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国剧不断向深化、细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下,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首次挑战散文影视化改编,是行业内一次里程碑式的大胆实践。《我的阿勒泰》改编自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原著质地纯粹,充满了朴野清新的气息。该剧播出前曾入围第七届戛纳电视剧节最佳长剧集竞赛单元,在法国戛纳和北京电影节进行了两轮点映,受到媒体和观众的诸多好评。5月7日,《我的阿勒泰》正式登录CCTV-1黄金档,播出第一天CVB数据便登顶,豆瓣开出了8.5分,大结局后涨至8.6分。以下是业内专家、学者、影评人对于这部作品的点评。
李京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久违的自然感,如老友久别重逢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给人一种久违的自然感:人物和故事,都从大自然中走来,环境和景物,也完全是纯天然的原样。观众仿佛尝到了一口没有任何添加剂的粮食,让人咀嚼到了一种天然谷物的醇香。
没有精心搭建的造景、没有靠灯光营造的氛围,更没有强情节、快节奏、多反转的人造戏剧元素。大自然是人物的舞台,人在自然中自在地生存着,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草原、河流、山峦、羊群、马匹、与人的生存状态,水乳交融地构成和还原了一种原生态关系。
散文化的表达,也让观众获得了一种随性而自由的观赏心态。这样的观剧感受,或许在内心深处已沉睡许久,《我的阿勒泰》将其唤醒,就像遇到了久别的朋友,有着些许的欣喜和意外。
尹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带有现实烟火气的人间“桃源”
剧集越来越走向形态的多样化、叙事的审美化,《我的阿勒泰》这样走散文化之路的电视剧也能做得如此精致、澄净、意味细腻,可以看作是创作者和生产传播者具有审美自觉的一种体现。
虽然不能说有多么惊天动地,但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高云淡现性情,不仅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呈现了大美新疆,更是在喧嚣世界里描绘了一个带有现实烟火气的人间桃源。
大鹏、滕丛丛、马伊琍、周依然、于适的主创组合,也各自奉献了极具多样性的艺术表现。
牛颂(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艺术总监):突破单边叙事,民族影视的创新作品
我对剧集《我的阿勒泰》这样的作品,已经盼望很久了,这对民族影视作品具有创新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往写不同民族之间共同生活、心灵交流的好作品太少了,且大多以单边叙事为主。感谢这部作品,展现了天高地远之中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人民的守望相助。因此,这样一部作品完全可以作为拓展民族影视创作前路的样本来讨论。
龙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一幅超越民族、语言标签的清新画卷
这部拥有电影质感的短剧集,展现了一幅超越民族、物种、身份、语言的清新画卷。 “不通语言但通人情”的对话,悬挂着动物头骨的大树,经历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双重洗礼、困于现实但内心仍不乏爱与力量的角色……高超的视听技术展现了人与人、人与万物彼此依存、纠缠的关系,却又淹没于“去生活,去爱,去受伤”的故事之中。
戴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没有印象中的程式化,心生不期而遇的感动
这是一部别致的迷你剧。剧中,人烟稀少的偏远山村,生机勃勃的夏牧场,不时挂在天边的美丽彩虹,牛、羊、骆驼悠然游走,淳朴的哈萨克牧民……作品将自然质朴的阿勒泰村庄带到观众眼前,展现出大自然的静谧有力;从乌鲁木齐黯然返乡的汉族少女怀揣着滚烫的写作梦想,在萨伊汗布拉克不经意间感受到了爱与生活的滋养;不同民族的生活观念交流融合、质朴的亲情自然流淌……剧中没有印象中的程式化,让人心生不期然的感动。
周黎明(双语作家、影评人):类型高级,富有美学,值得细品
三代汉族女性在新疆哈萨克族地区经营小卖铺,该剧涉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融。原著中描写的年代远没有现在那么富裕,甚至可以说相当艰苦,但观众可以从她们身上看到人性最本质、最美好的一面。
欣赏这样的作品,需要静下心来,不被喧嚣和纷扰所干扰;需要懂一点中国文化重意境的美学,不以情节剧的标准来套用更为高级的类型,细细品味那些情节之间的微妙情绪。
牛梦笛(《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淡化宏大,轻盈而细腻地触摸人生
《我的阿勒泰》的镜头语言就像一首散文诗,蓝天、白云、草原、野马还有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淳朴、善良、坚韧,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仿佛能够通过镜头触摸到那里的风,感受到那里的阳光,听到那里的河流在歌唱。
剧中的故事呈现了生命的探索过程。主角李文秀在大城市中遭遇坎坷,选择回到家乡扎根,寻觅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另一种可能。在李文秀的视角下,我们得以细腻地触摸阿勒泰地区的风土人情。
《我的阿勒泰》并未刻意灌输沉重的价值观,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轻喜剧的笔触,轻柔地淡化了那些宏大的人生议题。这不仅是一种艺术上的讨巧,更是对原著精髓的深刻诠释和致敬。
许莹(《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北京评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审美高级,散文改编的宝贵范例
剧集《我的阿勒泰》以清晰的叙事线串联起作家李娟散文集中出现的诸多细节,将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展现寓于生活点滴与个人化情感体验,为散文体裁的影视改编贡献了宝贵经验。
该剧确立了一种目之所及、心之所向的审美格调。当前许多剧集创作存在调色过亮或过暗的倾向,以刻意制造一种高级质感。什么是高级?高级是不刻意,是我拥有我所看、所感受、所爱的能力。剧中枯枝是美的,风沙是美的,演员风尘仆仆的造型同样是美的,它不矫饰一切存在的意义。
该剧实现了很多“第一次”,这些“第一次”标志着中国剧集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放在国产剧集发展进程中去看,看到的便不止是今天,更是未来。
卞芸璐(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剧评人):不美化,不猎奇,多重面相的流动影像
《我的阿勒泰》从李文秀的视角打开,是一篇在流动生活中显现理想的成长记;从巴太的视角打开,是一段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游牧民族心灵史;从母亲张凤侠的视角打开,是一幅女性生命力在苍凉旷野中迸发火光的肖像图;从牧民视角打开,是一段浓缩无垠草场和绵长日头的延时摄影。
它没有美化阿勒泰的生活,有的是对地阔天长的直观,对日常生活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