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热烈》:“朝气复归来”的中国歌舞片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热烈》:“朝气复归来”的中国歌舞片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8-28 17:57

  作者:陈思 李蕾

  无论是《长安三万里》中李白重获自由的呼喊,还是《孤注一掷》中诈骗头目拜佛名场面,今年的暑期档收获了大量关注度和好评,甚至可以说,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到如此多优秀影片扎堆出现的局面,颇有一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在一众暑假档电影中,现实题材不仅从未缺席,还凭借“在场者”的身份,成为点燃电影市场火炬的关键要素。电影《热烈》正是这样一部兼具人文主义关怀、小人物主体性选择与歌舞青春诗意表达的现实佳作。

《热烈》:“朝气复归来”的中国歌舞片

电影《热烈》海报

  从题材层面而言,《热烈》看似并不讨巧,原因恰在于相比暑期档上映的其他现实主义类型作品,如《孤注一掷》《野蛮人入侵》等,其既没有诸多的社会话题引流点,也设定了受众群体较窄的“歌舞片”类型。缘何有这种论断,这主要在于近年来国内歌舞片萎靡不振的市场反馈。尽管,我们曾经有《歌女红牡丹》《夜半歌声》等歌舞电影范例,但对于国内主流电影市场而言,歌舞片往往是青春、励志等多个类型杂糅的集合体,这种创作逻辑进一步导致了“歌曲片”很难在混合的元素中建构从一而终的叙事主线,乃至于沦为了所谓歌舞只是辅助性叙事的青春滥觞之作,也陷入了歌舞仅充当故事元素而无法实现叙事情感表达的怪圈。想要讲好故事,又要舞出情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过,我们理应看到自《燃野少年的天空》到《热烈》的一次歌舞题材超越。在《热烈》中,导演大鹏流畅且巧妙地将歌舞元素与叙事情感进行了融合,不再是单向度以歌舞陪衬叙事,准确地说,《热烈》实现了“中国街舞与讲好中国青年故事”的融合,真正意义上达成了“1+1>2”的情感传递效果。主人公陈烁的工作是舞蹈,舞蹈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在这层意义上,舞蹈自然变为了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元,映衬了主人公陈烁人生之热烈,光芒亦万丈的诸多可能性。从而,为每一位观众呈现了人生“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处处皆有答案”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

  可以说,一旦有电影打上“大鹏”的标签,似乎就无法脱离小人物的预设。《煎饼侠》《缝纫机乐队》《保你平安》亦或《吉祥如意》等,这些作品透露出导演大鹏对小人物或边缘群体叙事的主体选择意识。《热烈》也一样在大鹏的导筒中散发出小人物式的光辉。“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王一博饰演的主角陈烁本就是一个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不被关注,也没有“别人家孩子”一样世俗眼光下的成就,似乎阳光从未在他的身上普照。他热爱街舞,进入舞团只能替补,但任凭风吹雨打从不曾放弃梦想,正是这种偏执与倔强载着他驶向人生的彼岸。当然,青春的本来面目就应该是炽热、坦诚而美好的,这自然与电影主人公是否是小人物无关,但观众却能够在小人物“何为真实”的现实性叩问中得以反观诸己,获得自我内心的答案。而这种设定恰恰是导演大鹏的作品共情性如此厚重的关键。电影中,由演员黄渤饰演的失意中年丁雷,作为明星舞团的街舞教练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但背后却不得不让步于资本力挺下的队员凯文。陈烁与丁雷即便境遇不同,却都面临主体性如何获得的伦理选择困厄,共同为观众呈现了热血澎湃、朝气复归的小人物式主体价值。

  毫不夸张地说,《热烈》的背后充满了成年人世界里的无奈与苦楚,也充斥着世俗社会一味隐忍与克制的现代化规训特质。但在电影中,同样释放了一种歌舞青春的诗性表达。这层诗性的期待既是电影作为歌舞片“诗舞乐”三位一体化的文化归旨体现;更在某种意义上,传递出了“何为良好生活”的诗性意蕴。电影中陈烁的出场唤醒了中年舞者丁雷内心的“善”,也可以说丁雷作为中年失意者,在现实的抉择中曾一度丧失了“诗”的美好,陈烁以街舞作为救赎的手段,让观众看到了丁雷内心的温情转折。另外,“舞”与“乐”的意象结合在没有偏离歌舞片类型的前提下,进一步构成了对现代“诗性”精神的追问。而这指向了电影故事内外“谁悲失路之人”的伦理困惑,为观众思考生活之意义如“纯粹”“真实”“热烈”等提供了方法论的参照。

  说到底,《热烈》还是有着青春与歌舞类型交相融汇的影子,却打破了传统歌舞片被市场冷落的规律,凭借偏执狂的梦想与小人物的自我实现,成为暑假档期的票房黑马,践行了“朝气复归来”的热烈人生法则。在这一价值意义投射中,“将自己作为方法”才是更为“热烈”的人之目的。

  (作者陈思系南昌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李蕾系南昌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崔 莉:网络微短剧怎能靠一个爽字打怪通关

  • 话剧《寻找“王成”》:用时代的温度,全新阐释英雄精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