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子钰
著名演员何赛飞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封后之作《追月》,于3月8日在全国影院正式上映。该片改编自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艾伟的中篇小说《过往》,文本扎实,制作班底成熟,集结了众多实力派演员。艾伟本人看完也给出了较高评价,“有笑点,更多是泪点……何赛飞贡献了殿堂版的演技”。但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电影并未给电影市场带来惊喜,7天仅收获了不到100万的票房。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魔咒”似乎再次出现。
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之外的文艺电影(文艺片)一直是电影市场中体量较小的门类。一般来说,文艺片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受众与市场。受众层面认为其内容曲高和寡、孤芳自赏,有的题材偏小众,缺乏群体支持。影院发行更容易遭受排片的冷遇,再加上同期商业电影的挤压,很难收获高票房。
《追月》讲述的是越剧名伶戚老师台上光彩夺目,台下千疮百孔的反差人生。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她联络上许久不联系的儿女,希望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与家人达成和解。笔者从豆瓣的影评中看到,不少观众对何赛飞细腻精准的演技给出了好评。女性话题与母亲角色的诠释,这类题材还不算太冷门。再加上何赛飞在去年夺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之后,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片方打出的营销点也是“金鸡影后,三月必看”。所以,从内容上看,《追月》是有卖点和看点的。
但相比商业电影动辄花费数亿元的成本用于宣发,像《追月》这样的中小成本电影显然“囊中羞涩”。影院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首先看重数据与票房,口碑在其次,所以更愿意将场次分给卖座的电影。在院线,《追月》的排片实在少得可怜。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上映首日该片排片占比为1.3%,第二天更是迅速下降到0.1%。按照以往出圈文艺片的路径,如果能挺过去,随着口碑在线上的持续发酵,会为电影票房带来一些惊喜。但越来越少的排片,无法激发电影更大的受众,将这样的幻想彻底打碎。
过去不乏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片将艺术价值与商业属性兼顾。《可可西里》《三峡好人》《桃姐》《烈日灼心》《白日焰火》等文艺片都得到了市场认可,并产生了较大影响。这说明,观众对文艺片的需求是有的。然而,信息过载的时代,好酒也怕巷子深,如何找到作品与观众、市场的结合点,做好宣发,提高传播力,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也是文艺片应该做好的功课。在这方面,不妨学习成功者的经验,打好传播牌,提高自己的影院竞争力是文艺片抵达大众至关重要的一环。(朱子钰)
原标题:文艺片,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