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中国动画百年致敬之作,《中国奇谭》以超过2亿的播放量完美收官。《中国奇谭》的“出圈”也让网友们重燃了对国创动画的期待与信心。光明网邀请《中国奇谭》总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陈廖宇,共同探讨中国动画新百年,如何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文字实录】
光明网的网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国奇谭》总导演陈廖宇。
如何用当代语境讲好古典传奇故事
《中国奇谭》是两个词构成。一个是“中国”。我们希望我们的表达,我们的片子传达的意境,它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性。“奇谭”就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内容、我们的故事,它具有幻想的色彩、传奇的色彩。去年正好是中国动画100年纪念的一个节点,所以我们这个创作可以看成是对中国动画百年的一个致敬。
如果给《中国奇谭》从我的角度打一个标签的话,应该是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多元化的动画创作。我们有很好的传统文化,有很深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作为学术研究,我们可能是要去遵循很多严谨的东西。但是我们作为动画的创作,面对广大观众来说,你要考虑到今天的观众,他要看到更新的东西。我举个例子,比如说《鹅鹅鹅》,大家看到《鹅鹅鹅》的时候能看到这个审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来的,但是《鹅鹅鹅》的画法是很西式的,它实际上是一种铅笔素描式的画法。它是运用了传统文化的手法、元素,创造的是当下的东西。包括我们的定格动画《玉兔》,《玉兔》大家听到这个题材,跟月亮、跟嫦娥、跟我们传说中的玉兔有关系。那么放在今天的语境里,我们就赋予它具有科幻色彩的一个故事。那都是今天语境下的东西,但又有传统文化的元素在里面。
弹幕和网上互动如何改变动画创作
互联网带来的作者和受众之间的这种即时的互动性,我觉得确实是一个改变我们创作的一个新事物。比如说弹幕。每一个最具体的观众表达的最具体的意见,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你看到、接收到。所以对于创作者来说,你就会觉得这个作品不再是一个你创作完、发布了,就结束了的一个作品。而是你发布了的时候,作品的另一段历程才刚刚开始。所以我们要花很多时间坐在那看观众的留言,甚至我们的作者要去回答观众的留言,它也是一种沟通方式,我觉得也挺好的。
以前在电视上看一个作品,或者在电影院看一个作品,大部分作品观众都是看一遍。那么在互联网上观看方式有一个改变,那就是我可以看很多遍。我无论是出于喜欢,甚至说我出于找毛病,我都可以反复看,我可以停下来看,我可以把一个局部放大看。那么这些东西都意味着,你的作品经受着更公平的考验,没有侥幸。这事越来越客观,越来越及时。所以我觉得这方面比对这个作品褒贬本身,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更大的。那么在未来的创作中,这些信息都会成为我们总结也好,改进也好,思考的一个重要的信息。
尊重创作,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很好的东西,但是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放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它只是写在古书上的记载,它只是某种文化标本。它应该变成一种可以为我们所用的文化营养。
我打过一个比方,传统文化特别像我们夏天的时候有一个公益活动。就是有人在马路边放了一个冰柜,在里面放了很多水。路过的人,你可以免费拿一瓶喝。我觉得那个很像传统文化。有人是只在里头拿一瓶喝,还有很多人会,我今天拿了一瓶喝,明天我觉得我要把这个事传递下去,我就拿了一箱水,或者更多的东西,把它放到冰箱里面去。那么我觉得这个行为很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们不能一说到传统文化,我们只看到的是我们去拿,我们去用,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对于未来的我们的后人来说,我们也会变成传统的,那我们往这个传统的冰箱里头,我们放进去了什么东西,那我们就是用今天的认真地,真诚地尊重当下,尊重观众,尊重自己实实在在的创作,去丰富这个箱子里的内容。当然了,经过时间的洗礼,没有价值的东西自然会被洗掉。你创造的哪怕有一丁点有价值的东西,不同的作者一点点往里放,那么对于我们后人来说,他拿到的就不是一个截止于某个时代的固定的所谓的传统文化。我们今天受益的传统文化也是这样,也是我们的前人,不是截止到哪一代,一直到一代一代所有的人,那我们也是其中一代。所以我觉得我们除了继承,我们就立足当下,去真诚地创作,认真地创作,为这个传统文化也增添一点点砖和瓦。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个立足今天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态度。
【出品人】杨 谷
【总策划】陈建栋
【总监制】吴丛丛
【策 划】章丽鋆 施 墨
【监 制】张 晞
【制 作】张 晞
【拍 摄】常世林 梁 爽 刘杨东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