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开卷有益 书香致远

来源:人民日报2024-04-23 09:30

  开卷有益,书香致远。人与书的相遇,每时每刻都在地球的不同角落发生。而今,身处信息时代,读书学习的手段日益多元,知识宝库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公众敞开,不断求知、终身学习正在成为风尚。

  今天是第二十九个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在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阅读者故事中,领略书香社会的动人风景,感受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的时代热潮。

  ——编 者

  在阅读中汲取力量

  施一公

  相信不少人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碰到过不去的坎,读一本书就释怀了,因为书籍是前人经过倾心思考之后,留给后人的智慧与经验。读书让人聪明,这种聪明并不是指智商的提高,而是说通过读书博采众长,再加上自己的思辨,把前人的智慧经验变成自己的思考判断,进而成为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

  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也不例外。阅读可以使人保持思维的活跃,激发宝贵的想象力。科学的能量和燃料正来自于想象,如果人类不曾对自然进行想象,科学就不可能诞生。

  近年来,我忙于学校事务和教学科研,实际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读书。但凡有点时间,我更愿意写作。一些重要的事情,不及时记录就淡忘了;一些科学灵感和头脑风暴,不抓住便转瞬即逝;一些无绪的想法,通过笔尖的记录可以更加清晰……所以,对我来说,写作是对过往岁月的思考和沉淀,更是一种愉快而自在的消遣。

  去年我出版了《自我突围》一书。一字一句写来,我回忆了自己的童年趣事和故乡生活,记录了多年来对科技、教育的思考和心得,还有从执教清华到创办西湖大学的心路历程。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过往人生的缩影,也是我看世界的独白和价值观的体现,无论是观点还是文字,都不求完美、但求真实。

  正如该书自序开篇所言:“我是一个与生俱来的理想主义者。”在我看来,理想是宇宙间最美好、最可贵、最闪耀的存在,是让生命实现价值、得到慰藉、获得无穷力量的源泉。唯有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才能极致地感受生命的精彩。有句话叫“人生共同途”,我想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本书,以我的所见所想鼓励他们勇敢追梦,告诉他们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幸福和烦恼,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理想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我还多次向西湖大学的学生推荐过《容闳自传》这本书。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出国留学第一人,毕业以后他毅然回到祖国,实践报国理想。容闳在自传中有关科技、教育对国家的意义的思考,以及一些人生感悟,都对我产生深刻影响。在西湖大学,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希望学生树立“求知、探索”的抱负,具备“厚德、担当”的精神,知道人生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所学所长,并且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承担重任,尽一己之力。

  相比容闳,今天的我们非常幸运,因为身处中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但是,前行的路上一定还会有很多挑战,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当“小我”与“大我”冲突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在阅读中汲取力量,执着前行,做一个勇敢的探路者,活出无愧于心的人生。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

  从哲学中获得智慧

  杨 耕

  作为观念形态,文化往往集中体现在书籍里,其精华则集中呈现于经典著作中。因此,要想提升文化素养,阅读经典著作尤为必要。哲学阅读同样如此,也要注重读经典读原著。

  我的职业、专业和事业都是哲学。在这条道路上我已经走过了40年历程。40年来,尽管我的身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我一直没有放弃哲学,一直在阅读哲学、学习哲学。哲学使我懂得我们都是“社会个人”,因而力图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求得个人的自我发展;哲学使我懂得“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因而“我把命运的摇晃都当作奖赏,依然在路上”;哲学使我懂得人的生与死本身属于自然规律,但生与死的意义属于历史规律,因而要在“向死而生”中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哲学已经融入我的生命之中。

  对于并非以哲学为志业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哲学、学习哲学也大有益处,“学好哲学,终身受益”。哲学是关于人生的智慧,它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哲学关注“人生之谜”,本身就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高度统一。倍数再高的望远镜也看不透“人生之谜”,技术再先进的计算机也算不出“人生之谜”,而哲学恰恰是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双重视角探究并解答“人生之谜”,给人的生存与发展以智慧和勇气。

  阅读哲学、学习哲学,能使我们拓展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加强辩证思维,将此前视为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反思,进行自明性分析和前提性批判,在表象中发现本质,在熟知中发现真知。因此,不同专业领域的读者既要“为学”,即学习专业知识,又要“为道”,即阅读、学习哲学。

  阅读、学习哲学,不能从概念到概念,不能仅仅满足于阅读者与被阅读对象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成为阅读者个人的“喃喃自语”。对于阅读来说,更重要的,是同现实“对话”。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史无前例又波澜壮阔的实践,必然提出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也必然为哲学思考开辟一个广阔的社会空间。因此,我们应当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社会现实,结合时代背景,阅读哲学、学习哲学,读书而又不唯书。

  哲学追求的是真理性的思想,真理性的思想没有新旧之分,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褪色。只要对思想史有贡献,只要其思想有社会存在和需要的根据,那些思想著作就会跨越特定的时空,给不同时代的人们以启迪,展现永恒的魅力。这正是我们需要反复阅读经典著作,需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原因所在。

  (作者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超越极限 问学九天

  陈 冬

  经常有人问我,做好“航天员”这门学问,到底有多难?

  难在要接受严苛挑选和超常训练,要在知识、技能、体质、心理方方面面脱颖而出。

  平常人们坐过山车,承受2倍人体重量,就会感到不适,而航天员的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要承受人体自重更多倍的重量,不到一分钟的训练,就让人感觉耗尽了全身气力;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中,航天员还要经受72小时睡眠剥夺,在7平方米小房间内完成各种测试,接受与世隔绝、任务繁重、困倦疲乏的挑战。这是对身体的磨炼和考验。

  要成为合格的航天员,还要有善学的本领和苦学的定力。入队2年时间,我铆足劲儿通过了8大类58个专业课程的所有考试。进入空间站时代,任务系统更庞大,设备更先进,实验更复杂,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环控生保一个系统就由上百个零件组成,每一条支路都要搞清楚。舱外服就是一个小型飞行器,复杂程度可想而知,那就一个部件一个部件过……知识保障安全,学习带来信心。

  做一名航天员,更要有超强的韧性和毅力。加入航天员大队后的几年里,很多航天员离开航天城的次数屈指可数,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单调的生活,接受繁重的训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名航天员都有实现飞天梦的机会,在一年又一年训练考验中,在一次次准备出征中,有的航天员达到了最高服役年限,以微小差距与太空梦想擦肩而过……

  航天员再强也是人,是人就总有极限,是什么支撑他们超越极限、问学九天?

  是飞天梦想。2016年,我第一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当神舟十一号抛下整流罩,地球的温柔蓝照进我的眼睛里时,多少次梦中出现的画面真实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指令长景海鹏在旁边问我:“爽不爽?”我从令人震撼的宇宙美景中回过神儿来,不自觉地提高了声量:“爽!”38岁的我终于不再需要仰头看天,也不再需要通过想象去编织宇宙。这一刻,我感到追梦路上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是精神传承。“神十一”飞天前,我们航天员乘组来到长眠着700多位航天英烈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1958年,10万工程兵部队和刚从朝鲜战场回国的部分志愿军将士征尘未洗,来到大漠戈壁深处建设我国第一个导弹武器试验靶场。随后,大批科技人员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把汗水和热血洒在茫茫戈壁,仅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就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伟大奇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在这里,我见证着一代代航天人的血脉传承,内心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中国航天员将时刻准备接受祖国的挑选,执行更为艰巨的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新时代的飞天梦想,向空间站、向月球、向宇宙更高更深更远的地方不断起航!

  (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田里怎会没有诗意

  裴爱民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从小到大一直喜欢看书、喜欢写作。

  在村里人眼里,庄稼人看书能干啥,能顶吃还是能顶喝?我偏偏就放不下手里的书本。因为看书,有时候把水浇跑了,有时候把锅烧干了,惹得村里的人笑话。没有钱买书,就把娃娃们的课本翻看好几遍。邻居娃娃上高中,我有空儿就去蹭书看。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了村委会的农家书屋,里面竟然摆了那么多的书。我问村委会主任,那些书我能看吗?他笑着说,农家书屋的书就是让农民看的,只要你爱看,随时来借书。哎呀,太好啦!我立马就抱回来了好几本,心里高兴得不得了。

  看的书多了,眼界宽了,心里也有了想法,我们村里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和有趣的人,我为啥不能写下来呢。就这样,兜里装着一沓纸一支笔,高天阔地儿的,我坐在树荫下,看流水汩汩流,听鸟儿啾啾叫,这一切是多么的美好,我把这些都写下来。看书会上瘾,这写字也会上瘾,每次浇水我都会带上纸笔,水淌稳了就拿出来写,写晴空下的麦田,鸟儿飞过,写地头割草的老汉,背着他的红柳筐,写女人们叽叽喳喳在地里掐苜蓿花。

  有一天在农场浇水时,我正在写字,被农场里来种试验田的大学生看见了,他们非常惊讶。有个学生说,嫂子,你爱写字,我给你手机上注册个微博吧,你每天写些文字,就当记日记一样,发个微博,跟大家分享这些有趣的事。太好啦,这样多方便呀!我干活休息的空儿也可以掏出手机写上两句。刚开始写的那几年,很少有人关注,一直写了三四年,慢慢地才有了上千的粉丝,就这样一直坚持写了10年。

  2020年春天,收到一条特别的信息。有个叫花花的丫头说,大婶,我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您写的文章太好啦,真实地展现了西北农村的生活风貌,想不想出版呢?过了些日子,花花真的从遥远的武汉来了,和我商量出书的事儿。秋天收完了庄稼,有了空闲,我开始整理文字。整理好的文字寄过去后,我还琢磨着画了很多画。出版社一看,嚯,画比照片更加朴实生动。就这样,经过了出版社编辑好几轮的修改和评审,《田鼠大婶的日记》这本书终于出版发行。

  这本农民写自己生活的日记,在社会上引起读者的关注,在我生活的村庄里也引起很大的震动。村里好多人纷纷说,没想到老陈家那个呆兮兮的媳妇竟然还是关在门背后的秀才!

  能自己写一本书,要感谢这些年看过的书。是书本让我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从一个胆小怯懦的农村小媳妇,成长为新时代独立、有尊严、有追求的农村妇女。“田鼠大婶”是我给自己微博取的名字,我喜欢田鼠,因为它靠土地生活,就跟我的生活一样。虽然每日忙忙碌碌地种庄稼、收粮食,但谁又能说,这长着苞谷、麦子、土豆的土地上,没有长着诗意呢?

  (作者为农民)

  读好优秀传统文化这本大书

  陈丽君

  说来惭愧,过去的19年时间里,我几乎把全副精力都放在了练功和学戏上,留给书本的时间并不多。尽管如此,戏曲这一行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包括戏中催人泪下的故事和典雅的唱词,戏外前辈老师们半生的经验和语重心长的教诲,都是足以让我浸润其中,用力汲取营养的一本“大书”。

  我出生在越剧的发源地——浙江嵊州。从记事起,我就在漫山的茶香里,听着长辈们唱“我家有个小九妹”。梁山伯和祝英台、贾宝玉和林黛玉、许仙和白素贞,戏文里那些传奇动人的故事,就这样伴着婉转悠长的越腔越调,渐渐唤起我对这门艺术的热爱。

  女子越剧发展至今,已经100多年了。而“女小生”这一特殊的戏曲行当,依旧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越剧擅长表现才子佳人故事,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我在表演中也细细体会:演贾宝玉时,那是“梦中寻知己,情如春水长”的钟情;演梁山伯时,那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长情;演焦仲卿时,那是“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深情;演许仙时,那是因爱而勇,不顾世俗之见的痴情。

  我学习的是尹(桂芳)派艺术。尹派小生最擅长塑造的,是温润如玉的君子形象。何谓君子?在排演《何文秀》过程中,我体悟到了一个正气凛然、忍辱负重而又温文尔雅、深情款款的君子形象。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可能正是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在戏曲艺术中的投射。在我饰演过的角色中,邹士龙的淳朴热肠,刘承佑的天真正直,陈奎的知恩图报,陆游的家国情怀,无不承载着中国人朴素的价值观。就连亦正亦邪的贾廷,身上也有着义气与担当。这些舞台上的人生,都深深地影响着我、锻造着我。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戏曲演员好像都活在戏台、活在古代,与当下生活有距离。其实,戏曲演员的成长离不开时代土壤。我所在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建团40年来,从未停止过创新探索。如今剧团不仅突破了才子佳人的传统叙事,把《孔乙己》这样蕴含深刻思想的现代作品搬上了越剧舞台,还创新改编国外作品,将布莱希特戏剧融入中国戏曲。这些尝试让我这个年轻演员大开眼界,我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不同艺术形式的滋养,表演越剧时也有了更多抓手。

  对我来说,成长几乎是由练功房里的滴滴汗水、身体上的处处伤痕累积而成,但我从来不感到后悔。借着越剧,我一点点认识了这个世界,一点点认识了自我。我唱过的戏,演绎过的故事,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一本本成长之书,滋养着我的艺术人生。

  我也深知,未来的从艺路上,还需要进一步读书学习。通过阅读,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地体悟戏曲传承,进而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在书香墨香中不断提升自己身为演员的修养。

  (作者为戏曲演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