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巴黎夜旅人》:人生路上,我们都是独行的过客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巴黎夜旅人》:人生路上,我们都是独行的过客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10-25 16:32

  作者: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龚金平

  近年,法国关于移民题材的电影极为热门。从《悲惨世界》(2019)、《北区侦缉队》(2020)到《雅典娜》(2022),观众得以窥见法国社会正面临严重的内部撕裂与阵痛,不同种族和宗教背景的族群,因各自的封闭、偏见与武断,相互之间难以融合,与警察更是常常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这些影片散发着一种沉重、沮丧与挫败之感。在这种背景下,《巴黎夜旅人》(2022)倒像个异数,它给观众带来一缕久违的清新与亲切之感,人物低沉温柔的法语发音,人与人之间那种温情妥帖,热烈奔放的情感表达方式,甚至法国人特有的那种浪漫和忧伤,都氤氲成熟悉的情调,弥漫在影片的每一帧画面之中。

《巴黎夜旅人》:人生路上,我们都是独行的过客

  《巴黎夜旅人》海报

  《巴黎夜旅人》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彼时的法国人大概对“五月风暴”记忆犹新,部分年轻人怀着强烈的社会变革冲动,投身于政治运动。吊诡的是,年轻人一方面呼吁社会的平等、人道,另一方面又无比在意自我生活的精致安逸。社会变革与政治理想,更像是他们闲暇之余的一个业余爱好,或是他们暑假开展的一项社会实验。

  影片开始于1981年5月,背包客塔露拉站在巨幅的巴黎地图前,随意规划着旅行路线,看起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具有巨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影片的第二个场景中,法国左派当权,街头红旗招展,民众狂欢,主人公伊丽莎白和儿子马蒂亚斯、女儿朱蒂特坐在汽车里,穿过喧闹的街头,热烈地与游行人群互动,马蒂亚斯还欣喜地接过路人递来的玫瑰。伊丽莎白一家就是当时法国中产阶级的普遍心态:政治运动固然令人向往,但不必亲力亲为,隔岸观火又恍若置身其中,就恰到好处。

  影片开始的这两个场景,曲折地暗示了创作者的情感立场:远离政治运动的中心地带,观照那些因个人遭际而开启别样旅途的个体,如何在蜿蜒曲折、晦暗不明的“道路”上颠沛流离,又苦苦挣扎。从而描摹出特定历史时期的世态人心,由此折射人类普遍性的命运处境,并浓缩成具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悟。

  《巴黎夜旅人》虽然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甚至没有用明确的情节悬念来吸引观众,但它仍然是按照“平衡——平衡被打破——恢复平衡”的经典模式来结构情节。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影片“平衡阶段”出现的时间只有两分钟。片名之后,伊丽莎白与丈夫离婚了,她面容愁苦,神情忧郁,整个人看上去了无生气。影片的情节主体,是伊丽莎白在人生最为灰暗的时期,如何找到自我的价值,重建人生的信心。为此,影片将“平衡”和“平衡被打破”的阶段无限压缩,对人物“恢复平衡”的过程则反复渲染。

  在万念俱灰的状态中,伊丽莎白通过参与制作一档夜间广播节目,不仅找到了安身立命的职业,而且开始享受生活,成为一名优雅、知性、独立、美丽的女性。遗憾的是,影片对这档夜间谈话节目的意义没有进行充分挖掘。按理说,这档节目本可以以“戏中戏”的方式,通过讲述几个听众的故事,不仅丰富了影片的意蕴空间,而且这些故事也能对伊丽莎白产生情感触动,使她精神上得到成长。可惜,这档节目中正面出场的听众只有塔露拉。作为一名“流浪者”,塔露拉是一个真正的“在路上”的意象。但是,影片对于她的背景披露过少,对她的内心状态也鲜有触及。这使这个人物很不饱满,她身上所承载的主题意义也非常有限。

  因为这些情节设置或人物塑造上的缺憾,影片显得过于温吞,过于平淡。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影片仍然是有魅力的,它聚焦于伊丽莎白时,我们得以看到人生的诸多情态,甚至是人生的某些常态。

  伊丽莎白如何走出生活的泥沼,如何跨越人生的低谷,看起来只是谋求经济独立的一种努力,但实际上,这背后要经历更为艰难的精神涅槃和内心成长。伊丽莎白最初入职广播台做导播,只是走投无路后的病急乱投医。在真正开始这份导播工作之后,伊丽莎白需要与各种“游荡者”打交道,与各种“病人”产生交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伊丽莎白隐约意识到,那些在深夜依然工作,或无法入睡的人,不仅是孤独的,也可能是迷失的。用别人的故事温暖更多的“独行者”,同时也抚慰自己的内心,伊丽莎白慢慢从一种消极悲观的状态中走出来了。

  影片在一种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中,在一种波澜不惊的人生状态中,让我们看到伊丽莎白如何慢慢变得阳光自信,心情舒展,甚至活泼俏皮。这种改变,与其说来自收入有了保障,不如说源于洞悉了生活真相之后的一种通透。这个过程在影片中展现得非常温和克制,却异常质朴而真实。影片没有用戏剧化的方式,让伊丽莎白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心理学的高等学历未能给她的工作带来助力,她也没有因多年的锤炼而脱颖而出;至于她兼职做图书馆管理员,更谈不上有什么职业成就。正是在这种庸常中,影片举重若轻般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的得意或失意,昂扬或低落,主要来自内心的丰盈或贫瘠,胸怀的超脱或偏执。

  影片深刻阐释了“孤独”的内涵。这些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他们需要在人生的歧路自我决断,然后在选定的道路上领略风景旖旎或者忍受泥泞困顿。影片中的人物,虽然在情感上彼此牵挂,甚至相互依偎,但他们在精神上都是独立的,不会对他人的人生指手划脚。比如,朱蒂特和马蒂亚斯看到母亲痛苦或激动,并不会表现得过于意外,而是平常视之,只是偶尔表示关心。母亲对于儿女的人生选择,也从来没有进行指责、干涉、指导,而是一种高度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影片中的“孤独”实际上有三重含义:第一重是指个体在世的独处,这是现代社会必然出现的“原子式”生活状态,每个人要么主动,要么被动,会远离许多亲密关系,成为一个孤单的“原子”。正如丈夫会离开伊丽莎白,塔露拉会突然离去,马蒂亚斯和朱蒂特终会走出原生家庭,甚至伊丽莎白都要另找房子落脚。对于他人和世界来说,我们都是过客。第二重含义是指个体的精神独立,这指的是个体不依赖他人,也不成为他人的负担,而是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追寻自我的价值。第三重含义是指个体自我负责。个体的每个选择背后,都有相应的风险和风景,这需要个体去遍挨遍尝,不可推诿给他人或者集体意志。比如,伊丽莎白选择做全职太太,就需要承担丈夫变心后陷入经济困境的危机;马蒂亚斯决心做诗人,就要对这条道路的艰辛有心理准备;尤其是特露拉,享受了流浪的自由,就要直面人生的漂泊与无助,也会遭遇各种诱惑、失控,并在沦落后独尝苦果。

  影片在影像语言上也进行了精心的设置。整体性的暗调画面,营造出一种灰暗压抑的氛围;偶尔的亮调外景,或者暖色调的内景,都是人物心情飞扬的时刻。这也再次证明,环境本身并没有情绪,所谓暗调或亮调,只是内心状态的一种投射。例如,伊丽莎白第一天上班后回家,正值凌晨,尽管街道昏暗,影片用虚焦镜头将背景全部虚化,高楼里的灯光变得摇曳而朦胧,而伊丽莎白则恍如走入一个无人之境,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这个镜头不仅有力地凸显了伊丽莎白沉浸于满足中“心外无物”的陶醉状态,也是对“境由心造”的一种生动诠释。

  此外,影片中还罕见地采用了两种画幅,一种是正常的1.85:1,另一种是更窄的4:3。4:3的画幅往往是空镜头,大部分都来自伊丽莎白的主观视点或录像机的画面。影片试图通过不同画幅向观众暗示,世界其实很大,但纠结于个人沉浮,就会自我设限。我们应该像伊丽莎白一样,走出个人意义上的小天地,打开心胸,拥抱更广阔的世界。(龚金平)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田园将芜,载一叶扁舟归家

  • 以时代化表达,揭开五千年中医药文明的神秘面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