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 愚
热播中的医疗剧《欢迎来到麦乐村》,是一部主题重大的主旋律作品。它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中国—坦桑尼亚建交60周年等特殊节点播出的文艺剧作。剧集讲述中国援外医疗队于非洲救死扶伤、与当地人民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从医疗剧的视角来看,援非医疗剧是国产医疗剧的一大特色。
2023年是国产医疗剧的大年。不少偶像剧以医护人员为主人公,比如《听说你喜欢我》《我的人间烟火》《治愈系恋人》。正儿八经的医疗职场剧,更是佳作频出,包括《白色城堡》《问心》《非凡医者》《欢迎来到麦乐村》。尤其是《问心》以豆瓣8.4分的评分成为多年来国产医疗剧的新高。
医疗,与老百姓的利益切身相关。医疗剧也是可以辐射到社会各个层面的难得题材,从生与死到医患关系、医疗体制,再到人间世的众生相。医疗剧的民生基因和社会属性决定了,相较于追逐“爆款”,弥合社会矛盾、守护社会良心、传递温暖与希望,更应是医疗剧的追求。
爆款的缺失:医疗剧的曲折行进
医疗剧是职场剧的一个分支,它以医院为故事背景,以医务工作者为故事的主人公,以医护人员救死扶伤为故事的主要情节,侧重于呈现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日常、同事关系,以及他们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国产医疗剧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只有两集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该剧口碑极好,但囿于创作条件,医疗剧并未成为气候。2001年的《都是天使惹的祸》是以医院为背景的言情偶像剧,医护人员开始成为荧屏主人公。2001年《永不放弃》是真正意义上的医疗长剧。2004年《最后诊断》、2005年《无限生机》、2009年《柳叶刀》等医疗剧相继播出,医疗剧逐渐成熟。
2010年的《医者仁心》和2012年的《心术》,是国产医疗剧里程碑式的作品。《医者仁心》直面医患矛盾、讴歌医者仁心,得到很高的评价,获得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杨阳执导,六六编剧,张嘉译、海清领衔主演的《心术》是国内首部引起广泛讨论的医疗剧,也让医疗剧真正成为一种主流的剧集类型。
《心术》之后,重点制作的医疗剧多了起来,主题与风格更为多元。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2013年的《到爱的距离》,2014年的《产科医生》《爱的妇产科》《产科男医生》《青年医生》,2015年的《急诊室故事》《长大》,2017年的《急诊科医生》《儿科医生》《外科风云》,2019年的《爱上你,治愈我》,2020年的《了不起的儿科医生》,2021年的《一起深呼吸》《女心理师》,2022年的《谢谢你医生》《关于唐医生的一切》等。国产医疗剧涉及各个科室,包括外科、急诊科、妇产科、儿童、精神科等;甚至国产医疗剧还有国外医疗剧稀缺的主题:援外医疗,比如《一起深呼吸》。令人稍感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具有爆款播出效果的医疗剧,甚至从2013年到2022年,再无豆瓣评分能够达到8分的国产医疗剧。
2023年成为国产医疗剧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数量很多,主题不一,质量较高。十余年时间,国产医疗剧不断成熟,创作范式渐渐稳定。
专业性的呈现:医疗剧的创作共识
作为医疗职场剧,职业的专业呈现,本该是医疗剧的基础。就像观众如此评价《实习医生格蕾》,“每一个胸膛和腹腔都大剌剌地敞开着,每一集都像一条维基百科,滚动播出心脏瓣膜、十二指肠穿孔、体外循环这些名词解释。”但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医疗剧并未将“专业性”作为一种创作共识。
一方面,创作者对于职场剧和医疗剧的认知不足,无法准确把握这一类型剧的美学原则,最终医疗剧常常变成打着医疗的幌子谈恋爱,或者上演家庭伦理。
另一方面,医疗剧是职场剧里创作难度很大的一个分支。医疗剧有着极高的门槛,非医疗专业的影视团队对于医疗知识一头雾水。同时,手术过程的拍摄需要精细的影视工业化水平做支撑。毕竟很多医疗设备的价格非常昂贵,团队不可能购买真的设备,需要借助逼真的仿制品进行拍摄。
因为主创者认知与素养的不足,医疗剧频频出现错误,误导了普通观众,遭到医务工作者的诟病。2017年,医学社区“丁香园”调查了超过2000名医生,其中94%看过医疗电视剧,85.8%的医生在看医疗电视剧的时候发现过错误。包括“没有无菌观念”“带着无菌手套又自己取戴眼镜”“片子拿反了”“拿着CT片子说是磁共振”“白大褂不系扣,医生总能把白大褂穿出风衣的感觉”“不管什么病人猝死,上来就电除颤”等。
群嘲多了,国产医疗剧逐渐建立起了“专业性是第一位”的共识。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加入编剧团队,创作过程中也得到专业人士的支持。如此,使得近年来的医疗剧专业性水平有着明显的提升。
比如《关于唐医生的一切》的编剧,本科从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硕士时才到北京读了艺术,因此,这部剧每一集超过70%的剧情都发生在医院里面。《白色城堡》改编自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副主任医师王成钢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同名小说。而《问心》从剧本创作到拍摄,有超150位资深医师组成顾问团,主创团队遇到任何问题随时向专家请教。主创团队搭建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医院实景,使用了近200台的微量泵、呼吸机、心超仪等常规设备,还租用了ECMO、IVUS等高科技医疗设备……
可以说,2020年以来,国产医疗剧的专业性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医者的成长:医疗剧的“生死课”
普遍认为,“双P”原则是驱动医疗职场剧的双轮。首先是“professional”,即前文我们说到的专业性;其次是“personal”,即个人化,医疗剧必须围绕医生的个人成长展开。
每个医生的成长之路上,还要经受医疗课以外“课程”的考验,比如生死课。医院是希望之地——它将很多患者从死亡的边界拉回来,医院也是绝望之地——这里免不了有太多的死别。对于每个新人医生而言,医学院教会了他们救死扶伤的技能,却不见得已经教会他们死亡课——如何面对患者的死亡,如何去接受患者的死亡。这是新人医生必过的第一关。
《白色城堡》中,新人医生王扬鸣和刘非第一次遭遇病人的死亡时,都被吓到了——他们惊觉死亡如此恐怖。“一个几分钟前还有思想,还在动,甚至还和你说话的人吐出最后一口气,然后逐渐变得冰冷,变成一具毫无生气的躯壳。”医生终究要学会平淡而冷静地面对死亡,如果沉浸在痛苦中,“这种痛苦让你没有勇气,面对下一个病人,甚至再也干不了这一行。接受现实吧,接受你无能为力的现实,不要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不带感情色彩并非“冷漠”,而是在专业上更为精进、态度上更为认真,并始终怀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尽可能地帮助每一个患者抵挡死亡。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然而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医生却不时遭遇“救或不救”之问。比如《非凡医者》中,新人医生陈辉在前往医院面试的路上,偶遇一个小男孩被高空玻璃砸中、性命垂危。陈辉判断小男孩有气胸,要立即进行救治。他当即跑去便利店,拿了美工刀、一次性手套和二锅头,用二锅头消毒,当场给小男孩做了胸腔闭式引流。这是一次万分惊险的紧急救助,毕竟现场根本不是无菌的环境,当街开胸一旦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每一场手术,医院均有一些流程要遵守,比如病房里实习医生没有处置权、切气管要进行会诊,比如进行手术对环境有很高的要求,比如一些手术需要征得家属的同意……如果医生违背了这些流程——虽然出发点是救人,一旦病人有什么后果,责任就得由医生来背,有可能被家属告上法庭、赔钱,有可能被开除。如果面临这样的处境,医生要“救人还是自保”?在《谢谢你医生》《问心》等剧中,有的医生尊重流程,有的医生则认为救人是第一位的——走流程当然重要,但不能让流程卡住生命。
医院是纯白的世界,但这不意味着医院里没有利益的计算或是非的纠纷,并不意味着医生护士们没有私心。有职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利益的分配,就有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冲突。《欢迎来到麦乐村》虽是重大题材医疗剧,但它以接地气的医生利益之争切入叙事。靳东饰演的胸外科第一刀马嘉,本以为在职称评定中,自己的正高职称十拿九稳、胸外科主任的位置也是囊中之物。不料最终“两头落空”。这时的马嘉,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加入援非医疗队,最初的动机并不纯粹。然而在援非过程中,马嘉渐渐意识到集体的意义,找回从医的初心,平衡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也实现了个人的又一次成长。
观众经由医生们的成长,深切体认到医生的困境,进而共情医生的抉择,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完美的医者:医疗剧的理想召唤
医疗剧中有成长的医者,也往往会有一个定海神针般的完美医者——他是新人医生的领路人和榜样,也是医疗剧对于理想医者的想象与召唤。
完美医者的“完美”,不是贴标签、喊口号式的完美,而是经由在面对利益诱惑时,他们对从医初心的坚定守护来体现的。诚如一部医疗剧的台词所言,“这是一个性价比的时代,所有的关系都靠效率和利益而评价,责任和义务变质为不合理的牺牲,连公益和善意也要被敲计算器。”纵然如此,理想的医者不忘初心,“从医要有良心,手术要有信心,对病人要有真心。”
早在2010年的《医者仁心》中,谢君豪饰演的钟立行就让很多观众难忘。他有高超的医术,外冷内热,正义凛然,侠骨柔肠,胸襟宽广,从不屈服于金钱与权势……他是一众医生的精神领袖,在横流的欲望面前总能保持独立与清醒。
《心术》中,张嘉译饰演的刘晨曦也是完美的医者。他始终坚守“仁心仁术”,但他自己的女儿却身患肾衰竭,苦苦等待换肾的机会。并非没有遇到过合适的肾源,但“任何一位医生在手术台前都不会因为别的事而放弃拯救生命”。在更紧迫的救援面前,女儿的肾源也是“别的事”。好在善有善报。“运气还有一个名字,叫无私。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为我的环境中,那我也心甘情愿地去为人人。”
在《欢迎来到麦乐村》中,祖峰饰演的江大乔是一个崇高的医者。刚结束完三年的援边,当援非医疗队需要他时,他又义不容辞地加入其中。因为对于医疗事业的奉献,他对家庭有亏欠,他的婚姻破裂,与女儿好不容易有了快乐的相聚时光又要分离。但集体有需要他的地方,他总是义无反顾站出来。
完美的医者,是国产医疗剧的一大特点。只有在社会主义医疗体制下,我们才有这么多“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医护人员。虽然医疗制度仍有有待完善的地方,医护之间的矛盾也仍然存在,但“完美医者”的存在,始终彰显着医护职业的崇高感,亦始终提醒着医护人员职业的使命感——“医生就是成就英雄的行业。”
温暖的传递:医疗剧的正向立意
国产医疗剧久无爆款,经常遭到批评者的“唱衰”,或认为这一类型剧无爆款就不值得拍了,或否定国产医疗剧的进步。国产医疗剧,何以难出爆款?
根本原因是,它们对矛盾的弱化呈现。具体而言,医疗剧的“矛盾”有三个面向:其一,医生之间的职场矛盾,比如派系与利益的争斗;其二,医患之间的矛盾,并由此延伸出对医疗制度的“揭黑”;其三,经由患者的众生相,呈现普通家庭在遭遇疾病之时的苦难,体现社会矛盾。
创作者并非没有能力去激化矛盾、放大矛盾。新世纪初一度就出现过以“揭黑”为主要目的的医疗剧,比如2005年的《红十字背后》。但这样的创作倾向并不值得鼓励。其一,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私立医疗为主,我国是公立医疗为主体,利益的瓜分、派系的“内斗”不符合我国公立医院的普遍状况。其二,在我国的医疗体制下,医患是同盟、是战友,放大医患之间的矛盾、将医疗体制的不足转嫁到医生身上,不仅会导致伤医等恶性案件的发生,也会造成学医人群的流失,最终的后果还是患者承担。其三,大病确实给普通家庭带来巨大的苦难,但在《人间世》《中国医生》这样的纪录片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苦难中的善意、温情与勇气——这能够给被疾病阴影困扰的家庭带去力量。医疗剧若是过度渲染苦难与悲情,反而会击垮一些病人及家属的内心防线。
由此,国产医疗剧并不仅仅是娱乐性作品,它也是社会性作品,它应该有正向的立意——去讴歌光明,而非放大黑暗;去弥合矛盾,而非激化矛盾;去传递希望,而非渲染绝望——哪怕是以牺牲一定的戏剧性和话题性为代价。
相较于制造爆款,医疗剧坚守正确的立意、为人世间传递更多的希望和温暖,反而更加重要。这两年那些口碑不俗的医疗剧,从《关于唐医生的一切》《白色城堡》《问心》到《非凡医者》《欢迎来到麦乐村》,都具备这样的温暖质地。它能够理解医生的难处,努力向大众普及“医生并非万能”“现代医学仍有太多难关”,希望患者能够走出“花钱了就得治好”的认知误区,减少对医生的误会和敌意。
它们也看到了无数患者的难处。“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叫做穷病。”有些病人既没有医保也没有农保,一旦重病就倾家荡产,该怎么提升基础医疗保障覆盖率?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客观上也造成三甲医院负担过重,门诊医生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也显得奢侈,该如何均衡医疗资源?
这些温暖的医疗剧,让我们看到双方的困境——这样的困境一时半会儿无法彻底消除,医生可能还是会很累,有些病人仍然会很苦;这些温暖的医疗剧,给我们传递直面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要通过制度的优化与完善,不断去化解个人的难题;这些温暖的医疗剧,鼓励医患之间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以携手战胜疾病。这,是国产医疗剧的光荣责任,也是美好追求。(李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