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燕家琛
2024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北京市委网信办与光明网、中国新闻网联合开展“网络中国节·春节”短视频征集活动。本次活动以“龙腾九州、福满四季”为主题,旨在通过镜头捕捉节日的温馨瞬间,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节日文化的传播形式,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范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传播与传承离不开媒介的作用。在全球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日益呈现出移动化、社会化、可视化及智能化趋势的背景下,短视频因其时长短、信息密度高的特点,逐渐与当代网民的手机使用习惯相契合,从而成为了一种新兴且极具潜力的信息传播载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而言,短视频的兴起不仅带来了新的机遇,也预示着更多创新可能性的到来。此次活动,便是一场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的美妙邂逅。
本次“网络中国节·春节”短视频征集活动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策略,即以“日常生活”的个体叙事为切入点,将传统文化的宏大主题细化为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微观故事,鼓励网民从个体的微观视角出发,以短视频为媒介,通过镜头捕捉和展现新春新气象,讲述返乡故事,分享感人的温情瞬间,记录并分享自己的春节经历。每一个短视频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些缩影,观众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这种“日常生活”的个体叙事方式也有助于打破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和神秘感——传统文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高阁之物,而是变成了人们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一部分,被还原为一种生动的、接地气的存在。这种转变不仅降低了受众的接受门槛,提高了传统文化的普及程度,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由于这些短视频作品大多来源于普通网民之手,它们也在内容上更具真实性和可信度,能够更好地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在此次活动的热潮中,我们见证了社交媒体平台上涌现出的大量精彩作品。这些作品以“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情”为核心,网民们积极发掘并展示各自家乡的地标建筑、文化场所及独特的新春风俗。这些短视频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精彩纷呈地展现了我们熟知的春节习俗,还深入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充满地域特色的“年味儿”。
这些短视频作品用现代的镜头语言,诠释了古老的春节文化,让视频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这些短视频作品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春节的习俗、情感与记忆巧妙地编织在其中。我们看到了从文化殿堂到百姓人家的各种春节场景,感受到了从北国雪域到南海之滨的独特年味,领悟到了从古老仪式到现代庆祝方式所蕴含的深邃文化内涵。这些短视频作品,如同一扇扇打开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多姿。
这些短视频的价值,远不止于记录。它们以具象化的视觉和听觉元素,将春节的文化记忆从抽象中解放出来,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体。每一帧画面,每一段旋律,都如同文化的使者,将深厚的传统底蕴传递给观众。它们通过网络的共享和传播,在广大网民中激发了一种共同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归属感。这种体验超越了地域和族群的界限,形成了一种基于共同文化记忆的虚拟共同体。此外,短视频平台上的互动和反馈机制也进一步强化了网民集体记忆的构建。观众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等方式参与视频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从而形成一种基于共同体验和情感交流的虚拟社区。这个社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分享和讨论春节习俗的平台,更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文化的认同和情感的凝聚。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网络中国节·春节”短视频征集活动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通过短视频这一载体,我们仿佛同古人共享同一轮明月,同品一席年味,同感一份温情。这些短视频作品如同一扇扇开启的记忆之门,将我们带回到那些熟悉的街道、温馨的家庭和欢乐的时光。它们以视觉景观的形式展现了与我们内心情感紧密相连的“地方”生活,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地方依恋”情结。这种情结不仅是对故土的眷恋,更是对过往岁月、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对文化传统的坚守与传承。在媒介技术的助力下,这些视觉景观得以完美呈现,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回味那些美好而珍贵的记忆。(燕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