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伟科
从充满岭南韵味的《醒·狮》,到展现岭南人民精气神的《龙·舟》,再到经过打磨后重新上演的《东方大港》,“80后”编导钱鑫和王思思创作的现实题材舞剧表现可圈可点。他们擅长将地方元素与人物、品质、精神和风骨巧妙地呈现在舞台上,创作手法和戏剧观念日益精进,作品收获了行业内外观众的认可。创作现实题材的舞剧,需要作者深入生活捕捉细节,确保情感真实、人物立体;巧妙地将舞蹈与剧情结合起来,一方面展现艺术的美感,还要保持故事的连贯性和深度;此外,还需要在创新与观众接受度之间寻求平衡。这些要求对创作者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成功融合生活与艺术、实现创新与观众接受度平衡的舞剧作品也会更显珍贵。
现实题材的特质和内涵在于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传达时代精神,让观众在艺术欣赏的同时,感悟现实、思考人生。尽管现实题材来源于生活,但它在艺术表达上仍需遵循高于生活的原则。
通过两代人的故事来表现戏剧冲突,是近几年现实题材舞剧惯用的手法。有的作品通过“子承父业”的特殊工作来展现特殊职业的艰辛,有的以父辈“忘我工作”的状态来揭示家庭之间的矛盾,进而通过碎片式结构映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这些舞剧都是探索现实题材舞剧创作的热点案例。在剧情的初始阶段往往呈现出一个美好的愿景,但随着剧情的深入,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时编导技法使用过度,导致观众难以分辨剧情的“里表关系”。这种表现往往显得过于急切地迎合现实,片面地追求眼前的效果,实际上只是对生活表层的肤浅模仿和刻板复制。
《东方大港》同样聚焦父辈与子辈,讲述宁波舟山港两代建设者的故事。虽然剧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略显单薄,但创作者在剧中的“空间切换”处理得很清晰,现实与回忆的双线叙事相互交织,层次分明。父辈们全身心投入港口建设,子辈则专注于n-TOS的研发工作,矛盾冲突与戏剧核心在“舟山港”紧密相连。两辈人之间的故事线既有交叉又有呼应,不仅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也凸显了不同时代工作方式的差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颂扬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种叙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现实”的特质与内涵。
当下,对“现实题材”舞剧来说,“现实”应当是对时代内核的深刻反映,是对人性与社会内涵的细致剖析,而非仅停留于表面的浮光掠影。于是,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形象转化为富有审美韵味的艺术形象,便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部分作品由于过分拘泥于生活的原始呈现,使得舞蹈动作和形式缺少了必要的艺术加工与提炼,从而削弱了作品的整体审美效果。相反,有些作品则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忽视了生活形象的基础,导致作品显得空洞而缺乏真实感与深度。
在舞剧《东方大港》中,关于母亲“鸥”和父亲“海”的几个片段能够很好地提炼出时代气息,如两人密会时出现的“喇叭裤”“花衬衫”“收音机”、婚礼时的“特色穿着”和“二八大杠”等元素,与舞者们的舞姿相映成趣,成为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些元素饱含父母这代人的浓郁生活气息,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内心的澎湃情感,巧妙地呈现出时代缩影。不过,不得不提的是,在父亲“海”牺牲前后的整个片段,似乎未能很好地把握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微妙平衡。特别是在后半期,众人都等到了暂时失去音讯的丈夫,唯独母亲“鸥”等到了丈夫的遗物——一顶安全帽。尽管这一幕的戏剧处理能够反映母亲“鸥”因丧夫之痛而崩溃与无奈的情感,并通过道具符号化地延伸了创作者的想象,但她那一声歇斯底里的呐喊,使得整个片段缺失艺术美感,未能有效营造出推动剧情至高潮的戏剧环境。笔者认为,原本应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深刻情感,却被声音所替代,显得有些主次颠倒。虽然这种表现方式意在凸显反映生活的艺术风格,但遗憾的是,在追求现实主义的道路上,似乎偏离了核心原则。
现实题材舞剧创作不能过于刻板化,观众走进剧场是想从作品中得到情绪价值和心灵抚慰。相较而言,《东方大港》的价值就得到了较为显著地体现。首先,编导精心设计的舞段是成功的,无论是剧中的几段群舞,还是男女主演在海边嬉戏的双人舞,以及父母间的密会舞和单车舞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更为难得的是,《东方大港》将焦点放在小港如何蜕变为大港的历程上,这种以小见大的处理方式为舞剧找到了一个极具深度的切入点。剧中多次利用以集装箱为原型设计的房子等道具,巧妙地向观众传达主题,这种方块式的空间装置,直观地展现了舞剧里的人物世界。例如,电梯里的男女双人舞,女主演“湾”利用电梯上升的时间,完成了从工作装到生活装的转变,狭小空间内男女之间的距离与羞涩,营造出一种“轻喜剧”的氛围。又如,儿子“港”在家中梦到父亲“海”的舞段,这个方块空间感的家,让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深刻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以及异世界父亲对儿子的鼓励。可以说,这部舞剧已经从对人的表层思考,深入到对人性的剖析,实现了从“命题作文”到“主观表达”的转变。
纵观舞剧《骑楼晚风》《天路》《歌唱祖国》等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它们的聚焦点都在平凡人的身上。通过展现平凡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触动观众情感,引发共鸣。换言之,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不应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写实故事陈述,而应深入挖掘并强化其讲述逻辑的诗意;同时,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直白地表现主题或浅显地颂扬,而应致力于塑造具有深度和个性且诗意的人物形象。如果创作过程中缺乏对生活的深入洞察或对细节的精细雕琢,作品很容易陷入概念化、肤浅化甚至庸俗化的境地,最终沦为艺术表现的陈词滥调和固定模式。特别在处理现实题材时,需要格外审慎和用心,确保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
当前,人们呼唤更多现实题材的舞台艺术创作。高质量的现实题材舞蹈舞剧作品不仅是时代的命题,也是中国舞蹈界必须积极面对并作出有效回应的重要挑战。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现实题材舞剧作品涌现,展现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作者陈伟科系青年舞蹈编导、舞评人)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