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借力类型生产,书写主流电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
近日热映的众多主流电影,都以自觉的类型意识和独特的东方意蕴,书写中国故事,实现了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万里归途》通过糅合战争、动作元素营造视觉奇观,强化叙事节奏,使中国外交官万里撤侨的故事更加荡气回肠;《平凡英雄》将社会各界合力救治新疆断臂小男孩的真实事件搬上大银幕,借鉴公路片的手法,将跨越1400公里的生命接力过程展现得惊心动魄;《钢铁意志》则将谍战、爱情类型的创作意识,融入广大工人阶级建设新中国钢铁事业的讲述中,使影片热血又深情。
类型生产是重要的电影创作规律,而随着影像科技的助推和电影工业水平的提升,更多借力类型杂糅和拼贴手法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创新讲述中国故事的有益实践,看到了中国电影人用类型思维整合优秀文化资源的积极尝试。这些尝试,为中国式的情感表达,在视听语言和影像风格上找到了一种新途径,为诗写主流电影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优秀范本。
(内容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6日15版,作者:张斌宁,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徐静娜,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