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赵建中
人物传记片是电影中的难度较高的类型之一,特别是传主为著名人士、生平故事已经为大众知晓的影片更是如此。但是,近期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拍摄的讲述著名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的生平与事业的同名影片却给观众带来很大惊喜。
影片审视与探讨了科学伦理问题,使人警醒。作为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有着深沉的爱。因此,当盟军与纳粹的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时,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中,领导一众科学家在沙漠小镇上争分夺秒,两年后最终获得成功。奥本海默也由此被推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但是,在收获了至高的欢呼和荣誉之外,奥本海默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原子弹爆炸之后罹难者的尖叫、痛哭、焦尸等深深地冲击着他的心灵,让其陷入深深的痛苦与反思之中。奥本海默的悔恨出于人性,同时也是对科技发明的副作用的理性认识。衡量一项科技发明是否有价值,就是要看其是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有利作用,而原子弹最终没有终结战争,却异化为政治机器的工具,让人类站在了被毁灭的边缘。这是《奥本海默》对科学伦理的审视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出于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原因,人物传记片中的主角往往凸显其正面形象,而在该片中,奥本海默的形象则有血有肉,丰满立体。影片中,奥本海默是一个有良知、有正义感、有爱国情怀的物理学家,但他性格中仍然有狭隘、虚荣、自私、优柔寡断等特征。奥本海默既希望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够达到巅峰,但又看到原子弹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导致很多人死亡和流离失所,甚至推动美苏军事争霸愈演愈烈后,又陷入深深的悔恨与反思,站到了美国政府的对立面,并因此陷入无穷无尽的人事构陷,遭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正因为影片生动真实地展现出这位天才物理学家性格的复杂性与命运的悲剧性,奥本海默的银幕形象才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电影导演大师,诺兰在影片中充分调度与发挥电影美学的魅力,从而大大提升了影片的艺术性与观赏性。第一,该片采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作为人物传记片,如果按照线性叙事来讲述人物的遭际,无疑可以保证叙事的清晰性、完整性,但也可能使电影沦为平庸之作。这部长达三个小时人物传记片之所以富有张力,自始至终吸引观众,在于它使用了与传统传记片不相同的讲述方式——诺兰使用了自己擅长的多重结构,再现了这位天才的物理学家的一生。《奥本海默》中运用了两条叙事线,一条由彩色画面构成,一条由黑白画面构成,叙事主角分别是科学家奥本海默与政客施特劳斯。与此同时,影片还有多条分叉的叙事线,从不同维度展现这位天才物理学家的事业、生活与情感状态,拼出奥本海默跌宕起伏的命运地图。第二,该片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但是充满惊悚片与悬疑片的元素。电影始于听证会,终于听证会。当证据、证人都对奥本海默构成威胁时,他岌岌可危的命运牵动着观众的心;当最终的大反转来临,又让观众感到解气,并为科学正义最终战胜政治阴谋而暗自鼓掌。第三,影片建构了独特的视听语言。针对影片的“高光时刻”——原子弹的爆炸场面的处理,诺兰出乎意料地将这一场景的冲击力通过剪辑、景别和声画分离的方式呈现,特别是原子弹实验的引爆倒计时的几秒钟静默,更将奥本海默团队几年努力取得成功带来的狂喜推向高潮。
诺兰的电影类型多样、庞杂,涉及战争、政治、犯罪、动作、悬疑等多个元素,但是内核都保留了诺兰作品一贯的初衷,那就是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作为一位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文情怀同时又兼具极高电影艺术造诣的导演,我们应该向其致敬!
(作者系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