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郑荣健
日前,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被迎接回国,让人禁不住想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重温历史,致敬英雄,传承和弘扬英雄的精神,也是文艺创作的重要职责。前不久,由沈阳话剧团创排的话剧《寻找“王成”》饱含呼唤英雄归来、赓续传承英雄精神和“我们都是王成”的鲜明主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话剧《寻找“王成”》取材于巴金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独辟蹊径地溯源经典,讲述了王成原型之一、志愿军战士李永胜回国后默默无闻地回家务农,在搜集志愿军文物中坚持守护和弘扬烈士精神的故事。其中,“寻找”是一条贯穿性线索,较为深刻地诠释了英雄壮举的必然性和英雄精神的普遍性。相对于小说和电影中典型人物的深入人心,原型人物则消失在典型人物的光芒里,因此“寻找”便显得相当必要。在“寻找”的过程中,价值思辨和审美旨趣进一步得到了挖掘和彰显——普通人视角传递出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也给人提供了更平易近人的审美情感,从而有效拓展了英雄故事,深化了英雄来自人民并在时代发展中永续的内涵。
全剧包括序幕和五场戏,涉及的时间节点有1950年抗美援朝出征之年、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放映之年、199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40周年和2010年抗美援朝出征60周年。在“寻找”这个具有多重内涵的主线中,整个故事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讲述者与影像画面的互文,推进着一系列戏剧情节,展开颇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叙事。一是年轻一代的“寻找”,老年李永胜给外孙女圆圆讲述抗美援朝往事是切入点,为“寻找”赋予传承弘扬英雄精神的主题性意义。二是李永胜个人的“寻找”。李永胜在不同时期的回忆及行动,构成了“寻找”的人物主体性。战友们都牺牲了而自己还活着,让李永胜既深深缅怀战友又不能直面被当作英雄来看待的事实,在不断纠结和回避中渐渐从“回忆”走向搜集志愿军文物的“行动”。这是全剧最核心和最具张力的部分。三是不同时期国家和社会的“寻找”,包括电影《英雄儿女》放映、红旗公社愚公村抗美援朝英雄表彰大会、战友张大伟和战地记者孙丽航寻访等不同层面的表现,从而将对人的思辨置于炽热的时代进程中。
在这部戏中,李永胜的形象被复原了,他不仅是王成原型之一,更是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员。在那个时代氛围的影响和感召下,他士气高昂地跨过了鸭绿江;他憨厚质朴,回国后始终回避自己的英雄身份,对女儿可能破格录取和妻子柳春杏可以解决下岗问题等事关切身利益的“英雄待遇”,一再选择了谦让;可他又很执拗,沉浸在缅怀战友的回忆里,看到抗美援朝战争文物就触景生情,执着于搜集相关文物甚至还因此上当受骗过。在扑面而来的惨烈战场和光电交织的火线画面之外,我们看到了他重新回到普通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通过电影《英雄儿女》和小说《团圆》,以“他者”的视角看到了他曾经历的战争和战友们的牺牲。
从李永胜的台词“哪有活着的王成”中,或许我们能猜测他这种执拗性格的来源。在他的朴素观念里,拿战友的英雄壮举和牺牲来获取个人的好处是可耻的。如果说贯穿始终的战场回忆,蘸满了他的战友情感,是相对感性的;那么回到普通人身份,他的谦让则隐含着一种传统朴素的道德理性。话剧《寻找“王成”》真正寻找的是什么?是回忆中的往事吗?是又不仅仅是往事。作为曾经的战场当事人,他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还原真实的职责使命;作为时代变迁的必然过客,他成为见证时间沙漏捡拣价值的新的当事人,拒绝英雄被物化和消费。当然,他的言行是朴素的,而他的困境也在这里。因为,他始终是以普通人的自觉深度参与英雄壮举和对英雄的歌颂传扬当中,需要找到自己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走出过去并融入新的生活。当他开始搜集守护志愿军文物,当舞台上出现了他的文物陈列车,他才找到了他的身份意义,也意味着“寻找”的精神升华。
这是话剧《寻找“王成”》最为可贵的地方。普普通通地讲一个英雄故事,但内蕴的是思辨的寸劲,具有一定的深刻性。话剧使用了大量战场场面沉浸式地融入当事人的回忆讲述当中,造成类似幻听幻视的混乱感,显然是符合人物心理处境的。在时空调度上,同样也带来较为自由的舞台感,而影像的互文同步也十分协调。比如,在“普通”和“英雄”这样一组带着强烈反差的舞台调性中,李永胜和家人在村子里看露天电影《英雄儿女》,前区的温馨宁静和与幕景的激烈壮烈形成鲜明对比,却又显得自然。沉浸式的声光设计和表现农村生活环境的剪纸式幕景之间,有效地衔接了“英雄”调性和“普通”调性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流畅的切换。又如,除了歌曲《英雄赞歌》的音乐贯穿和小说《团圆》的道具贯穿,不同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元素也被纳入进来,避免了因回忆与现实的交织而产生混乱。这些运用在刻画人物、强化质感、点明主题和预见接受等方面都把握住了这部戏的样式和特点,形象地反映出戏剧是节奏的艺术,是强调和冲淡的艺术。
上世纪80年代,沈阳话剧团曾创排过音乐歌舞剧《搭错车》。在那个“音乐剧”尚不为人熟知的年代里,这部“现象级”作品开创了当代音乐剧探索的重要开端。此次沈阳话剧团推出话剧《寻找“王成”》,可以说是带着较为明确的重塑意识。这其实也是一种“寻找”,就像沈阳作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所在地迎接烈士遗骸回国,沈阳话剧团也承担着相应的文艺使命,既持续“寻找”具有沈阳乃至辽宁地域特征的题材样式、舞台形态和审美风格,也持续挖掘那并不久远的往事背后具有时代温度的英雄精神。
(作者郑荣健系中国艺术报新闻部副主任)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