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詹 丹
关于《红楼梦》的论著有很多,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他们中大部分偏于学术探讨,另外一部分由于《红楼梦》作为传统经典被列入高中生语文必修课程的整本书阅读单元,因此讨论了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的相关问题。然而,《红楼梦》本身的要点和特点,以及围绕这本书引发的一些热点,比如曹雪芹的家族历史,《红楼梦》的版本问题,《红楼梦》传播中的续作、改作和外译等,还没有一本书予以普及性的简明扼要的介绍。所以,定位于《红楼梦》的要点、特点和热点,《<红楼梦>通识》做了一个全面性介绍的尝试。对这三个着眼点的关注,其实也是我认为写一本传统经典通识读物应该有的基本定位。
所谓要点,是就《红楼梦》本身而言,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概括。这种概括固然有通识撰写者的个人理解,但也应该力求客观,一方面要尽可能贴近作品本身,另一方面也要贴近读者,用读者所能理解、所能接受的方式把作品中最重要的内容传递出来。经过我长期阅读和研究《红楼梦》的积累,结合其它学者的研究,我最终把《红楼梦》的要点概括为一组概念、二条线索、三个空间、四季时间、五层人物这样的五要点。这种要点以序数的排列形式,突破了通常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概括小说要点的方式,是对“三要素”进行了更具形式感的分解,得出的结论,既切合作品本身的最重要方面,是从《红楼梦》具体内容中提炼出来的要点,同时,这五个要点又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特别方便读者的理解和记忆。
如果说,要点是就这本书本身而言,那么特点是相对其他文学作品比较得来的。所以除五要点之外,我又把《红楼梦》放在中国小说史、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的宏观背景之中进行比较性考察,从小说特定的人物、情节、环境、思想、情感、文体等方面分析了《红楼梦》的六大特点。考虑到文学是一门形象艺术,如果都以抽象概括形式呈现结论,可能会让读者感到粗糙,失去阅读本书的兴趣,甚至也给小说的理解带来消极导向。所以,我将五大要点和六个特点的呈现进行了分层定位。相对来说,五大要点的概括比较抽象、比较形式,而对六个特点的概括,则深入到具体内容,有较多的细节分析,努力尝试一种概括而不失具体的方式。如此,引导读者阅读《红楼梦》时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细节的捕捉,最终达成一种立体化、多层次的阅读感受。对立体化、多层次的阅读感受效果的追求,其实也是让“通识”的写作建立在“读通”基础上的努力。虽然我们习惯于把“通识”理解化通俗化的常识,但我在写作中,也不排除学术性,不排除个人的研究心得,哪怕我的分析中引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一定包含了自己的理解消化、自己的斟酌取舍。
无论是要点概括还是特点分析,这都聚焦了《红楼梦》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其中也有一些引发读者持续争论的热点,从晚清一直延续到当代。比如贾宝玉、王熙凤的基本评价问题,“黛钗”两人的优劣比较问题,小说主要人物的最终归宿问题,等等,是我在介绍热点时,予以考虑的。与此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家族历史、对作品背后的历史信息更为关注、投注了很大热情,构成“红学”中所谓“考证”和“索隐”等分支。尽管研究作者的家世、研究作品依托的社会历史,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有很大帮助。但有些缺乏学术训练的所谓研究者,借考证或者索隐之名,把小说细节与历史事实作简单比附,以此编造出各种耸人听闻的所谓“学术热点”,实质上与流言家编造八卦来博人眼球,已没有多少区别,这样的“虚热”无需考虑。而有关《红楼梦》传播过程中,比较重要而又被一些学者忽略的红楼文化热点,则被纳入我撰写的“通识”中,构成“热点”部分的主体内容。
其一是对《红楼梦》当代整理本的介绍。
《红楼梦》版本分为脂本和程本两大系统虽是常识,但普通读者未必最关心原始意义两大版本系统的各种差异,因为他们最先接触的大部分是《红楼梦》的普及整理本,红楼梦研究所的整理本创下历年近千万套的销售总量,无疑是文化市场最大热点。这样我在介绍版本时,辟出专门篇幅对当代通行的几种整理本进行介绍,努力把学术性评述和通俗性介绍结合起来,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会更有帮助。
其二是基于现代立场的《红楼梦》改编的评述。
作为经典的《红楼梦》,也为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经典改变提供了可能。当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社会,我们可否用一种新的形式来演绎它、重新激活它,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命题,也是对经典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验证。说到改编,越剧《红楼梦》是个成功的例子,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有这样的珠玉在前,当下轰轰烈烈的《红楼梦》话剧改编也应当有向经典冲刺的雄心。正是在以经典改编经典的立场中,在与传统展开对话的意识渗透中,我在《<红楼梦>通识》里评述了《红楼梦》的现代改编问题。
其三是对《红楼梦》外译的甘苦之谈。
我们红学会曾对年度的红学论文进行过统计,发现有近一半在关注《红楼梦》外译,探讨的内容涉及《红楼梦》的方方面面,包括人名的翻译,诗词的翻译,典故翻译等等。这可说是当今围绕《红楼梦》的一大热点。虽然我不是专门从事《红楼梦》外译研究的,但有一个机缘巧合,我在韩国翰林大学做外教时,结识了最新韩语版《红楼梦》的译者之一高旻喜。以前的韩语版《红楼梦》大多是根据程印本翻译,当中国有了庚辰本为底本的整理本时,高丽大学的崔溶澈和翰林大学的高旻喜两人合作将其全译成韩语。我在韩国翰林大学工作时,高旻喜老师就在我隔壁办公室,她全身心投入翻译中,我们也会经常一起讨论翻译中的问题,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我还会再向国内其他老师请教。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学到了很多,也充分感受了翻译的甘苦,把相关的感受和思考表达出来,虽篇幅所限,谈得不多,但也成了“热点”介绍中有特色的内容之一。
(光明网记者刘冰雅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