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庞胜楠
纵观《长安三万里》《深海》《姜子牙》《哪吒之魔童降世》《雄狮少年》《白蛇2:青蛇劫起》等新国潮动画电影,它们大多具备中国传统故事的创新性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创造性复现、中国传统美学韵味的独创性表现等特点。这些作品共同诠释了一种“新中国风”,让新国潮动画电影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安三万里》海报
中国传统故事的创新性呈现,是“新国潮”电影利用“中国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基石。《长安三万里》创造性地选取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讲述为第一视角,引出李白、杜甫、王维、贺知章、李龟年、张旭、郭子仪等唐代著名诗人、艺术家和爱国将领,展示了诸多家喻户晓的人物波澜起伏的一生,生动勾画出一幅充满史诗感的大唐人物群像。与以往出现在诸多文学作品中的李白不同,《长安三万里》的故事让观众从不同视角了解“诗仙”的一生,补齐了隐藏在这个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背后的多重气质和复杂性,从而对这一伟大历史人物有了更丰富的了解。
动画电影《姜子牙》《哪吒之魔童降世》均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封神演义》,但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创新性改编。在传统的神话故事中,作为周武王的谋臣和导师的姜子牙,常以白发长者的形象出现。在动画电影《姜子牙》中,姜子牙的身份设定没有改变,但是在赢得封神大战后,他为救九尾狐妖体内的无辜女孩的元神,不惜违抗天命,被贬下凡间。电影在神话故事的基础上,对姜子牙的形象进行了重塑,探讨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在寻求真相过程中对信仰和自我的重新审视。
《哪吒之魔童降世》海报
《哪吒之魔童降世》同样在中国神话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改编,将故事的主题从传统的善恶对立,转变为对命运的抗争和自我认同。在进行人物塑造时,传统反派角色敖丙的形象更为立体。通过与哪吒互动中的变化,将敖丙塑造成与哪吒共同抵抗命运、惺惺相惜的伙伴。这些改编使得主题更加深刻,也更能引起当下观众的共鸣。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创造性复现,是“新国潮”电影通过“中国风”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盛宴。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以中国南部的舞狮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群舞狮少年的成长故事。舞狮、祠堂、二八大杠、大红灯笼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被有机地融入剧情中,成为故事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舞狮”是串联整部电影的重要的文化符号,通过展现主角们学习、训练和参加比赛的过程,凸显了“舞狮”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视觉设计上,电影对岭南乡村场景进行了高度还原,并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展示了中国南部的文化特色和地方风貌,也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动画电影《深海》,讲述了一位误入想象中的深海世界的少女独特的生命旅程,该片以中国水墨画为基础,在视效技术上,开创了“粒子水墨”这一独特的三维动画形式;在色彩美学上,以融合上百种色彩的水墨国画作为美术概念,通过中国水墨画赋予“中国风”全新的生命力。
《深海》海报
中国传统美学韵味的独特性表现,是“新国潮”电影利用“中国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精髓所在。中国传统美学韵味是“中国风”独有的优势,《长安三万里》中长安的锦绣、扬州的繁华和黄鹤楼的壮观,是通过精美的画面呈现给观众的。古琴、琵琶、二胡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配乐;忠诚、孝道、仁爱等传统思想的体现;近50首古诗词所彰显的中国文化底蕴,让中国传统美学韵味的独特性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白蛇2:青蛇劫起》中,以灰色为主调的中国传统美学色彩,塔、庙、城墙等中国建筑美学造型,旗袍、汉服等中国传统服饰,刀、剑、长拳等中国传统武术元素,以及“情义无价”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被更加现代化的方式解构和重塑,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韵味。
“新国潮”动画电影,通过中国传统故事的创新性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创造性复现、中国传统美学韵味的独创性表现,共同构建了一幅充满“中国风”特色的影像画卷。观众对“新国潮”动画电影认可的背后,是对“中国风”的认可和期待。未来“新国潮”动画电影的发展仍需要在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方面继续深入,并在创新和传统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在叙事内容、表现形式、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尝试和探索,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国产动画电影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上获得更大成功,并在国际舞台上承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作者庞胜楠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助理研究员)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