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动画百年:技术与艺术的对话 文化与审美的交响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中国动画百年:技术与艺术的对话 文化与审美的交响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08-02 15:52

  作者:孙立军

  1922年,万氏兄弟制作中国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正式拉开了中国动画发展的序幕。今天,中国动画已走过百年征程,无数中国动画人坚守创作一线,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引领中国动画在技术与艺术、文化与审美等维度展现出独创性、进步性与多样性。站在中国动画百年的时间节点上,积极且理性地回望过去、静思当下、展望未来,进而引领中国动画继往开来,开创更为辉煌的“新百年”,打造更为夺目的“新高峰”,是每一位中国动画人的使命与职责。

  回望百年:“舶来之物”何以扎根本土

  1988年,法国人埃米尔·雷诺发明的光学影像机奠定了动画的技术基础,也是动画放映系统最早的雏形。1907年,美国人斯图亚特·布莱克顿发明了“逐格拍摄法”,并创作出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动画影片。作为“舶来之物”的动画,自20世纪初引入中国以来,在百年风雨征程中,一直不断在创作中实现动画的媒介性、技术性与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的契合,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对“中国风格”多样性的艺术化阐释。

  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众多西洋工艺品得以漂洋过海,涌入中国。其中,“活动西洋镜”引起了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的极大兴趣,因此,他们萌生了制作动画的想法。彼时虽已有诸如《影戏杂志》等杂志刊登科普动画制作原理的文章,但具体的动画制作流程、技法与工艺则处于垄断的状态。万氏兄弟将7平方米的房子改造成集绘制、拍摄、洗印、放映于一体的简易工作室,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动画制作的基本技法。继《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后,万氏兄弟在《大闹画室》中进一步实现真人与动画相结合,拓展了动画的表现形式,优化了动画的制作工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万氏兄弟没有放弃对动画创作的坚持,尝试借动画向国人传达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连续制作了《同胞速醒》《精忠报国》《民族痛史》《航空救国》等十几部动画片。万籁鸣曾言:“在苦难的中国,为了让同胞迅速觉醒,我们根本没时间开玩笑,因而形成了中国美术片与外国动画迥然不同的特色。”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问世,这部耗时18个月,胶片全长9760尺的佳作不仅集结了中国人物绣像与山水写意画等传统中国画绘制技法,而且在立意上以“牛魔王”隐喻“日寇”,暗讽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传达“团结一致方能打败敌军,迎接曙光”的抗战精神。《铁扇公主》作为中国动画萌芽与发轫时期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仍为国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启发并激励了无数动画人在民族化动画创作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20世纪50年代,国内各个艺术领域相继出现了“民族化”的创作思潮。1952年,原文化部发布的《1952年电影厂制片工作计划》中明确了作品“大众化和民族化”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1955年,特伟导演在《骄傲的将军》剧组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的创作思路,对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美术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术片”在形式上将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水墨绘画、剪纸、皮影、年画、版画等传统艺术引入动画创作之中,外化为制作工艺与视觉风格上的民族性,比如以靳夕导演的《神笔》为代表的木偶片在角色造型与动作设计上的朴拙质感,以特伟导演的《小蝌蚪找妈妈》为代表的水墨片“似与不似之间”的虚实相生,以万古蟾导演的《金色的海螺》为代表的剪纸片“雕”“镂”“刻”“剪”的细巧精美等等。在内容上,则注重对中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章回体小说等叙事题材的挖掘,将东方的美学与哲思有机结合,成功凸显了本土化造型、视听、叙事的民族性,以引人入胜的形式美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加以生动、直白且不乏深度的演绎,实现了东西方审美意趣的交融与共生。以《三个和尚》为例,导演阿达使用漫画语言与动画技法相结合的方式,用看似漫不经心的玩笑方式揭示深刻的哲理,形成一种“极简风格”的寓言式表意。这种内敛、精妙又颇具个性的视觉风格使其不仅成为一代中国人的童年回忆,更是代表中国动画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动画史上获奖最多的动画片之一。

  进入21世纪,中国动画人致力于以动画传播当代中国价值和华夏民族精神,体现出强大的文化创造力。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的本土标识着重表现在高精尖技术语境下,中国动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解读与艺术化再现。伴随着硬件设施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动画制作进入无纸时代,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动作捕捉等关键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下,中国动画在技术水准上日趋成熟,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代表的多部备受好评的国产动画片成功为观众营造出高水准的视听体验。同时,在内容上,中国动画人积极自觉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并结合不同媒介的受众与传播特性发散思维,探索用动画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重塑”与“再生”的创作路径,并在观念上寻求“传统演绎”与“当代叙述”的契合点,从改编自经典抗日题材小说的《小兵张嘎》到聚焦“不被看到的大多数”的《雄狮少年》,中国动画人呼应着“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需求,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创作中力求技术美学与民族艺术的交融并进,架构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间沟通的桥梁,从形式到内容、由观念至审美,以动画发扬中国本土文化之美,切实推动我国从动画大国向动画强国不断迈进。

  静思当下:全球化语境下更当不忘自省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化已然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外化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现代化、多元化、一体化发展样态。身处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动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创作层面,中国动画人得以从海外优秀动画团队的范例中学习先进经验,实现创作技法的精进与文化视野的延展;在产业层面,则有助于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中国动画在物质、人才、技术等层面的资源整合,切实推动中国动画产业链的开拓延伸与结构优化。

  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动画在全球化语境下正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由于中国动画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弱势地位,造成版权意识与原创意识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在外来价值观冲击下,中国动画的民族身份认同意识有待加强,需要在未来的创作中更加凸显自身文化主体性。此外,以“唯票房论”“技术迷恋”“话题爆点”为代表的平面化、碎片化、情绪化评价标准,潜移默化地以市场偏好为判断作品质量高低的关键,对于作品艺术、审美与价值观念的理性判断则在大众认知中长期处于缺席的状态。更有部分动画创作者弃作品的精神性于不顾,不但在艺术风格与价值观念上过度攀仿日本、美国动画,甚至以暴力、色情等元素夺人眼球,对价值观念尚未成形的青少年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这些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致使中国动画在题材与风格上出现了同质化,质量上有“高原”缺“高峰”,数据上有“收视率”缺“回头率”,长此以往,不利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动画本土文化认同的建立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展望未来:增强文化自信 挖掘精神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一是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二是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三是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四是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五是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动画作为重点面向少年儿童群体的文化形态,对于祖国新生代价值判断与审美标准的养成具有不可小视的意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动画创作者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既要理性分析中国动画面对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又要坚守创作一线,勇于创新,放手去干,勤于试错。推动中国动画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力求实现动画制作关键技术的自给自足,在内容上凸显中华民族文化标识性,在题材类型、审美表达、情感认同等层面实事求是地深入国人精神世界的挖掘,打造能够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中国动画新“高峰”。

  站在中国动画一百年的时间节点上,中国动画人要始终不忘作为文艺工作者对人民、对时代、对民族的一份文化使命,携手并进,开拓创新,让未来的中国动画能够以更为丰厚的人文内涵与崇高的艺术品格为国人所钟爱,为世人所注目,以动画为载体,实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中国动画在下一个新百年真正做到有根、有魂、有美、有为。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委会主任)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这货哪来的》:国人与国货的情感连接

  • 《展开说说》:女性谈话类综艺的新形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