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3-14 18:01

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

——写在昆曲《牡丹亭》重返校园之际

  作者:王晓平

  19年前,一部经典传统戏曲剧目《牡丹亭》(青春版)在苏州大学存菊堂隆重连演三场,盛况空前,开启了全国校园巡演、传统文化传播、传承之路,至今已在海内外演出427场,其中在38所大学演出98场。因其艺术构思简明,舞台设计唯美,剧情表现一波三折,音乐唱腔婉转细腻,该剧一时间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和学生追捧对象,开创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成功范例,在国内高校演绎出戏曲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时代佳话。2023年2月25日,该剧组原班人马,再度回归苏州大学,为师生奉献了一场期待已久的精神盛宴。演出隆重热烈,师生热度有增无减,现场自始至终充斥着爱情的凄美,通过艺术语言,音乐流动以及多种艺术手段,通俗易懂的呈现出阴阳调和,至纯至美的人生境界。年轻学子们在梦幻与现实,人间与地狱,理想与崇高之间,随剧情的跌宕起伏浮想联翩,深醉其中。

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该剧描写了官宦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将这部流传数百年的艺术经典以现代人审美方式呈现,其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难度、跨度非同寻常,尤其是面对当今年轻观众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艺术修养好,艺术需求高且多样,这给艺术家的再创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从策划、剧本、艺术构思、舞台设计、唱腔伴奏、道具服饰等环节方面做到与时俱进,从艺术本质、审美需求、戏曲规律、音乐特征等对其进行精雕细刻和高度凝练,才能真正做到以美为魂,立美育人。

  经典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将《牡丹亭》的艺术精髓浓缩在3个小时内,不仅保留了全本中的《惊梦》《言怀》《道觋》《离魂》《冥判》《忆女》《幽媾》《回生》8折,而且每折剧情精炼短小,一气呵成,不仅赋予逻辑,而且随着剧情的展开,环环相扣,张弛有度,虚实相间,以情为主线,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渲染剧情,其构思巧妙,唯美典雅,引人入胜。在有限时间与空间里体现出天、地、人,情与爱,理想与现实的真善美有机统一,在充分发挥戏曲艺术综合性特征的基础上,《牡丹亭》(青春版)彰显了中国艺术的虚拟之美、虚幻之美。

  视听审美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以吴语为基础的唱腔依据依字行腔的创演基本原则,咬字吐字清晰,过腔圆润通透,归韵讲究饱满,体现出演员对艺术的精益求精。立美崇高的艺术境界将人带入虚幻与现实之间,将凄美的爱情故事升华为一种若即若离,忽远忽近,飘忽不定的审美境界,体现出中国古典艺术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至美理想。

  近代“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文化强势进入中国,国人在广泛接受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中西文化壁垒,对于中国文化绵延不息的历史视而不见,对于悠久的戏曲艺术格调听而不闻。新世纪以来,在国家经济实力提高的同时,传统文化得到尊重,戏曲艺术得到大力弘扬。《牡丹亭》(青春版)充分发挥现代艺术表现手段的多样特征,在灯光斑斓中,光影强弱转换,若即若离,五光十色;在服饰色调中明暗冲击鲜明,视觉效果强烈,无疑增加了对剧情的有效渲染和对艺术形象崇高之美的塑造。今天再次回归校园,已没有之前的担心与不安,当原班人马再次出现在校园舞台,很多年轻学子为获得门票四处奔波,现场门外有数百名观众无票的无奈和演出后久久不愿离开的期待,凸显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这是一种情怀,也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信仰。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文化必须弘扬!

  (作者王晓平系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海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