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长路将尽》及被遗忘的哲学与文学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长路将尽》及被遗忘的哲学与文学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10-25 07:07

  作者:周才庶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

  可能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也可能是无限沧桑在其中,这一浪漫化的想象与叙述已经成为著名的小说段落,它让很多人记住了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与她的小说《情人》。

  不同于这种久别重逢的沧桑,还有一种长相厮守后的告别。艾莉丝·默多克(Iris Murdoch)离世了,她的丈夫约翰·贝利(John Bayley)忧伤地看着她,说:“她走得如此安详……我给她讲了个笑话,虽然不是很好笑,但她会笑的。”镜头切换至默多克生前的一段演讲,她认真地说:“在上帝之外我们需要相信某种神圣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爱或善良。正如《诗篇》所说:我往哪里去躲避你的灵?/我往哪里逃躲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我若在阴间下榻,你也在那里。/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飞到海极居住;/就是在那里,你的手必引导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坐在台下的贝利一脸欣赏地凝望妻子。镜头再次切回整理遗物的贝利。这是电影《长路将尽》的尾声,大概没有太多人会记住它。

《长路将尽》及被遗忘的哲学与文学

  《长路将尽》(片名:Iris)又译作《携手人生》,这部英国传记片上映于2001年,由凯特·温丝莱特(《泰坦尼克号》女主角)与朱迪·丹奇分别饰演青年与老年艾莉丝。影片讲述了英国作家艾莉丝·默多克与约翰·贝利相遇相守的故事。默多克是一个活跃、外向且具有主导能力的姑娘,她在高桌会议上侃侃而谈、在舞会上翩翩起舞,总能吸引人们的眼光。贝利温柔腼腆却洞悉默多克的精神世界,他深深爱上了默多克。即便他目睹默多克与其它男子的约会以及与一些女友的暧昧关系,他仍然会陷入默多克的温情之中无法自拔。只要默多克对他说:“你比世界上任何人都了解我,你是我的所有”,并献上一吻,他就接受了默多克复杂的情感关系,并如领受恩赐般地、深情地道一声:“谢谢!”可是,性格活跃、成就卓著的默多克在晚年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记忆逐渐衰退,不再记得自己写过的书,不认得回家的路,她的精神渐渐地消失在时间里,留下苍老而滞重的躯体。这是一个忧伤的结局,没有必要浪漫化。那么,面对生病的默多克,贝利是怎么做的呢?影片中他依然深爱妻子,带着妻子去池塘游泳、去海边重拾记忆、去参加朋友的葬礼,生活依旧而伊人不再。

  与杜拉斯(1914-1996年)同处一个时代的默多克(1919-1999年)是20世纪最重要且最多产的英国小说家,她教授哲学、写作小说,生活过得非同凡响。她写了28部小说,其中《大海啊,大海》获得布克奖。她的小说充满热情又荒诞的人类经验,那些被讲述的爱与忧伤、恨与欲望、权力与压抑带给人们独特的陌生感。美国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指出艾莉丝·默多克是乔治·艾略特的继承者,艾略特是“有思想的小说家(但不是哲学家)”,把“道德说教转化成审美的美德”。默多克同时还是哲学家,她以小说创作和现实行动挑战既定的道德规范。这是一位多么奇特的学者,而在电影中我们只看到她的爱情与病痛,遑论她那丰富的哲学思考与文学经验。影片曾获得了较高票房,部分演员也获得第 74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奖项提名。但是,对于兼具哲学家与小说家身份的艾莉丝·默多克,影片只是突出了她的爱情故事,没有彰显她独特的存在之思。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表意不足的传记片。

  令人遗憾的是,贝利看起来像一个糊涂无能的情种,他对默多克爱的行为总是深情回复“谢谢”,对这份爱的馈赠感恩戴德,接受默多克与其它多人的双性恋爱关系,最后给予她理解与支持。影片在两人的青年和老年时期来回切换,不管是青年时在山路上骑行,还是老年时在公路上驾驶,总是贝利一路追随默多克。青春飞扬的默多克骑车顺着陡峭山坡疾驰而下,贝利在她身后使劲追赶,大叫:“等等,等等。”一个男青年连自行车都骑不过默多克,难道默多克是运动员吗?罹患疾病的老年默多克走失了,贝利一觉察到她的消失,就冲出家门,循着她往日的足迹,开车从白天找到深夜,这是一段焦急而绝望的找寻。影片的艺术化处理构成了一种隐喻——总有贝利一直在身旁,痴心守候。但现实中的贝利可不是如此呆萌,他是英国杰出的文学评论家、牛津大学教授,著作等身并为《纽约书评》和《泰晤士报》撰写了丰富精彩的评论,默多克评价他“可能是自柯勒律治以来最伟大的批评家”。为了女主光环,委屈贝利先生了。默多克去世不久,贝利出版了《艾莉丝:艾莉丝·默多克回忆录》(1998年)与《献给艾莉丝的挽歌》(1999年)。这部影片就取材改编自这两部作品。

  《长路将尽》有一个朴素的英文片名——《艾莉丝》,这部影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作家长路将尽的宿命,而它远未完成这位作家对哲学与文学的表达,文学世界中的艾莉丝·默多克长路未尽。

  (作者周才庶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