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学批评是一种精神对话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文学批评是一种精神对话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4-01-30 10:35

文学批评是一种精神对话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

  日前,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公布,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的作品《从京派到新京派》被评为“优秀文艺长评文章”。该文从百年现代文学中发掘出京派与新京派的文学现象,发现其文学贡献,肯定其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统一、对文学创作空间和作家精神个性的扩展,以及在文学中的责任和批判意识,在看似经验式批评中洞幽烛微,通过诸多精炼的个例分析点评,串联起现代文学百年发展与可贵经验。近日,就京派与新京派、文学写作中知识写作与个体生命体验的关系、评论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青年研究者如何走好评论之路等话题记者专访了孙郁。

  中国艺术报:在20世纪90年代您就曾写过“新京派”的文章,在当下为什么又重提“新京派”这个话题?

  孙郁: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最大特点,是有各类回归传统的作品出现了。尤其是曾活跃于民国时期的作家在晚年的写作,重拾旧绪,带来不少历史感的作品,比如汪曾祺、张中行,在40年代已经有很好的苗头,到了90年代后,他们将旧京派的审美位移到当代写作中。远离概念化的写作,关注心性里的东西,知识与审美融汇在一起,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时候这种纯然的、带着文气的灵动的写作,深化了辞章的表达。不过还只是少数人能够如此潇洒为文,年轻人很难赶上他们。新世纪后,出现了不少有质感、有学识的作家,京派的风气开始浓厚起来,格局也大了。所以,我觉得应该好好总结一下其间的经验。

  中国艺术报:您在文章中提到新京派中的一些作家,如格非、李洱等人对于知识的看重有时候不亚于对于个体的生命体验的信任,他们怀疑单一视角的叙述,重视在多维的知识结构里建立自己的审美世界。如何看待文学写作中知识写作与个体生命体验的关系?这两者在创作中是矛盾的吗?在文艺评论中,是否也存在知识写作与个体生命体验的辩证关系?

  孙郁:新京派的特点是知识分子的写作。他们多是象牙塔中人,是以传授知识为自己的任务。格非和李洱过去都是先锋派作家,受西方现代主义审美影响很大,早期作品都带有“反常规性”特点,哲学观念在文字里闪来闪去。他们的精神在天幕上闪动,却不能融于日常生活。但后来开始向京派传统致意,对于风俗、习惯、市井里的存在更为关注,于是一些先锋派作者就从越轨式写作,转向了日常生活的描摹,态度平和了许多。格非与李洱对于中外文学的认识很深,善于以学者的目光发现问题,又能敏锐捕捉知识人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文笔不乏儒雅之气。在他们的写作中,很好地运用学识对于生命体验的投射,在衣食住行描述中,也含着思想的锋芒。这种风格,在废名、汪曾祺写作中就呈现过,格非和李洱在此基础上各自找到了需要的元素,且促进了审美的生长。格非的《望春风》保留了先锋写作的形式感,但内蕴则仿佛流入了汪曾祺式的温情。从几代人的尝试看,知识与生命体验是可以交织在一体的,像李洱《应物兄》的写作,就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点。生命感受与知识元素彼此交融,其文本也有了新的维度。这是新京派作家文体上的一次革新。

  中国艺术报:谈到京派与新京派的短板,您指出几点,比如过于书斋气和文人气,少有天籁之音和泥土里的气息,难以与陈忠实、路遥这类作家更贴近大地的自然姿态相比。这对当下的写作者,包括文艺评论工作者有什么启示?文艺评论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

  孙郁:京派作家因为带有书斋气,旧文人的局限显而易见。比如过去的左翼作家批评他们的绅士意识,不是没有道理。新京派作家有的克服了此点,有的没有。比如在对路遥这样的作家,过去一些京派批评家是失语的。我自己就曾低估了《平凡的世界》的价值,可见盲点之多。新一代批评家要克服职业心态里的盲区,吸取我们这代人的教训,认真研究不同风格的作品,尽量与自己不熟悉的文本互动,避免因知识结构的限度而“盲人摸象”。所以,批评的写作过程,也是自我学习、自我纠错的过程。批评家不要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其实是一种精神对话。

  中国艺术报:对于青年一代文学研究者与批评者,您觉得应该如何走好学术之路、评论之路?

  孙郁:文学形态丰富多姿,那些来自生活的鲜活文本,是我们在教科书里看不到的。所以首先要向作家学习。另外,还需有文学史的修养,对于古今中外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写评论文章,不是简单的判断是非,而是一种交流与思想碰撞,择善而扬之,见异而问之,求真过程,也应保持自己的敏锐性和宽厚性,对于恶俗之物,不能视而不见,坚持自己的立场。批评家应当敢于说出心言,不卖弄,非迎合,多坦言,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要从文学史角度定位那些重要的作品,也应在人生哲学层面审视那些并不成熟,但有潜力的新作。

  文学批评伴随着文学的发展而发展,它也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批评不仅仅是时代的回音,也是构建文学史的基石。它连接了知识与审美、历史与当下、诗性与哲思……它构成了文学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从事批评写作的人而言,不断学习,不断纠正偏见,不断打捞精神之海的珍珠,是既辛苦又幸福的工作。也如著名学者赵园所说,“在对象世界里,体验自我的生命”。(金涛)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