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纪录片《定风波》的审美意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纪录片《定风波》的审美意蕴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8-25 15:11

  作者:周才庶

  苏东坡作为中国古代精英士大夫的一员,具有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当他说“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们忍不住会心一笑;当他说“十年生死两茫茫”,我们便忍不住忧伤泪落。当他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不禁远眺皓月、一心思念;当他诵“拣尽寒州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我们便不禁傲睨万物、傲骨铮铮。苏东坡经历风云变幻的宦海沉浮与坎坷多艰的人生起伏,最终笑看风云、云淡风轻、轻举远游……

  我们漫步苏堤、拂柳和风,会想起他;我们点一份肥而不腻的东坡肉,还会想起他。他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词、文以及书法、绘画等文艺作品,主持修建了苏堤,发明了猪肉羊骨的新吃法,留下的不只是精神世界的诗文歌赋,还有物质世界的堤坝水井、日常生活的烹饪方法。对于这样一位彪炳千古的文化人物,纪录片如何才能拍出真实动人的效果?

纪录片《定风波》的审美意蕴

《定风波》海报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的纪录片《定风波》制作精良、真实动人,道尽东坡一生、诉尽苍茫一世。该片准确把握了苏东坡的人生脉络,以出川记、湖山记、摩羯记、悬壶记、结庐记五集串联起苏东坡读书、应考、出仕、贬官、流放、北归等轨迹,立意清晰、娓娓道来。今人看苏东坡,给出的标签是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这些标签来自他在公务之外的闲情雅致。事实上,他首先是一位宋代官员,常怀匡时济世之志与心系百姓之意。纪录片《定风波》非常明显地突出了苏东坡作为士大夫的政治身份,着力讲述了他徐州治水、湖州巡视、杭州筑堤等功绩,以及乌台诗案、谪贬黄州、发配岭南等遭遇,通过为官过程表现苏东坡身上的儒家精神,这构成了该片的叙事主线,而贯通这一叙事主线的是片中丰厚的审美意蕴。

  首先,纪录片《定风波》将诗意的叙事话语与唯美的影像景观相互融合。“出川记”描述苏东坡出生之时,旁白响起:“那一年眉山山野草木凋零,天地灵秀全归于他一身”,却辅之以山间茂林修竹的画面,虽有神秘化倾向却也不失意境。苏轼苏辙兄弟科举考中,与其名列“千古第一龙虎榜”上的还有曾巩、张载、程颢等赫赫人物,旁白说道:“每一个人都为平定时代风波而生,却又要面对川流不息的天命”,在缓缓讲述中渗透哲理。“湖山记”中讲到欧阳修离世,欧阳修算是苏轼的恩师知己,曾大力提携他,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苏轼遥祭欧阳修,人至中年,想起故乡、母亲、发妻、父亲、恩师都已离他远去。旁白的代入感仍是十分强烈,影像的艺术感亦是浓郁。“人世仓皇,他在这杂花生树的江南,忽然有种断肠天涯之感,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种种江南美景,全都催人感伤落泪。”画面中烟波浩渺的西湖似乎也给人“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结庐记”讲述到苏轼被贬海南惠州之后,一日窗外落叶萧萧,苏轼请决意随他南下的侍妾朝云歌一曲《蝶恋花》,朝云从“天涯何处无芳草”想到主人流落天涯之苦,竟已不能唱出此曲。从这一由头,描绘朝云从踏进杭州通判府邸二十年来所经历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这一段讲述的是朝云的命运,也是女性的命运,深情款款、感人至深,实际上已经在纪录片中融入了剧情片的元素。

  其次,后四集均以美食开篇,既符合苏东坡身为“吃货”的一大人设,同时又体现出一种“接地气”的日常生活美学,颇具创意。“湖山记”中的梅花汤饼用雪中的白梅与檀香浸水、用五瓣铁凿压制成梅花面片,每一杯盏中有二百余瓣梅花,可谓“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摩羯记”中的点茶乃宋人四雅之一,一匙茶粉、一支茶笙、一瓯建盏、一个蒲团便成点茶之雅韵,茶百戏上的三两桃花、点点孤鸿真是宋人生活美之极致,绝不亚于西式卡布奇诺之咖啡花式。“悬壶记”描绘杭帮菜之东坡肉,小块五花肉、陶瓷瓦罐、蒸煮慢炖、软糯微甜。“结庐记”介绍烤羊脊骨的吃法,骨尖微肉被炭火烤制,骨肉微焦、剔出碎肉、如食蟹螯,被贬惠州的苏轼囊中羞涩,买来不受常人待见的羊脊骨,发明出如此一番新吃法。前两种美食茶道渲染出宋韵美学,是一种升华食物的高雅;后两种肉类烹饪表现出苏东坡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是一种依靠食物的真实。

  再次,该片邀请多位嘉宾从不同视角进行解说,播讲风格多元,有助于观众理解苏东坡的精神世界,达成审美的深化。采访解说当然是纪录片的常用手法,而被采访人物实可体现一些亮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建平研究员、四川大学张志烈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乐山师范学院杨胜宽教授等专家,分别从美学、宋代文学、苏轼研究等角度切入做出了深入浅出的解说。观众还可以在片中看到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易凯馆长、日本大阪大学浅见洋二教授的跨国视角。解说嘉宾有专攻苏轼研究的机构人员、深耕宋代文学的大学教授,以及中华书局编辑、民间艺术家、厨师,还有网红作家“意公子”,从多个行业、多种角度呈现出更加立体的苏东坡。

  纪录片《定风波》是美的,也是慢的。它的“美”,可以打动人,以至潸然泪下。可是,它的“慢”,如何融入短视频时代,或许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甫一打开此纪录片,标准京腔、低沉旁白唤醒耳朵,美不胜收。

  (作者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民族歌舞剧《烽火家书》:以家书为引塑造热血英雄

  • 《志愿军:存亡之战》:集中紧凑的战争叙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