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他是谁》:在光影里烧脑破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他是谁》:在光影里烧脑破案

来源:海南日报2023-03-27 09:02

  作者:汪 荣

  近日,电视剧《他是谁》正在热播。作为演员张译在现象剧《狂飙》之后的另一部新作,《他是谁》自登上电视荧幕后就备受关注,引发了巨大的话题度。这部电视剧由鲍成志导演,张译、陈雨锶、丁勇岱等主演,讲述了刑警卫国平探寻真相、查找凶手的故事。《他是谁》以快节奏、高强度的剧情推进见长,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还原了破案过程,堪称是2023年第一季度电视剧市场里悬疑题材的“爆款”之作。

《他是谁》:在光影里烧脑破案

  电视剧《他是谁》海报

 《他是谁》:在光影里烧脑破案

  剧中的警花形象

《他是谁》:在光影里烧脑破案

  剧中办案现场很真实

  高度烧脑的硬核叙事

  作为一种电视剧类型,悬疑题材的电视剧一直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人们对于探案和揭秘总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最后凶手的捉拿和真相的揭示也往往能大快人心。因此,悬疑题材电视剧总是会吸引大量观众观看。近年来,一大批悬疑题材作品涌现出来,如《白夜追凶》《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他是谁》正处在这个作品序列的延长线上。

  《他是谁》在内容上十分“硬核”。悬疑题材主打的是推理和烧脑,观众可以代入主角的身份,跟随他的行动参与破案。《他是谁》从片名上看就具有典型的悬疑剧的特征——那就是对“谁是凶手”的追问。《他是谁》的叙事框架是卫国平的探案故事集。构成叙事情节的是1996年的碎尸案、1988年的连环杀人案以及卫国平在破案过程中破获的“案中案”。该剧将“他是谁”的猜谜游戏布置给观众,让观众参与其中,沉浸式地体验破案的全过程。通过一个个案件的堆叠和解决,让观众产生了解谜的叙事快感。

  与近年来其他上映的悬疑题材剧集相似,《他是谁》并不属于长剧而是短剧。在24集的有限集数内,《他是谁》既没有加入过多的男女主角的恋爱桥段,也没有和探案无关的枝蔓情节。换言之,卫国平是认认真真地在“搞事业”:他随着线索一往直前,一环扣一环无缝衔接地破案。这无疑让苦于国产剧“掺水”的观众感到无比痛快。在这个意义上,《他是谁》是干货满满的“爽剧”。

  《他是谁》叙事上的“硬核”其来有自,那就是这部剧的很多情节来自真实案件的改编。剧中开头的1988年连环杀人案的原型是白银市连环案,1996年的医学院肢解案的原型是南京大学碎尸案。真实的案件超越了想象的限度,也体现出人性的不可知。这两个案件构成了《他是谁》的叙事基础,也撑起了电视剧的基本框架。

  警察形象的性格张力

  《他是谁》的主角是张译扮演的刑警队长卫国平。从整个故事的结构上看,卫国平是线索人物,正是他对于案件真相的不懈追寻构成了叙事的主干。通过他的穿针引线,电视剧中各个案件被整合进了统一的叙事进程中,像拼图一样拼凑出完整的图像。

  卫国平是一个拼了全力“搞事业”的人物。造成他急切寻找凶手和真相的原因,来自电视剧开头处的“创伤性事件”。1988年,他在追捕连环杀人案凶手的过程中目睹了战友陈山河的牺牲,而凶手却逃之夭夭,这成了他解不开的心结,也是造成他性格中容易冲动的重要原因。通过这一创伤性事件,编剧为卫国平增加了人物在心理上的深度和厚度,也给他的行动埋下了一个强烈的心理动因。

  剧集将卫国平放置在一个人物关系网络中进行人物性格塑造,同时也展示了人民公安的群像。例如,卫国平与女警察顾开岩的合作就十分有趣。顾开岩在性格上稳重细腻,刚好与卫国平的冲动勇敢形成了对比和互补。她与卫国平之间,先是产生了误解和冲突,随后又在剧情发展中达到了互相理解和配合。在她的参照下,卫国平在剧中体现出非常具有张力和戏剧性的性格面向。

  毫无疑问,剧中的卫国平是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的。电视剧编剧并不想把这个人物塑造为伟光正的符号化人物,而是想要体现出他有血有肉、特别人性化的一面。在警察这个大的系统之中,卫国平虽然是一个小人物,但他是一个“倔队长”,身上带有强烈的正义感、信念感和使命感。他的不屈不挠、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倔强正是他性格中最可爱也最可敬的地方。同时,卫国平是一个执行力超强的警察,通过对他的个性化的塑造,能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通过他的视角,观众将沉浸在电视剧的剧情与氛围之中。

  光影效果的沉浸体验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电视剧《他是谁》会带来强烈的“沉浸感”。换句话说,这部电视剧能够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身在其中的观剧体验。

  该剧的沉浸式体验主要得益于高超的画面和声音效果。例如,电视剧中有一个凶杀的场景:雨夜里孤身走在路上的女性,由于黑衣人的跟踪而加快了脚步,躲在小屋内的时候以为自己已经安全了,殊不知危险正在到来,黑衣人的手指摩擦玻璃产生尖锐的声响。环境和音乐制造出肃杀的氛围,黑沉沉的画面和穿插的主观镜头放大了女性的绝望感。于是,观众陷入紧张和恐惧的心理状态中,仿佛身在案情发生的现场。

  在声音和画面之外,还有气味。例如,为了寻找碎尸案的线索,卫国平领着刑警们去庞大的垃圾山里翻找被凶手遗弃的尸块,他甚至还忍着排水沟的恶臭在水底摸查。观众在电视机前虽然闻不到气味,但是画面会强烈地冲击到观众的感官。

  《他是谁》打造了五感上的沉浸式体验,而这种感官上的沉浸正来自主创人员对真实性的追求。根据导演鲍成志的介绍,该剧拍摄的季节正值阴雨绵绵,室外温度也不高,客观环境上的因素给电视剧增加一份冷峻的寒意和独特的阴沉气氛,与剧情中的罪与罚相得益彰。而在第二集中出现的垃圾山,是剧组找了废弃的空地,拉了几十车真正的生活垃圾堆起来的,这给演员的表演增加了真实性。

  通过对真实现场的还原和具体细节的勾勒,《他是谁》的主创综合了声音、画面和气味等多方面的因素,制造出了带有强烈沉浸感的电视剧作品。毫无疑问,《他是谁》带有黑色电影的光影质感,这正体现了电视剧主创的创作硬核叙事电视剧精品的工匠精神。

  (作者汪荣系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副教授)

[ 责编:吴悠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