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消失的她》:人生如戏,人生如梦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消失的她》:人生如戏,人生如梦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7-17 09:37

  作者:刘 青

  电影《消失的她》一路悬疑感爆棚,局中局、戏中戏的设置让反转在不同故事间悄然生发。当真相浮出水面之时,观众亦在诸种故事的碰撞中将观感拉满,惊心动魄里夹杂着无以言表的五味杂陈。

《消失的她》:人生如戏,人生如梦

《消失的她》剧照

  一段情节,双重视角

  故事从妻子李木子的消失开始,妻子失踪迟迟不能立案,已足够令人焦头烂额;假扮的妻子邪魅一笑,简直令人头皮发麻。内忧外患的交织中,男主何非的惶恐与无助不禁让人心头一紧,顿生怜悯。满脑子都是他的妻子到底怎么了?假妻子瞒天过海,费尽心机是要谋财害命还是别有所图?蛇蝎美人的设定似乎让何非的无辜人设愈加清晰。及至后来,何非的赌瘾被扒出。他信誓旦旦,浪子回头金不换般的解释,焦灼又强烈。雪上加霜的境地,配上何非的“坦诚”相告,让观众似乎又选择相信了他。以上皆是影片给观众呈现出的第一观感。

  然而,影片最后极致反转,李木子被杀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这时再回味之前所有情节,又会带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观感。原来,只要妻子失踪不立案,何非就无法继承亿万家财,也根本不能偿还赌债,所有的计划都会落空。此时突然出现了一个假妻子“捣乱”,何非自然是心乱如麻、焦灼难耐。本是为了解决假妻子的麻烦,没承想却被扒出自己嗜赌成瘾的黑历史,该怎么说才能让人信服,尽快给妻子立案。潮湿的空气,触目的礁石,凶猛的海浪,无一不在渲染焦灼又强烈的情绪。

  这样的双重视角还有何非在总是梦见李木子呼救的情节。他惊醒时慌乱找寻的眼神不禁让人心疼于他的“深情”,但这恰是他杀妻后心虚与愧疚于潜意识里交织的体现。电影《消失的她》用双重视角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极具后劲儿的观影感受,让人走出影院还在不断回味、细细咂摸,恍然大悟——原来对立的本质在表象上有可能达成统一。于是,“擦亮双眼,鉴别渣男”成为电影《消失的她》口口相传的呼号。

  多个故事,立体人物

  起初,何非到警署寻找消失的妻子,焦急又无助的样子让观众瞬时便把他代入“痴情汉”的人设。再加之“畸形秀”中另一个消失的妻子被做成人彘的故事,以及假妻子的“阴魂缭绕”,此时何非就是一个妥妥的受害者形象。他向律师陈麦求助,讲述了一段跨越世俗与阶层的两个灵魂的唯美爱情故事。影片至此,让观众忍不住对何非好感加持,真想帮他找到消失的妻子。

  然而当寻妻故事进展到打入歹徒内部基地时,何非嗜赌的黑料被扒出,他和李木子之间的完美关系开始掺入瑕疵。于是,二人的爱情故事里又增添了一个新元素——妻子情深似海,仗义救夫;丈夫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这样过程波折但结局圆满的故事,增加了它的张力与看点,也使得何非的人设亦愈发丰满立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即改的何非,似乎更能触动人心。

  寻妻故事在最后生死攸关之时,迎来惊天反转。何非终于吐口李木子系他所杀,之前的故事讲述亦全被推翻。孤身的富家女成为赌徒何非的目标,几番精心谋划,终于抱得美人归,所谓灵魂相通只不过是何非的伪装。当富家女不愿再为他的赌瘾买单,何非的蛇蝎心肠在欲望的催生下赤裸呈现。带着海底星空美丽的谎言,他携妻子潜入深海,海中牢笼的桎梏与绝望令人全身战栗、心底冰凉,人性之恶的极致呈现让人无法直视。细细观之,对于何非这个人物的体察与了解,观众和李木子几乎是站在同一视角,他们有着相似的过程与感受。只不过在伪善掩盖下的人性之恶,让李木子在绝望之中走向了死亡,也让观众在震撼之中收获了警醒。

  戏中之戏,人生如梦

  电影《消失的她》是典型的“戏中戏”结构,观众看的是一出戏,而戏中人也在被设计与戏谑。李木子在何非设计的大戏里落得被骗婚、骗钱、骗命的结局。正当何非阴谋意欲得逞之时,又落到李木子好友沈曼的设计中而浑然不觉。何非在步步紧逼下终于和盘托出所有的秘密与罪行。让真凶伏法,让好友冤魂得以安息,“戏中戏”的结构设计彰显出“正义战胜邪恶”的快感,也让观众获得一种“善恶终有报”的补偿心理。

  然而“戏中戏”的设计更为触人心怀的是一份恍然人生如梦的慨叹。因为无论复仇如何成功,都无法改变善良无辜的李木子悲惨离世的事实。她短暂的一生在何非亦真亦假的做戏中如梦幻一般烟消云散,而何非更是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亦把己命搭上。最后,当沈曼将婴儿的B超照片丢到何非面前,那痛彻心扉的一声嘶吼更像是一种无尽的嘲讽。

  电影《消失的她》是一部特点突出、风格鲜明的悬疑电影,无论是从观影形式还是思想内涵上都带来了强烈冲击。但是过于强烈的戏剧张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电影的艺术性,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极为夸张且惊心动魄,特别像杂志《故事会》里的故事都集合到了一起。固然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却也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刘青)

  《消失的她》:人生如戏,人生如梦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