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23中国诗词大会》:诗意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2023中国诗词大会》:诗意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2-03 17:47

  作者:王永利

  癸卯新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年一度的《中国诗词大会》如约而至。新一季《2023中国诗词大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诗意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紧扣时代脉搏,热忱描绘新征程奋进的恢宏气象,为全国观众、网友带来一场新春的诗意盛宴,迅速形成“出圈”效应,引领“荧屏清风”和现象级流量。

  以文弘业、以文培元,热忱描绘新征程奋进的恢宏气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中找寻创作切口并加以放大,以更宽阔的格局,立精神支柱。

  本季十期节目分别以“欢喜、寻味、燃、寒暑、先生、本来、心动、天下、十年、远方”为主题热词,通过主题化聚焦,让每一道诗词题目都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全方位展现新征程上的精神气象。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萃取题材,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多个维度,回应当下,成为折射新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彰显新征程上远征人充满荣光与梦想的奋进豪情。比如,节目中航天员刘洋从太空发来邀请,请大家为她出舱时拍摄的照片配两句诗词。最终,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中的“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获得多数认可。巧妙地将重大科技成果与民族文化自信相结合,进一步鼓舞士气,提振信心。又如,北京冬奥会冠军苏翊鸣带来全新研发的滑雪动作,正缺一个有诗词韵味的名字,而选手的“飞鸿踏雪”最终得到认可,由此折射出体育强国背景下体育工作者拼搏奋斗的精神面貌。再如,来自内蒙古科右前旗的返乡创业大学生“云中”出题,邀请选手用诗词元素为家乡的大米带货;来自新疆喀纳斯牧场的姑娘,为家乡的奶产品征集诗意的名字,彰显了边疆青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大展宏图的精神面貌。再如,一位来自高铁的选手,讲述中国高铁的先进技术,抒写了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

  节目还紧扣时代脉搏,观照现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如第一集从诗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开掘,通过参与重庆特大山火灭火队员的讲述,还原这场山火中令人动容的瞬间。这场山火中,山上,消防等救援人员昼夜鏖战;山下,众多市民加入志愿者行列。前方、后方众志成城,汇聚起磅礴又温暖的力量,一幕幕感动的瞬间让人铭记心里。节目是对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歌颂和自觉传承。

  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唤醒亿万中国人心中的诗意和梦想

  《2023中国诗词大会》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节目致敬平凡生活中的伟大,继续让平凡人的诗意人生在国家级舞台上尽情绽放、书写新传奇。家庭团升级为亲友团,邀请了更多因诗结缘的诗友携手参与,让紧张激烈的竞赛比拼成为全国诗友切磋技艺的嘉年华。从职业来看,覆盖百工百业,是一次当代中国职业精神的诗意巡礼;从参赛年龄看,下至6岁儿童,上至90岁老者,覆盖人生各个阶段。有10岁“老选手”带着6岁弟弟重返舞台的生动场面,也有从“对手”变“诗友”的大庆油田工友组合;有带着学生们学诗词的体育老师,也有把中文说得如母语般流利的外国萌娃兄妹。他们都展示了对诗词的超凡热爱和执着。节目中,平凡人诗意人生新的传奇不断重新书写。

  节目重视诗意情景交融,继续在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充满诗情画意真实情景中出题。如嘉宾康震在西安的大唐雄伟宫殿中出题,大唐的建筑风格和盛唐音乐舞蹈近在眼前;在房山磨盘柿的产地和果农一起出关于柿子问题,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如嘉宾郦波在南京秦淮河风景胜地出题,既展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如画,又体现了“行万里路读万里书”的情怀,更加深了观众对古诗词的理解。

  康震作画,是诗词大会的保留项目,聊聊几笔就勾勒出惟妙惟肖的诗画意境。本届诗词大会上,他大胆在各种生活材质上作画,如在宫灯、团扇、鼓面、屏风等不同传统文化介质上描绘诗词意境,提笔之间传承如诗如舞的文化符号,笔走龙蛇容纳万象的疏阔神思,非常契合古诗词意境。其诗句题款以“启功体”立骨,兼收“宋四家”笔意,酣畅中有一种痩劲坚挺的劲。表达了诗词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意境,诗画结合真正让诗词之美走入人心。

  沉浸体验,穿越时空,以全新方式实现今人与古人对话互动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不落窠臼,不墨守成规,勇于不断创新,打破审美疲劳的魔咒。节目秉持“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思路,运用XR、VR等科技手段突破时空界限,以诗词为媒,为观众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场,带大家身临其境,奔赴跨越时空的诗意盛会。

  节目通过“时空穿越”,实现沉浸纵览数千年繁华盛景之梦。围绕“唐代西域点心你好奇吗”,主持人带领嘉宾“穿越”到唐朝时的新疆阿斯塔那,看当时西域的四个厨娘如何制作点心;复原《福贵岁朝图》,看清朝的孩子们如何热闹过年;实景搭建《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京畿繁华,品尝汴京道地小吃;全场“穿越”到张衡身边,在这位汉代天文学家的引领下,一起“仰观宇宙之大”,指点星空,蠡测宇宙。

  虚拟人物技术的运用,还实现了今人与古代文豪对话。本届诗词大会舞台上,基于古籍文献和数字技术打造的全息虚拟人物——大文豪苏轼首次亮相。设计师按照模型文件,赋予数字人物骨骼、表情系统,同时接入动作捕捉系统,让苏东坡动起来。作为互联网上热度颇高的古代文人代表,苏轼化身出题官来到诗词大会,与选手互动别开生面,火花四溅。

  高科技的加入,还让舞美呈现出全新面貌。增强舞台机械装置的使用,实现开合、升降、旋转等运动;环抱式律动屏,随着赛制的升级,给观众带来精彩纷呈的竞技体验。5G通信技术和多人连线系统,实现“云中”千人团同步答题、投票和交流功能,实现实时全民诗词互动。

  开播八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一直是中国文化节目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全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标杆,对社会、对生活、对“大文化生态”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赋予理想价值的当代认同,聆听青春澎湃声音,构建多元视角观照,培根铸魂,表达了国人心中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沉情感和深深眷恋,用诗意激发大众为新时代拼搏奋斗的精气神。《2022中国诗词大会》在体现出艺术创作历久弥新的高站位和崭新大格局时,也展现了总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的舆论引导能力。(王永利)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 青:《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是结束,亦是开始

  • 网剧《19层》:在无限流的设定中探索人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