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影视与文旅双向奔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让影视与文旅双向奔赴

来源:人民日报2024-05-24 10:12

  作者:张 硕

  最近,剧集《我的阿勒泰》在荧屏和网络同时热播,取景地自然人文景观蕴含的蓬勃生命力,与质朴疗愈的剧情相得益彰,为观众开启了一场荡涤心灵的文化体验。

  不只是《我的阿勒泰》,一批地域色彩浓郁的热播剧成为文旅产业融合的亮点,充分彰显影视艺术连接不同领域的枢纽功能。打卡影视剧同款取景地,拍下同款照片,已成为当下流行的社交方式。跟着微短剧《你的岛屿已抵达》,在湖南常德感受桃花源花影缤纷、青竹夹岸的诗意;逛一逛上海的苔圣园、国际饭店,在排骨年糕和蝴蝶酥里寻味电视剧《繁花》……剧集里由风景、建筑、美食串起的风土人情,丰富甚至重塑了城市和乡村的审美空间,提升了这些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当我们在热烈讨论“影视赋能文旅”的同时,也不妨转换视角,推敲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如何助力影视创作,让影视和文旅展开一场“双向奔赴”。

  一部剧作的叙事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语境中,这种语境包括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也包括作品的情感基调。城市和乡村不应满足于仅仅被收进剧集的取景框、享受短暂的“网红”效应,而是要真正融入情节建构和故事叙述中,成为强化作品主题的必要元素。电视剧《城中之城》的镜头掠过繁华的陆家嘴,也会在寻常的里弄街巷定格,这样的瞬间令人心生暖意。寻常风物与热门的标志性建筑一起,塑造了作品独特的视觉风格,它们从“模糊的背景板”走到台前,恰切地发挥了镜头的表意功能。

  影视取景地的选择不能停留在美景、美食、地标建筑等浅表层面,而是要对一个地方进行“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系统考量,挖掘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内涵,并将其融入剧情创作。因剧选地、因地制剧,不仅要用有辨识度的地理空间焕新视觉呈现,让作品养眼,更要把握各地文化的精神内核,用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反哺剧情,让作品润心。剧集《故乡,别来无恙》将成都的精神气质藏进了街角的烟火、浓郁的方言里,不经意间勾起很多人的乡愁。在网友活跃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对观众同理心和言说欲的高效调动。与城市的独特气质和底蕴牵手,与城市中南来北往的人们交心,剧情与取景地相得益彰,观众才会在情景交融间实现共鸣共情。

  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设立扶持资金、完善服务模式等,推动文旅融合,积极为影视创作筑巢引凤,有力促进了创作题材的丰富和艺术品质的提升。四川多年来对影视项目大力扶持,推出了一批有声量、正能量的剧集。讲述新中国白手起家修建成渝铁路的《一路向前》,把拍摄地选在相对小众但颇具人文特色的内江,在当年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实景拍摄,将当地留存的一些历史印记融进叙事,为再现火热的建设场景增添了真实感。为了满足“一站式拍摄”的需求,福建正在打造“厦漳泉1小时拍摄圈”,为作品取景和拍摄提供多元选择。

  未来,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为影视创作打开更多可能,助力孵化更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精品力作。各地在发挥自身地理人文景观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也需要不断探索文旅联动方式,更专业地提供影视拍摄支持,在文旅深度融合、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更多取景地从“网红”变“长红”。

  用一座城赋能一部剧,在一部剧里读懂一座城。只有二者在精神上彼此契合、相互成就,作品才能气韵生动,这样的诗和远方才让观众心生向往。(张硕)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闫 伟 白昕桐:一个虚拟故事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

  • 《走走停停》:以还乡逃避倦怠,抑或作为救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