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AI艺术:科技与美学的接引开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AI艺术:科技与美学的接引开新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4-06-28 09:46

  作者:彭文祥

  龙年春天,随着《千秋诗颂》《中国神话》《AI看典籍》《西游记》《白狐》等数部AI作品的密集播出和上线,AI艺术像朱自清先生《春》中的花草树木,展现清新明丽、别开生面的景致。只是春风春雨中的物象属于大自然的产物,AI艺术则是人工的作品,或是经由AI的类人化生产而呈现的艺术新形态。当前,AI艺术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且其显山露水还伴随着褒贬不一、喜忧参半,但“小荷才露尖尖角”寓含着蓬勃的生机、丰富的潜能,尤其是科技与美学的接引开新,使艺术的审美表意拓展新空间、呈现新境界。

  AI艺术现代性之“新”的现实言路

  所谓“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指由人类创造的智能,其实质是人类智能的模拟、延伸和扩展,其要义在于能以一种类人的方式对外在刺激作出反应,并生成智能策略、行为、文本等的信息生态机制。与之相应,所谓“AI艺术”,可视为一种以人类的艺术观念、审美范式为参照,在人机共创中借助AI技术生成多样态文本的艺术形态。近年来,作为AI进入2.0时代的标志,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GAI”)逐渐渗透到艺术活动之中。尤其是,在视听艺术领域, AI与艺术的结合开花结果,一些代表性作品的涌现不仅展现了AI艺术雨后春笋般的生长景象,还使人们于视觉文化的风行和各大媒体机构的纷纷入局中见识艺术发展的新景观。

  事实上,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AI有广泛的关联域,其作用和影响日益显现,并带来一系列深刻变革。在艺术和审美的领域,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缩写为“AIGC”)逐渐被应用到艺术创作、传播、接受等诸多环节和层面。就AIGC的科技特征来说,其大模型可分为文本、图像和复合等驱动类型,以及文本生成图像、音频、视频、三维场景等多种类别。与之紧密相联,在审美特征上,AI艺术具有探索、拓维的显著特点,并基于数字化向数智化加速演进中的多样潜能而具有鲜明的先锋性和创新性,并呈现AI诗歌、AI绘画、AI音乐、AI广告、AI游戏、AI短片、AI微短剧、AI动画片、AI电影等多样形态。当前,GAI和AI艺术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且具有高科技“玄奥”或前卫性的面相。为此,我们需要一种比较性的思维架构和相对可见、可感、可识的言说方式,以免人云亦云、泛泛而谈,或言过其实、凌空蹈虚。更重要的是,“比较性”的思考、言说方式有益于我们在一般与典型、传统和现代的张力结构中更好地理解AI艺术及其生产方式,以及科技与美学的结合所展现的特点和风貌,尤其是,过去的“传统”经受了哪些“新元素”的刺激和冲击而发生改变,并呈现怎样的结果及变化后的“现代”。在这种意义上,综观当前AI艺术发展的实际状况,动画片、纪录片、短片、电影等视听艺术形态及其创作生产的典型性得以突显,并成为我们切入AI艺术现代性之“新”的现实言路。

  视听艺术形态成为AI开疆拓土的重点领域

  在AI艺术的创新发展中,视听艺术形态及其创作生产的“典型性”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美学背景,更有现实的依据。在话语的有效性上,其中蕴含视觉文化、视听艺术、AI艺术三个关键词及其内在的紧密关联。首先,就文化的性质和特征来说,相比过去以语言文字为主导的印刷文化,当代文化展现的是一幅以视听影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图景,并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感知世界的新方式和新美学。其次,在艺类发展和地位变迁的意义上,相比传统的文学、绘画、音乐等,视听艺术后来居上,尤其是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其创作生产风生水起、如火如荼。尽管引起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但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无疑是重要的因素。据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10.92亿,而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的用户规模分别达10.67亿、8.16亿。显然,对文化艺术的生产、传播、接受来说,庞大的数量蕴含引发质变的强劲动能,亦从一个侧面为视觉文化的风行、视听艺术的繁盛提供一个明证。其三,就新兴的AI艺术来说,衡量其发展程度和进步、成就的显著标识无疑是“作品”,换言之,不管技术如何先进、愿景如何美好,AI艺术终归要以作品的“落地”乃至优秀作品的诞生来见证其存在、绾结其发展。这意味着,AI艺术必然有基于自身特性的出场方式和展示方式:如果说,科技与美学的结合是其出场方式,那么,融汇多种表意符号的视听艺术形态则是其充分展示自我的方式。简要说来,在社会、文化背景上,诚如上文所述,视觉文化、视听艺术是当今时代的典型镜像;在艺术和美学的维度,近年来,伴随技术进步并基于表意符号的数字化编码,AI艺术在形态上由单一表意符号文本快速进阶为融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漫画等多种表意符号的复合文本,并通过复合符号表意,使文本在流动、变化中成为意义生成与增殖的场域。AI艺术的这种特点与艺术创作由单一符号向复合符号、由简单表意向复杂表意发展的规律相吻合,也与视听艺术的综合性特征相契合,且预示了AI艺术创新发展的主流趋向,即符号多元、表意丰富、叙事创新、风格彰显等是AI艺术进一步发展、成熟的标志。时至今日,相比动画片、纪录片、电影、剧集等视听艺术形态,AI诗歌、AI音乐、AI绘画的创作生产愈发显得简便易行,重要原因在于,后者是单一符号文本,其审美表意相对简单、容易;前者是复合符号文本,其审美表意则复杂、困难得多。在这种意义上,视听艺术形态成为AI开疆拓土的重点领域和生长级,与其说是偶然,还不如说是必然,而所谓AI赋能影视创作只是两者双向奔赴的外在表征。

  就现实依据来说,龙年春天“忽然”间涌现的数部AI艺术作品让人们眼前一亮,感觉到数字化向数智化演进的步履真切、实在,见识了惊艳的AI艺术不是远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其中,作为国内首部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首批推出的《春夜喜雨》《咏鹅》《过故人庄》等,以鲜明的国风审美展现中华经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和人间情义;作为国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的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均由AI完成,重新讲述的《补天》《逐日》《奔月》等故事融汇神话与科幻元素,体现了AI影像生成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结合;系列微短剧《AI看典籍》以传统史志、文学、茶学、医药学等典籍为蓝本,借助AI演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此外,广为言说的作品还有《百家争鸣》《西游记》《二月二龙抬头》《白狐》《因AI向善》《AIGC最爱大北京》《锦鲤与花神》《微距中国》《湘行漫记》等;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电影短片单元”评审中,《致亲爱的自己》《冰火之春》《颅内花园》分别获最佳影片、最佳人气奖、最佳视效奖;国内首部AI全流程大型动画电影《愚公移山》也于2023年12月开机制作……

  当然,就“整体性”的AI艺术来说,除了以上的典型性考察,我们还需有进一步的综合考量。简要说来,有四个交织、叠合的维度。一是艺类的维度,即除了视听艺术形态,还有文学、绘画、音乐等形态。比如, AI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2017)、AI绘画《太空歌剧院》(2022)、AI音乐《贝多芬第十交响曲——人工智能版》(Beethoven X-The AIproject,2021)等。二是国别的维度,即除了中国,国外有许多先锋性、前卫性的探索与实践。比如,AI电影《阳春》(Sunspring,2016)、AI动画片《乌鸦》(The Crow,2022)和《犬与少年》(The Dog&The Boy,2023)、AI短片《气球脑袋》(Air Head,2024),以及时长90分钟、被称为全球第一部AI长片的《我们的终结者2重制版》(Our T2 RemaKe,2024)等。三是意涵的维度,即鉴于AI在人机共创中发挥作用的程度,AI艺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AI在创作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乃至全流程介入的艺术形态和作品,比如上述代表性文本。对此,在《定义人工智能艺术:三种方案》一文中,列夫·马诺维奇从输出结果、创造过程、提取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后者则泛指AI参与或辅助创作生产的艺术形态和作品,比如,纪录片《来龙去脉》(2024)、《千秋诗颂》中《咏鹅》的外语译制,AI生成的解说词、配乐、视效、动画,以及AI辅助的虚拟拍摄、影视剧中的配音、模拟歌手声线的翻唱、网络文学“出海”中的AI翻译等。四是应用的维度,即除了“创作生产”这一核心环节,作为新质艺术生产力,GAI、AIGC还被应用到艺术传播、接受、管理等诸多方面,并发挥着有别于传统的新功能。比如宣发片制作、频道包装、内容审核、AI搜片等。

  显然,在现代性之“新”的综合考量中,“狭义”的、聚焦“创作生产”的AI艺术更具实践的典型意义和创新的现实意义。那么,基于视听艺术领域的多样探索和实践,当前的AI艺术创作生产具有哪些显著特点?相较传统,它有哪些优长和不足?在远行中,AI艺术还需跨越哪些沟坎?

  接引开新:AI艺术创作生产的特点与发展前景

  基于AI技术的升级迭代,视听形态的AI艺术因其复合符号表意而具备了有别于一般的典型性,但若是从艺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或从更高的艺术标准来检视,上述视听形态的AI艺术文本仍存在诸多不足。当然,将聪明的儿童与成年的艺术家相比似不恰当,但对一种新兴艺术形态来说,艺术史表明,“比较”是必然的思维方式和架构,换言之,基于一定的艺术标准和审美范式,比较视域中的思考和评价只有准确不准确的情形,而不存在行与不行的问题。比如,面对早期的活动影像,人们很难预见,如今的电影竟成了了不起的叙事艺术;在发轫期,是否存在“电视艺术”曾是一个热议的话题。当前, AI艺术仍处于发展阶段且难以准确预知其前景,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AI艺术是人机共创的产物,因此,其创作生产是相较具身性的人类艺术创作生产的存在。

  在发生、发展的意义上,GAI、AIGC催生了AI艺术,AI艺术的新实践又呼唤、催促AI与艺术的进一步融通化育。从中可见,AI艺术有科技与美学两个“原点”,因此,科技与美学的接引开新形塑了AI艺术创作生产的总体特征。具体说来,在科技的维度,数智技术先进是AI艺术的鲜明特点。诚然,艺术与技术向来如影随形,但铸就AI艺术根基的数智技术突显了AI艺术创作中的赛博格作者(Cyborg Author)身份,甚至可以说,成就AI艺术的作者是赛博格作者。作为“人—机”一体化的新型作者,GAI、AIGC建基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之上;作为艺术家的“助手”,相比计算机、互联网,其“新”不仅在于它是一种明显的进阶,更在于它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艺术中留下了深深的可供性(Affordance)、能产性(Productiv ity)烙印。在艺术实践中,基于创造性的生成能力,GAI、AIGC犹如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和高效的生产车间,给出一定的主题、关键词或元素、风格,它便能创作诗歌、绘画、音乐,生成独特的角色、场景、故事等。比如,通过AI赋能美术设计、动效生成、后期编辑,《千秋诗颂》呈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物造型、场景和意境;借助文生图、文生视频、文生音乐、文生配音等全流程AI制作,《中国神话》展现传统故事的新风貌;《我们的终结者2重制版》以经典科幻片《终结者2》为蓝本,但全部镜头、对话、音乐却由50位创作者利用Midjourney、 Runway、Pika等多个AIGC工具制作完成。

  在美学的维度,基于人机共创的生产方式,AI艺术的形式探索不断拓展、进化,内容生成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其中既见优长,又显不足。在优长上,AI艺术创作具有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特点,以至但凡人类艺术已有的表意方式、生产要素和环节等均可成为AI渗透、嵌入的用武之地。比如,编剧、美术、拍摄等的多工种辅助,语音、图像、音乐、脚本等的多模态转换与生成,以及AI诗歌、AI绘画、AI音乐、AI视听艺术等的多样态文本呈现。不仅如此,基于GAI、AIGC的特性和潜能,诚如上述代表性视听作品所显现的,想象力丰富、影像清晰逼真、生产效率高几乎是AI艺术创作与生俱来的特点。就不足来说,当前的AI艺术创作存在幻想类题材居多、篇幅短小等局限,以及视觉形象生硬、蒙太奇含糊其词、细节表现失真等问题。比如,在《我们的终结者2重制版》中,机械的动画画风、僵硬的人类气质、经不起推敲的细节、不协调的人物动作与表情、错位的台词与口型、粗糙的场景设计等每每招致非议。进一步说来,若用更重要、更严格的尺度来衡量,上述局限、问题或许只是阶段性的不足,而叙事方式简单、人物塑造乏力、情感表达苍白则是AI艺术创作需补齐的短板、超越的阈限,因为这不仅涉及艺术的质量与水准,更关乎艺术创作的独创性、情感性、思想性,以及艺术形式和内容、艺术表现力与审美关系的统一等核心议题。这庶几表明,对AI艺术的创新发展来说,新的形式与思想情感表达的交相辉映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当然,用发展的眼光看,被人苛求的领域恰是人们寄寓的向往之所,也是AI艺术创作需跨越的沟坎。如果说,AI艺术是科技与美学接引开新的产物,那么,跨越这些沟坎仍需两者在融通化育中进一步切近艺术和审美的渐近线。或许,与人类的优秀作品相比,AI艺术恐难以达至叙事细腻、场面壮阔、情感真挚、思想深刻的境界,但我们不能低估AI的变革力量,乃至如马诺维奇所说“作为人类能力批判之镜”的潜能。无疑,人为艺术立法:若是仅将AI视为辅助性的工具,那么,所谓“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AI已然展现了强大的功能;如果人类对AI有更高的期许,保不齐AI艺术会呈现别样的光景,何况人类对“艺术”的认知和评价从未定于一尊,而艺术的新实践常常会倒逼人类的“修法”。在这种意义上,尽管AI艺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春》的末尾,朱自清先生写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庶几可以说, AI艺术的“希望”已显现在科技与美学的接引开新之中,并很有可能通过运用新的技术、丰富新的形式、激发新的创意而呈现艺术的新境界。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天雄鹰》:军旅剧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 《“520”的变奏曲》:“现实”面具的荒凉底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