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长安的荔枝》:马伯庸的微观史小说为何吸引读者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长安的荔枝》:马伯庸的微观史小说为何吸引读者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4-24 11:31

  作者:梁子扬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长安的荔枝》作为马伯庸“见微”系列的最新作品,将家喻户晓的诗句拓展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以短小说的形式重新打开历史褶皱。故事讲述了大唐天宝年间的小吏李善德误打误撞地成为荔枝转运使,被迫完成从岭南到长安的荔枝转运任务,并在这一过程中见证了繁华之下的大厦将倾。小说长期居于畅销书之列,入选2022年度豆瓣年度好书榜单,引发了众多读者共鸣。近年来,马伯庸的多部作品持续受到读者喜爱,并改编为《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风起洛阳》《风起陇西》等影视剧。解读“马伯庸热”的成因,《长安的荔枝》或许正是一个合适的切口。

《长安的荔枝》:马伯庸的微观史小说为何吸引读者

  微观史视点: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在当代历史小说脉络中,无论是50年代开始创作的姚雪垠《李自成》,还是90年代以来二月河“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凌力《少年天子》等作品,大多聚焦于已有确切历史记载的经典人物,但《长安的荔枝》对历史题材的处理却从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入手。这一写作思路恰恰与近年来史学界的微观史研究趋势有相通之处,史景迁《王氏之死》、罗新《漫长的余生》、林郁沁《施剑翘复仇案》等著作均试图从个人的小历史出发,窥探其与时代、社会大历史的关系。《长安的荔枝》的“微观”,不仅在于“去中心化”,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放置为配角,让一个并不完美的小人物走到舞台中央;更在于合理地处理了微观与宏观的叙述关系,从小人物折射出大人物的明争暗斗(高力士与杨国忠)、大历史的变迁(安史之乱),甚至涉及普泛意义上人与时代关系的思考。因此,这一角度既是亲切、好进入的,又是层次丰富、引人深思的,视点的选取使其获得了被当下读者喜爱的“先天优势”。

  现代价值与人文关怀

  正如宣传语所强调,小说的核心人物李善德是一个颇具现代感的“大唐职工”形象。故事的开头,李善德怀揣着借香积贷在长安买房的愿望,却没料到自己被上司和同僚们推为替罪羊,买房还贷的朴素愿望,被领导同事“穿小鞋”的情节似乎能唤醒职场“打工人”的共通体验;但好在困顿之余,妻子和女儿给予他不离不弃的家庭温暖,好友韩承、杜甫始终出谋划策、两肋插刀;转运荔枝的过程更是充满酸甜苦辣,同为官员的何履光、赵欣宁、鱼朝思等人仿佛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的“官场现形记”,真正愿意诚心帮助他的商人苏谅、农户阿僮、林邑奴等普通人展现出多样的人性光辉。作品其中的喜怒哀乐都让读者感同身受,从而得到认可与喜爱。

  小说表露出的价值观同样值得注意——正义、坚持、守护自己珍惜的人和事。李善德最终能完成荔枝转运,离不开杜甫告诉他的那句话,“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李善德是不完美的,他曾在具体行动中辜负苏谅和阿僮,也曾用荔枝使的名头驱使地方不惜代价推进转运,但这个不完美的小吏之所以能得到认可和原谅,是因为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本心,即希望大唐能有百姓富足、吏治清廉之日。虽然他曾成为皇权的工具,但他始终为之而痛苦惭愧,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底线。这种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价值观,恰恰遵循着最大多数人认可的普世价值、人性逻辑。

  从文字到光影的“中国故事”

  在一众鸿篇巨制的历史题材小说中,《长安的荔枝》仅有七万余字的篇幅,对读者而言并没有沉重的阅读负担。但在有限的篇幅里,小说做到了情节紧凑、环环相扣,以荔枝转运作为主要线索,贯穿起李善德的个人命运和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马伯庸的笔法与纯文学作品相比似乎缺少先锋哲思的秉性,但对于影视改编而言,多样的人物形象、鲜活的对话、一波三折的情节、严谨的历史考据、强烈的画面感……众多品质使这部小说成为影视化的优良资源。除这些必要因素之外,其他点缀也使小说更加丰富:如有趣“有梗”的语言(岭南人挂在嘴边的“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岭南蟑螂给李善德带来的惊吓)、文化涉猎的广博(荔枝保鲜的古代农业技术、长安的里坊街巷、从长安到岭南沿路的地理人文)等,共同构成了小说中山河万里的唐代风物,重塑了当代人对唐代的中国想象,在文字和未来的影视化中共同讲述着中国故事。马伯庸小说的影视化实践也反映出了当下文学创作中IP改编的趋向,这一趋向对于讲述、讲好故事有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在什么程度上改变着当下文学生产机制?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也构成了当下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思考方向。

  故事结尾处,身在岭南的李善德听到了安史之乱的消息,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采下原作为贡品的上好丹荔,和女儿一起品尝。结局处的归于平静恰是意蕴深厚之处:时代的喧嚷更替之下,普通人能抓住的只是身边一串荔枝;又或者人人生而平等,甘美荔枝本就应当由劳作者享受。一骑红尘已过,滚滚红尘中只留下关于荔枝的传说。在历史与文学的结合、纪实与虚构的碰撞中,这些“见微知著”的微观史小说有着巨大的潜力。马伯庸后续的历史短篇小说及其影视改编还会创造怎样的可能?这仍然值得期待。

  (作者梁子扬系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