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日常生活中那些共同的“基因密码”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日常生活中那些共同的“基因密码”

来源:文艺报2024-03-01 11:34

  作者:朱双一

  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呈现出个性和共性、“小传统”和“大传统”的辩证关联。“一体”指以儒家文化为基底,并融入新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全体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体系,亦即“大传统”。“多元”则指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其各自的历史、地理、民俗风情(即“小传统”),来表现共同的“大传统”。具体表现形式或有不同,甚至异彩纷呈,但其基本、内在、核心的理念却是一致的。

  在这“一体多元”中,台湾是比较特殊的一元。台湾文化以其特殊经验,对中华文化整体做出了宝贵的回馈和丰富。例如,台湾是中国最早遭遇西方殖民入侵的地区,抵抗西方殖民侵略的英雄郑成功、刘铭传等的事迹和精神,就被大量写入台湾的古典诗歌中。1895年起,台湾遭受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也成为各类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些都丰富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经验。

  台湾光复特别是1949年后,全国各省人员来到台湾,将他们各自作为“一体多元”之一元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小传统”带到台湾,并在文学作品中加以体现。像朱西宁之于齐鲁文化,司马中原之于两淮文化,於梨华、琦君之于江浙吴越文化,罗兰之于燕赵文化,席慕蓉之于蒙古族文化,田原、梅济民之于东北文化,聂华苓之于荆楚文化,谢冰莹之于湘楚文化,苏雪林之于徽州文化,陈义芝之于巴蜀文化,白先勇之于桂北、南京、上海文化……虽然他们所写未必全是台湾在地生活,但所描写的思想、感情、行为方式,乃基于中华民族共同的伦理道德、核心价值观念,为广大台湾读者所熟悉和认可,也就能为其所接受和喜爱。这样,台湾文学就成为包含最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色彩的文学板块,在整个中文文学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从而形成对于中国文学整体的一种独特、有益的丰富。

  像台湾女作家杨明,她的父亲杨念慈是外省赴台作家,创作时就会将其山东家乡的地域文化融入其作品中,呈现给对山东缺乏了解的台湾读者。杨明自己则是第一位在大陆著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的“台青”,她在四川大学的博论即以外省赴台作家的创作为题,她自己也是一位多产作家,虽然从小并不在原乡长大,但在父母耳濡目染之下,她的作品也会带有其原乡山东的文化风采。就像张大春固然很“现代”“后现代”,但其《聆听父亲》《欢喜贼》等作品还是充满了家乡山东的地域文化因素。

  当然,不仅是文学,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将全国各地的特色文化汇聚到台湾的现象,同样十分明显和多见。台湾的饮食就是汇聚了全中国各地域饮食文化特色的典型例子。朱振藩有“食圣”“食神”“第一美食家”等美誉,而他对于台湾饮食的这一特点,深有体会,曾指出:台湾居民八成原籍闽粤,饮食习惯原本与福建、广东相近。1949年之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带来了各自家乡的正宗美食味道,各地饮食在台湾发展、融合、创新,形成了声名远播的台湾美食,其中有着中华“基因密码”。他还认为:1949年以来台湾的菜系,可以分为“官菜”“军菜”“商菜”三类。“官菜”指江浙菜系,由于蒋氏父子是浙江宁波人,因此被称为“官菜”。当时国民党军队中,以湖南、四川人居多,因此香辣特色强烈的川菜和湘菜,被称为“军菜”。“商菜”则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台湾人一夕暴富——当时有“台湾钱淹脚目”的说法——在饮食方面也就有了高消费需求,高档昂贵的港式餐厅大量涌现,港式海鲜也被称为“商菜”。尽管菜系很多,但台湾的中餐厅很少有自始至终坚持某个单一菜系的,通常都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各种菜系和风味在台湾交流、继承、融合,使来自不同省区的大陆游客都会从“台湾菜”中吃到似曾相识的味道。

  再将目光往前,林海音在50年代就有短篇小说《蟹壳黄》,写一个卖江浙沪皖一带特色小吃“蟹壳黄”的早餐店,老板为客家人,找了个闽南女孩当帮手,而后女孩成为女主人。店里的伙计先是来自北京的旗人后代,迈着戏步般的步伐,有时却连菜都端错了。接着又有精明的上海小笼包师傅,粗壮有力做大馒头的山东师傅先后到来和离去。一个小小的早餐店就汇聚了天南海北的各种餐食。客家老板和闽南女孩结婚时,这些不同省籍的师傅又都回来贺喜,无形中成为台湾多样地域文化汇聚的写照。

  有时连用餐方式都多元有趣。刘台平《眷村》一书中,眷村里住着来自不同省份的人,北方的河南人喜欢吃面,一到时候端着一碗面条出来街上,喊着“吃面罗”“吃面罗”,呼噜呼噜一口气吃光了。湖南人则围坐在家里小桌上,吃了一样又一样的菜,父亲还是不走,要等到端上一碗米饭,父亲吃了,把碗放下,才会说“饱了”。当然,更多有趣的台湾饮食文化,要由朱振藩、焦桐等众多的台湾“饮食文学”作家,来给我们做精彩描述了。

  金门文风鼎盛,有着非常优秀的作家和创作成果。最近我们邀请了黄克全、杨树清两位金门作家前来厦大演讲交流。更重要的是,金门可说是闽台文学交流的得天独厚的桥梁,这在历史上就是如此。金门比厦门开发得更早,很早就号称“紫阳过化之区”(朱熹有号“紫阳”),当厦门还是一个小渔村时,金门就出了几十位进士,甚至“开台进士”——即有史以来台湾的第一位进士——郑用锡,原籍也是金门。福建的文人、作家、作品以金门作为中继站而后到了台湾,历史上屡见不鲜。今日金门的作家们很努力,很优秀,我们可以先推进厦金的文学交流,然后扩大到闽台乃至整个两岸的文学交流。

  笔者从事台湾文学研究已经将近40年了,深感台湾文学丰富多彩,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既是中华文化、祖国大陆文学播迁的结果,又因台湾特殊的历史际遇、特殊的风土人情,以及台湾作家的勤勉和丰富饱满的创造力,而有许多新的创造。这些作品,这些经验,都反过来对于中华文化、中国文学整体,构成一种宝贵的回馈和丰富,值得我们多加阅读、研究和传播,实现文学的两岸融合与发展。

  (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本文系作者在第十一届厦门海峡两岸文学笔会上的发言)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