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个虚拟故事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一个虚拟故事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6-14 10:40

  作者:闫 伟 白昕桐

  近日,电视剧《庆余年2》在高热度的收视份额与话题讨论中收官。作为热门网络文学IP改编之作,该剧延续了第一季的故事脉络与精神气质,继续打造“古装+科幻”的类型标识,在系列品牌化之路上又迈出了一步。深入探究其在创作中着力把握的几种内在关系,或许可以为相关剧集创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首先是虚构与现实的关系。现实主义不是一种题材,指向的其实是作品的精神内核。《庆余年》系列作为架空历史的古装剧,最值得称道的是用一个高度虚拟而又圆润自洽的故事世界,隐喻和照亮了现实中的社会与人性。其通过凝练超越时空壁垒的普遍价值,与现实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对应和互文。以其中的代际关系为例,《庆余年》以范闲的介入视点,对中国式父子关系特别是青年一代的身份认同等作出富有思考的镜像呈现,一方面塑造了以“成长”与“别离”为缠绕的传统代际赓续,含有克制而舒缓的亲情韵味,另一方面揭示出“父辈的注视”是一种赋予青年以成长自证、砥砺前行的深层动力。同时,该剧将大众喜闻乐见的穿越、科幻元素糅进故事的逻辑,发散出深刻而又诗性的思维弧光,如借机器人五竹之口说出“超越时代的物品不能留给这重启的世界,历史进程不该被影响”,既表现出作品艺术想象与事物规律的辩证关系,也平衡了故事发展的情理逻辑,为观众提供了对现代技术与文明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颇具兴味。

  其次是历史与个体的关系。若仅仅是浅显地演绎一个“异时空”的虚拟故事,则越来越难以满足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创作者需要将历史文化的根基与超自然的表征蕴含于叙述铺陈之中,并通过影像形式转化为当代性表述。此间,既需要把握好历史规律与个体精神的关系,也要在展现复杂历史面向的基础上,挖掘历史景深中闪耀的个体光辉,平衡历史演进的底层逻辑与生命个体的独特价值。《庆余年2》的要义之一,在于透过权谋之争揭露封建集权的本质,因而以“众星捧月”式的文本结构,建构起以范闲为核心及其亲友、部属为纽带的理想主义共同体,塑造了跟随范闲不遗余力进行抗争与求索的一众人物。在春闱舞弊案与官场贪腐案中,坚守初心的鉴察院主簿邓子越、清廉正直的御史赖名成、怀揣大同理想的考生杨万里等,均以个体对抗强权的笃定与壮烈,彰显出昂扬的理想主义色彩。当然,倘若古代环境中的人生理想与社会认知都根源于现代记忆,而缺乏历史语境下的原生性,则会对作品的思想和美学层级造成某种影响。范闲以现代理念对封建朝廷整纲肃纪,身上所承载的理想主义,也可看作是同样具有穿越者身份的生母叶轻眉的精神续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才能更加真切浑融地为历史书写提供充沛的人性温度、传递跨越古今的人格能量。

  最后是类型与独创的关系。在网络文学与影视生产的关联日益加深的当下,剧集创作也正在从“类型融合”不断迈向着“新类型建构”。《庆余年》系列融合历史情境与未来科技的双重特色,努力突破单一类型中的叙事局限与思维局限,由“超越幻想”跨向“直抵理想”。在《庆余年2》中,一方面,赋予主要人物“意识穿越”的能力,为古代历史周期率的规约提供前瞻性、寓言式的现代话语,以某种俯瞰视角彰显出批判封建制度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剧中类型元素的杂糅也有助于打破观众对某一题材的刻板观感和固有认知,当“古装”与“科幻”相遇,本身就埋设下极强的戏剧张力,加之以充满拼贴特质的叙事风格,形成了一些现代语汇与古装场景相交融的“违和”表达,如王启年给女儿取名“霸霸”的桥段,即通过倒置人物关系的幽默“谐音梗”,把人物弧光从鉴察院一众身份的神秘感、严肃感中解放出来,透出充满市井气息的谐趣。凡此种种,都让该剧在吸取类型优势的基础上,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标识定位与出圈效果。

  (作者闫伟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白昕桐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个虚拟故事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闫 伟 白昕桐:一个虚拟故事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

  • 《走走停停》:以还乡逃避倦怠,抑或作为救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