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平家物语:犬王》:物语,或以民族之名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平家物语:犬王》:物语,或以民族之名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4-28 18:03

  作者:熊传麒

  电影《平家物语:犬王》讲述室町时期两位艺人的友情故事,经由书写二人的彼此救赎折射那段被遮蔽的历史。汤浅政明在这部影片中延续了此前作品的风格,无论是写意抽象的视觉营造,还是现实与幻觉交织的心理叙事,抑或后现代式的拼贴处理,都使得这部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更为复杂与多元化。但从整体上看,我们不难发现这部电影始终充满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特质。

《平家物语:犬王》:物语,或以民族之名

  在日本文化中,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指涉其灵魂。无论是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或者是新海诚的《你的名字》等,都会借助人物对“名字”的不同选择,展现他们在不同阶段的认知变化。在《平家物语:犬王》中,友鱼在寻找物语的旅途中不断选择“友一”“友有”等名字,完成自身不同阶段的灵魂更替与主体选择,在经历不同故事的寻觅和吟唱之后,最终回归最原始的“友鱼”。恰如犬王念兹在兹认为的“一切皆虚妄”,历经不同阶段的自我之旅,无论灵魂如何更替与变化,友鱼寻觅的仍是最初的自己,或是最原始的初心。值得注意的是,友鱼的名字往往是由周遭环境所赋予的,如他的父亲称其为“友鱼”、拜入琵琶法师座下后更名为“友一”、突破曲风禁锢后取名为“友有”,他始终是受制于环境下的个体。不同于友鱼的是,犬王的姓名自始至终未曾改变。犬王自小被人视为“异类”,受人排挤,但他暗自学习能乐(彼时还称为“猿乐”),与森林中的亡魂共舞,自取姓名为“犬王”,哪怕犬王的外貌会随着影片的节奏不断发生变化,但他始终保持着灵魂的独特,试图以个人的力量去拮抗周遭。犬王与友鱼相逢于桥上,相互结伴,彼此救赎,传唱物语,尽管二人最终在历史洪流中殒命,但其灵魂于千百年后在桥上再度重逢,仍如初见时彼此询问对方的姓名,恰如日本的“森林信仰”:“灵魂不存在死亡的概念,只有轮回往复地变换”。

  此外,汤浅政明巧妙地将民族文化的元素与个人和历史的讲述结合在一起。物语,本为由日本口头传唱发展的文学作品,即一种故事或杂谈。在影片中则具体表现为以友鱼寻找前朝的故事和杂谈,与犬王一同传唱人们曾亲历的历史故事。但终为当权者所忌惮,或亡于利刃之下,或幽禁于皇室,双双被埋没于由当权者所书写的物语之中。在这里,汤浅政明并未以宏大的视角揭示历史本身,而是借助如被视为“异类”的犬王、作为盲人的友鱼等边缘人物,以小的切口、碎片化的杂谈,去折射那段被权势所遮蔽的时光。正是因为友鱼“眼盲”,所以他在面对现实时始终依赖自身感受,如抚摸石碑上的字、感受森林中灵魂的存在等。与其说友鱼是在寻求前人的故事,不如说他是以内心去感受不同历史的言说,进而体味历史本身。而这某种程度上也契合了日本传统能剧中的“花”的要义。在能剧中“花”被视为“能之命”,强调演员对于眼前事物的感受,指向了演员内心的洞见。整部影片的风格恰好是随着二人不同的内心感受而不断变化的。无论是以能乐、武士道去展现民族文化中的“规约”,还是以森林、樱花精神展现其物哀之美,《平家物语:犬王》始终充满了可视的民族文化的元素,不一而足。但这都似乎指向了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借助电影的形式来表现本民族的文化。

  中日一衣带水,彼此文化间具有互补性、融通性,借助日本电影反观国内同类作品,不失为一种借鉴与补缺的途径。简要回顾中国动画史便可知,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万氏兄弟,还是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践中国动画民族化的探索。自2015年以来所兴起的“国漫风”,使得中国动画呈现出“再民族”的迹象。反观近年来的中国动画,尽管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姜子牙》《白蛇2:青蛇劫起》《中国奇谭》等作品以不同的形式与角度重新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但仍为少数。此外,若聚焦于影片所呈现的民族文化上,弊端非常多。一方面,近年来的中国动画在选材上大致呈现出“内卷化”倾向,或集中于如孙悟空、白蛇等老生常谈的神话人物,或不断沿袭前作中的描述,缺乏创新,而如《大鱼海棠》《中国奇谭》等立足于传统文化,创新故事内容的作品已为少数。另一方面,部分作品打着“国漫崛起”的幌子,以“民族文化”作为自身票房保障,或是一种噱头,而并非传承与书写文化本身,在具体的影片叙事和内容上则捉襟见肘,要么叙事混乱,不知所云,要么则呈现出价值真空,细节上有所缺失。因此,电影创作者不妨向前借鉴中国传统文艺,如向诗歌、戏曲、民间传说、水墨、木偶、皮影等文艺“取经”,创新中国动画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在日本动画史上,无论是从最初的下川凹夫、幸内纯一、北山清太郎,还是到后来的大藤信郎、手冢治虫,或是如今被我们所熟知的宫崎骏、新海诚、今敏等动画导演,尽管他们的风格不尽相同,但在作品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始终会承载着日本文化的元素。诚如汤浅政明所言,《平家物语:犬王》是在古典和现代之间进行各种各样的试错。尽管如此,他也始终与前人一样,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内容中不断书写本土文化的特质。

  (作者熊传麒系武汉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遗落山水间》:“梅”挂枝头 香飘四溢

  • 《刺猬》:温情的魔幻现实主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