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苏东坡的兄弟情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1-08 16:40

  作者: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 由兴波

  中国文坛上,苏轼(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兄弟二人手足情深,经常诗词唱和。苏轼诗词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便是“子由”(苏辙的字)二字,如果那时候有微信朋友圈,估计弟弟苏辙一定是苏轼@最多的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辙在山东齐州(今山东济南)任职,苏轼请求把自己调任离弟弟近一点的地方,于是朝廷派苏轼担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熙宁九年(1076)中秋节,苏辙约好与苏轼一起欢度佳节,但是因事不能前来。苏轼特别怀念自己的弟弟,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值中秋之际,兄弟两人不能相聚,苏轼彻夜无眠,只能无奈地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说,希望我们兄弟二人能够彼此思念,哪怕是相隔千里,只要共同面对同一轮明月,也就等于相聚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百年来,这首词为苏轼圈粉无数,当代很多歌手把它改成流行歌曲传唱,是真正的“经典永流传”。

  也许是这份真挚的兄弟情谊感动了上苍,让兄弟俩的思念并没有延续太久。次年(1077)的中秋节,苏轼已经从密州任上改任徐州(今江苏徐州)知州。苏辙特地赶到徐州,与哥哥团聚。兄弟两人一起游览登山,一起赏月,互诉思念之情。欢聚的日子毕竟短暂,很快两个人又要分离。苏辙和哥哥告别,不禁悲从中来,写了《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苏轼见了,摇头微笑:“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本来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却透露出兄弟不得不分别的无奈之情。第二天,苏辙告别哥哥,苏轼内心非常伤感和悲痛,又写下了一些诗文表达对弟弟的不舍之情。

  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少良朋

  苏辙在《次韵子瞻秋雪见寄二首》中说:“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少良朋。”这是苏辙写给哥哥苏轼的诗,提到兄弟两个的深厚情谊,从小一起学习,哥哥对自己照顾有加,关怀备至。这种情谊自小到大,从未改变过。

  苏轼与苏辙兄弟两人年纪相差不到三岁,但是性格却迥然不同。苏轼先天性格比较活泼、坚毅、勇敢,而苏辙却相对敦厚、温柔、内敛了很多,兄弟两个和谐相处,性格互补。兄弟俩的爱好也不太一样,苏轼喜欢书画,喜欢收藏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充满蓬勃的热情。而苏辙对这些则不太感兴趣,对哥哥的收藏只是看看而已,并不热衷此道。苏轼喜欢四处游山玩水,奇妙美丽的风景总要要去游览一番,兴致勃勃。苏辙有时也会跟着去,但远没有哥哥那么亢奋,甚至有时不愿意跟着哥哥去,苏轼只能一个人去游览。

  苏轼、苏辙兄弟俩学问初成,这时候,正巧张方平来到成都任地方官。于是苏洵带着两个儿子拿着文章前去谒见。据《瑞贵堂暇录》记载:张方平准备举荐兄弟二人进京参加府试,于是便出了几道题来考他们。苏轼、苏辙拿到题目后,专注地思考起来。苏辙对第一道题目有些疑问,就偷偷地向哥哥做了个表示。苏轼没有吱声,只是把毛笔倒过来,用笔管敲了敲桌面,意思是“管子注”。苏辙刹时明白了。看了看第二道题,苏辙仍不知道出处,于是又给哥哥做了个手势:这道题出自哪里啊?苏轼依旧没有说话,直接用笔勾去了第二题。兄弟俩答完卷后,交给张方平。张方平看完之后,非常高兴。因为第二题本来就没有什么出处,只是他用这样的方法来考考苏家兄弟二人的应变能力。张方平高兴地对苏洵说:“你这两个儿子都是天才,老大更是聪明可爱,而老二更老成持重,将来的成就也许会超过老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赴任凤翔(今陕西凤翔)签判,弟弟苏辙一路相送,兄弟二人手足情深,依依不舍。经过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东)时,苏辙回想起当初进京赶考路过渑池的情形,写下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诗。当年,苏轼、苏辙第一次入京赶考,路途遥远,人困马乏。后来,马死了,只能改骑驴。路过河南渑池,兄弟两人向老僧奉闲借宿,并在壁上题诗。如今,再次路过这里,奉闲已经圆寂,壁上的题诗也不见了。回想起当年,感慨万千。苏辙说,我们今天在这里告别,想当初我们冒雪路过这里,如今再次经过,骑马回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想来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当年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

  苏轼则写了一篇和作《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写人生漂泊无定,就像飞鸟在雪地上一样,偶然留下了指爪印,但鸟却不知道飞向哪里去了。后来,“雪泥鸿爪”也成为一个成语,用以感慨人生的漂泊无定。苏轼回忆说,上次经过这里的路途艰辛是否还记得呢?如今物是人非,使人感慨事事漂泊不定,人生短暂。全诗以真情写出,并不用典使事,语句亦平,但真挚感人。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发生,苏轼被关入御史台监狱。苏辙给神宗皇帝上疏,表示愿意用免去自己的官职替苏轼赎罪。

  狱中,苏轼以为自己被判死罪,内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两首诀别诗《狱中寄子由》,其一写道:“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感慨自己功名未成,便要告别人世,留给弟弟的是无尽的哀伤和拖累。结案时,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郓州(今山东东平)盐酒税官。

  随着政局变化,元祐元年(1086)九月,苏轼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元祐七年(1092),苏辙官拜门下侍郎,担任副宰相。这是兄弟二人一生当中所担任的职务最高的一段时期。

  但激烈的党争,使苏家兄弟又再次被贬谪。苏辙于1094年被贬到筠州(今江西高安),苏轼则被贬惠州(今广东惠州)。不久,苏辙再贬雷州(今广东雷州),苏轼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州)。

  去到蛮荒湿热之地,万般不幸。所幸的是兄弟二人尚得以同行。兄弟二人一生中经历多次分离,总是互相安慰,对未来依旧保持期待。但这次不同,两人饱经风霜,已年老体衰。他们都隐约预感到,这次恐怕会是诀别。苏辙强作洒脱,在《次韵子瞻过海》中对哥哥说:“一瞬千佛土,相期兜率宫。”意思是要在天上再相聚。一语成谶,两人果然没能再在人世相见。建中靖国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死前最牵挂的便是弟弟子由,嘱托友人让弟弟为自己作墓志铭。而苏辙闻听消息后,更是痛苦得不能自已,道:“小子忍为吾兄铭!”

  苏辙动情地写道:“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和苏轼在乌台诗案中的那句“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一样令人动容。

  苏轼葬在了河南郏城县。政和二年(1112),苏辙逝世。临终时,苏辙特意叮嘱子孙,将其遗骨安放在哥哥苏轼墓旁。如今,三苏坟(后苏洵衣冠冢也在此)依然掩映在河南郏县小峨眉山的苍翠绿枝之间,静静地诉说着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深。(由兴波)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这货哪来的》:国人与国货的情感连接

  • 《展开说说》:女性谈话类综艺的新形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