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她”题材有细腻仍缺惊喜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她”题材有细腻仍缺惊喜

来源:北京日报2022-09-20 10:05

  作者:高倩

  在眼下的电影院线,“她”的色彩相当鲜明——杨荔钠执导,吴彦姝、奚美娟主演的《妈妈!》刚刚自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载誉归来;李少红、陈冲、张艾嘉共同执导的《世间有她》包括3段单元式短片,带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这两部由女性影人占据绝对主导的电影,比男性主创更能切中女性观众的细腻情绪。《妈妈!》聚焦于母女关系,65岁的女儿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85岁的母亲需要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时代曾在她们心底烙下无法抹平的伤痕和隔阂,但随着女儿病倒,母女二人的相处模式骤然对调,在失序混乱中,她们相互依靠,生命的联结变得越发紧密。《世间有她》要探讨的话题更加多元发散,婆媳、爱情、亲子、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平日里看似细微的矛盾和情绪,因2020年突然到来的疫情加速暴发,多方位地展现着现代社会里女性面临的诸多困局。

  但总的来说,《妈妈!》和《世间有她》都有过度依靠演员个人功力之嫌,剧本与演员并非互相成就。豆瓣评分7.5分的《妈妈!》固然是一部相当美丽诗意的作品,但它叙事晦涩,台词又高度文雅,还经常蹦出提纲挈领的金句,如果不是吴彦姝、奚美娟两位老戏骨的演技已然炉火纯青,足以用妥帖圆融、共情能力极强的表演驾驭剧本自带的距离感,这部电影恐怕很难得到“如同散文诗般”等正向评价。在处理文淇饰演的周夏一角上,影片也显得突兀。

  类似问题在豆瓣评分仅有5.5分的《世间有她》中暴露得更加明显。李少红执导的第一段短片尤其被观众诟病,情节转折生硬,配乐铺得太满,仿佛制作不太精良的公益广告,对周迅、许娣两位优秀演员来说,实在是一种消耗。在婆媳关系的探讨上,短片也浅尝辄止,一次短暂的出走、一通电话就化解了积怨,简单粗暴。张艾嘉执导的第三段短片也落入了类似的窠臼,大量的戏剧冲突被压缩在夫妻两人的争吵中,极度依赖郑秀文作为演员的个人发挥,而矛盾的化解则依靠几段剪辑手法快速带过,颇有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虎头蛇尾之感,很难引起观众深层次的共鸣。

  相较起来,反倒是以演员为主业的陈冲执导的第二段短片带来了一些新奇的刺激——世界是黑白的,唯有年轻恋人手机中的彼此是彩色的。对比鲜明的色彩,手机视频另一端传来的被无限放大的嘈杂声响,以及颇具窥探感、压迫感的构图,交融成了一段私密性极强、情绪浓烈的影像。这段短片的立意也许不那么深刻,但它将疫情突然到来时的恐慌、年轻人面对生死的茫然悲痛展现得相当到位,表达出了想要表达的东西,做好了自己的分内之事。

  坦白讲,这两部集结了众多优秀女性影人的电影,看下来并不像预期得那般惊喜,特别是《世间有她》中李少红、张艾嘉的失手让人有些遗憾。除了女性标志性的情感和手法上的细腻,除了简单囊括那些大热的以女性为核心的话题,影片没能留下足够的可以反复咀嚼的余味。比如,李少红的短片明明已经触及了老年丧偶女性苍白的精神图景,只能将人生价值全部系于儿孙身上,那么自我何在?这个完全值得深入展开、鲜少有人直面的话题,只是简短地在婆媳拌嘴中稍作停留。再比如,在“妈妈!”的标题下,我们期待能从杨荔钠的故事里看到对女性作为母亲、作为女儿的身份进行更深刻的解读,但父亲的身影在影片中徘徊不去,“妈妈”的含义和立场变得有些模糊。

  我们总能在现实题材中感受到主创人员的“野心”,似乎不面面俱到,就不足以表现情怀之热忱、思想之深刻。但什么都想表达,于是什么也表达不透。在拥有了表达话语的机会,并勇敢迈出了触碰社会热点话题的一步后,“她”题材如果不想沦为单纯的噱头,是时候在剧本和立意的打磨上继续发力了。(高倩)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在人间》:高概念叙事为何没有软着陆?

  • 从《人生海海》看现实题材纪录片的类型化叙事突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