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田广
最近,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在观众、媒体和学术界均引起较大反响。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论大多从国风动漫、大唐气象、诗意中国、理想浪漫等角度展开。关于上述方面本文不再赘言,这里着重从中国动画电影现实主义传统的视角,谈谈《长安三万里》的艺术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在中国动画电影的百年历史中,现实主义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传统。中国动画电影从模仿美国迪士尼动画到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经历了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与现代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由于艺术媒介、制作方式及视听语言等方面的特性,动画电影具有较强的娱乐消遣功能,中国早期动画电影多是一些迪士尼式的纯娱乐片,内容与社会现实没有太强关联。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动画电影之父”万氏兄弟制作了《同胞速醒》《民族痛史》《精诚团结》等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宣传抗战救国的动画片,而他们创作的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虽为神话题材,但其反抗侵略的主题却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由此,万氏兄弟开辟了中国动画电影的现实主义道路,使中国动画电影与西方动画电影产生了显著区别,现实主义也成为中国动画电影民族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实主义虽然是我国动画电影的一个特色传统,但由于种种原因,它的发展并不充分。近年来,我国现实主义动画电影创作呈明显上升势头,涌现出《小兵张嘎》《雄狮少年》《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之风雨百年》等较多优秀的现实主义动画作品,但从总体来看尚未形成气候,其社会影响力比较有限。《长安三万里》的问世,在我国现实主义动画电影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这部影片的现实主义特色。
首先是题材内容的纪实性。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人生,是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最突出的特点。韦勒克在诠释现实主义的涵义时这样说道:“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斥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神话、虚构、幻想,正是动画电影所擅长的领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动画电影与现实主义有相悖之处,非纪实性、超现实性成为动画电影的主要特征。我们看到,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动画电影经典所选择的题材大都是超现实的,近年来我国比较成功的动画电影也是如此,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长安三万里》就显示出了自身的独特性。它以高适和李白这两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为中心,以客观叙述的史书记载为依据,通过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命运遭际,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现实。就其本质而言,《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动画形式呈现出来的历史剧,具有很强的纪实性。在以非纪实性为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动画电影创作中,选择纪实类题材无疑是一个挑战,从结果来看这次挑战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
《长安三万里》的成功不但使我国动画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得以赓续,同时也为当下动画电影创作拓宽了题材来源,为我国动画电影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不够完备,小说的成长也比较缓慢,古代虚构文学能为当代影视创作提供的题材来源相对有限,而我国古代史传文学和诗歌艺术却非常发达并且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宝藏。在影视创作中,改编题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我国今后的影视创作尤其是动画电影创作中,如何充分利用并深入挖掘我国古代史传文学和诗歌艺术中蕴藏的丰富资源,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而《长安三万里》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其次是表现方式的写实性。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最核心的要求。别林斯基在论述典型理论时说:“必须使人物一方面是整个特殊的人物世界的表现,同时又是一个人物,完整的、个别的人物。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只有通过这些对立物的调和,他才能够是一个典型人物。”也就是说,典型人物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特殊与一般的统一。《长安三万里》中塑造的高适和李白,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并且他们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高适出身高贵的名门望族,李白则来自低贱的商人之家;高适因家道中落而历尽贫寒,李白则凭借殷实的家底挥金如土;高适内敛、沉稳而严谨,李白豪爽、狂放而任诞;高适坚守儒家信念以身许国终生不渝,李白一边寻仙访道一边求取功名不断改弦更张;高适沙场建功五十封侯,李白功业无成寂寂而终。影片不仅生动刻画了高适和李白的不同性格,塑造了两个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且描绘了以他们为代表的两类盛唐诗人群像,从而达成了高度的典型性。
在具体的表现方法上,该片在追求写意性氛围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视听效果的写实性。片中的自然环境、建筑器物和人物造型等,除了少量插入的平面化的水墨山水和人物画面之外,皆以富有真实感的三维立体化形式出现,借此来凸显影片的写实性。为了再现大唐景象,主创团队前往陕西、四川等地考察采风,研读了大量有关唐代历史与文化的书籍、图像和文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人物和马匹造型,并没有为了迎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而对其加以美化,而是尊重历史,根据唐代绘画、雕塑和文献资料,呈现出在今天看来比较“丑”的人和马的形象。这样的处理方式貌似夸张变形,违背了影片整体遵循的真实性原则,实则体现了创作者对历史真实的一种审慎态度。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丑”非但没有成为片中的“硬伤”,反而为影片增添了趣味性和娱乐性,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最后是艺术精神的现实性。文学艺术的出发点是现实,落脚点也是现实。《长安三万里》以高适的视角来讲述盛唐诗人的故事,是主创者缜密思考和多方权衡之后作出的选择。李白是天赋异禀、烂漫洒脱的“谪仙”,与普通人有着相当的距离;杜甫虽然享有“诗圣”之尊,但他并不是典型的盛唐诗人,他穷困潦倒、郁郁寡欢的形象与雄浑壮阔的盛唐气象也有点违和;高适是唐代诗人中实现人生逆袭的典范,他的前半生坎坷不平,但他坚守自己的理想,在历经艰难困苦之后终成大器,这样的人生经历更容易引起当下为追逐梦想而奋斗的普通观众的共鸣,也更能为他们带来激励的力量。高适既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他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诗句脍炙人口,但他的生平事迹并不为一般观众所熟知,这就使得人物与观众之间形成了比较恰当的情感和审美距离,从而使两者达到深度的契合,实现影片的创作初衷。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必须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和文明线索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立足当代社会现实的前提下,塑造价值的认同、精神的认同、道路的认同。《长安三万里》以动画电影的形式,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深入挖掘来把握中国历史和文化精神,观照现实社会,讲述中国故事,发掘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现代价值,这样的努力是值得赞许的。该片导演谢君伟说:“我们有一种责任感,因为像这种类型的片子我相信如果追光不做的话,很难会有这种类型题材的第一部片子出现。”对于影片创作者这种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开拓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路径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我们应该表达由衷的敬意。在此,希望我国动画电影百花齐放满园春的盛景早日到来,让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学派”傲然屹立于世界动画艺术之林!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