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3-14 18:01

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

——写在昆曲《牡丹亭》重返校园之际

  作者:王晓平

  19年前,一部经典传统戏曲剧目《牡丹亭》(青春版)在苏州大学存菊堂隆重连演三场,盛况空前,开启了全国校园巡演、传统文化传播、传承之路,至今已在海内外演出427场,其中在38所大学演出98场。因其艺术构思简明,舞台设计唯美,剧情表现一波三折,音乐唱腔婉转细腻,该剧一时间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和学生追捧对象,开创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成功范例,在国内高校演绎出戏曲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时代佳话。2023年2月25日,该剧组原班人马,再度回归苏州大学,为师生奉献了一场期待已久的精神盛宴。演出隆重热烈,师生热度有增无减,现场自始至终充斥着爱情的凄美,通过艺术语言,音乐流动以及多种艺术手段,通俗易懂的呈现出阴阳调和,至纯至美的人生境界。年轻学子们在梦幻与现实,人间与地狱,理想与崇高之间,随剧情的跌宕起伏浮想联翩,深醉其中。

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该剧描写了官宦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将这部流传数百年的艺术经典以现代人审美方式呈现,其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难度、跨度非同寻常,尤其是面对当今年轻观众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艺术修养好,艺术需求高且多样,这给艺术家的再创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从策划、剧本、艺术构思、舞台设计、唱腔伴奏、道具服饰等环节方面做到与时俱进,从艺术本质、审美需求、戏曲规律、音乐特征等对其进行精雕细刻和高度凝练,才能真正做到以美为魂,立美育人。

  经典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将《牡丹亭》的艺术精髓浓缩在3个小时内,不仅保留了全本中的《惊梦》《言怀》《道觋》《离魂》《冥判》《忆女》《幽媾》《回生》8折,而且每折剧情精炼短小,一气呵成,不仅赋予逻辑,而且随着剧情的展开,环环相扣,张弛有度,虚实相间,以情为主线,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渲染剧情,其构思巧妙,唯美典雅,引人入胜。在有限时间与空间里体现出天、地、人,情与爱,理想与现实的真善美有机统一,在充分发挥戏曲艺术综合性特征的基础上,《牡丹亭》(青春版)彰显了中国艺术的虚拟之美、虚幻之美。

  视听审美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以吴语为基础的唱腔依据依字行腔的创演基本原则,咬字吐字清晰,过腔圆润通透,归韵讲究饱满,体现出演员对艺术的精益求精。立美崇高的艺术境界将人带入虚幻与现实之间,将凄美的爱情故事升华为一种若即若离,忽远忽近,飘忽不定的审美境界,体现出中国古典艺术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至美理想。

  近代“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文化强势进入中国,国人在广泛接受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中西文化壁垒,对于中国文化绵延不息的历史视而不见,对于悠久的戏曲艺术格调听而不闻。新世纪以来,在国家经济实力提高的同时,传统文化得到尊重,戏曲艺术得到大力弘扬。《牡丹亭》(青春版)充分发挥现代艺术表现手段的多样特征,在灯光斑斓中,光影强弱转换,若即若离,五光十色;在服饰色调中明暗冲击鲜明,视觉效果强烈,无疑增加了对剧情的有效渲染和对艺术形象崇高之美的塑造。今天再次回归校园,已没有之前的担心与不安,当原班人马再次出现在校园舞台,很多年轻学子为获得门票四处奔波,现场门外有数百名观众无票的无奈和演出后久久不愿离开的期待,凸显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这是一种情怀,也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信仰。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文化必须弘扬!

  (作者王晓平系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海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传统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