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3-14 18:01

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

——写在昆曲《牡丹亭》重返校园之际

  作者:王晓平

  19年前,一部经典传统戏曲剧目《牡丹亭》(青春版)在苏州大学存菊堂隆重连演三场,盛况空前,开启了全国校园巡演、传统文化传播、传承之路,至今已在海内外演出427场,其中在38所大学演出98场。因其艺术构思简明,舞台设计唯美,剧情表现一波三折,音乐唱腔婉转细腻,该剧一时间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和学生追捧对象,开创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成功范例,在国内高校演绎出戏曲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时代佳话。2023年2月25日,该剧组原班人马,再度回归苏州大学,为师生奉献了一场期待已久的精神盛宴。演出隆重热烈,师生热度有增无减,现场自始至终充斥着爱情的凄美,通过艺术语言,音乐流动以及多种艺术手段,通俗易懂的呈现出阴阳调和,至纯至美的人生境界。年轻学子们在梦幻与现实,人间与地狱,理想与崇高之间,随剧情的跌宕起伏浮想联翩,深醉其中。

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该剧描写了官宦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将这部流传数百年的艺术经典以现代人审美方式呈现,其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难度、跨度非同寻常,尤其是面对当今年轻观众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艺术修养好,艺术需求高且多样,这给艺术家的再创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从策划、剧本、艺术构思、舞台设计、唱腔伴奏、道具服饰等环节方面做到与时俱进,从艺术本质、审美需求、戏曲规律、音乐特征等对其进行精雕细刻和高度凝练,才能真正做到以美为魂,立美育人。

  经典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将《牡丹亭》的艺术精髓浓缩在3个小时内,不仅保留了全本中的《惊梦》《言怀》《道觋》《离魂》《冥判》《忆女》《幽媾》《回生》8折,而且每折剧情精炼短小,一气呵成,不仅赋予逻辑,而且随着剧情的展开,环环相扣,张弛有度,虚实相间,以情为主线,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渲染剧情,其构思巧妙,唯美典雅,引人入胜。在有限时间与空间里体现出天、地、人,情与爱,理想与现实的真善美有机统一,在充分发挥戏曲艺术综合性特征的基础上,《牡丹亭》(青春版)彰显了中国艺术的虚拟之美、虚幻之美。

  视听审美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以吴语为基础的唱腔依据依字行腔的创演基本原则,咬字吐字清晰,过腔圆润通透,归韵讲究饱满,体现出演员对艺术的精益求精。立美崇高的艺术境界将人带入虚幻与现实之间,将凄美的爱情故事升华为一种若即若离,忽远忽近,飘忽不定的审美境界,体现出中国古典艺术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至美理想。

  近代“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文化强势进入中国,国人在广泛接受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中西文化壁垒,对于中国文化绵延不息的历史视而不见,对于悠久的戏曲艺术格调听而不闻。新世纪以来,在国家经济实力提高的同时,传统文化得到尊重,戏曲艺术得到大力弘扬。《牡丹亭》(青春版)充分发挥现代艺术表现手段的多样特征,在灯光斑斓中,光影强弱转换,若即若离,五光十色;在服饰色调中明暗冲击鲜明,视觉效果强烈,无疑增加了对剧情的有效渲染和对艺术形象崇高之美的塑造。今天再次回归校园,已没有之前的担心与不安,当原班人马再次出现在校园舞台,很多年轻学子为获得门票四处奔波,现场门外有数百名观众无票的无奈和演出后久久不愿离开的期待,凸显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这是一种情怀,也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信仰。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文化必须弘扬!

  (作者王晓平系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海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稍微想起一些》:在恋爱终结点回眸爱情

  • 非遗的保护传承需要更年轻的文艺语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