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西北作家的不了故乡情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西北作家的不了故乡情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7-05 17:33

  作者:陈一军

  西北作家的外流是当代文坛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杨志军、雪漠、陈继明等外流作家在巨大的地域反差中,一面彰明、回望和守护故乡,以西北人的漂泊彰显故乡的生命价值,一面通过西部与东部、北方与南方、传统与现代的强烈对照,透视整个民族的历史命运,多向度探究人性、命运、人类的精神问题,达成具有虚拟性、表现性特征的“故乡”的超越性叙事,显示出特殊的文学史意义。

  西北作家外流一般去往东部、南方较发达地区,与当代人口和人才的流向一致。这意味着自主意识较强的作家类知识分子也不能免俗,和普通人一样有着对优质物质生活的追求。这是人之常情,自然不能随便指责。只是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他们并不能一走了之,心性总是和故乡紧紧纠缠在一起,在不断回望故乡中,从事自己的创作。这些西北的“脱域者”,以异地身份遥望故乡,守护故乡,形成独特精神症候的表达。

  杨志军1995年离开西宁定居青岛,已经在青岛生活了将近30年,但他每年都会回到西宁。杨志军深感他“对所有的城市包括青岛都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在青岛的杨志军“一直在孤军奋战”,“很孤寂,很独立,是那种与世俗隔绝的寂然独立”。这位来自青藏高原的作家,深受雪山大地和高原牧民精神的滋养,一直把追寻梦想和“建树有力量的人格放在首位”。因此,在青岛的杨志军,创作的大量小说中更深刻更具代表性的还是青藏高原题材,他用笔守护作为精神高地的故乡。当然,就杨志军创作的大量青藏高原系列作品而言,青岛也构成它们的潜文本,正是通过与青岛这样的现代城市的比对,让杨志军更加明晰照见了青藏高原的不俗,完成了他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叙事。

  雪漠离开凉州移居岭南十多年了。尽管他人在东莞,小说创作却几乎全部在书写“凉州大漠”。“沙漠腹地的沙湾,荒凉渺茫的黑戈壁,黄沙漫天的西北古道,无一不是雪漠小说的‘主景’”。雪漠在东莞创作的小说渗透的依然是“贤孝的魂”,决定了作品的主题、品格、基调和美学特征,形成了特有的“贤孝式”小说创作风格,深刻体现着凉州文化的特质。在雪漠看来,以贤孝为代表的凉州文化是一个至为丰富厚重的文化宝库,给了他十足的自信,让他的文学创作盘桓于此,不知疲倦。作为土生土长的凉州人,凉州文化对雪漠的影响实在太深了,即使他人在异乡,依然情有独钟以沉实的笔调和圣徒似的虔诚态度为故乡“代言”。身处东莞的雪漠,文学之“根”依然深深扎根西部,显示着作为西部作家的创作特质。

  相比杨志军和雪漠,陈继明显示出与异地文化深度融合的更为积极的姿态。2007年陈继明到珠海执教,抵达后他立即投入浩如烟海的本地文史风俗资料中,还与土著人家同吃同住,全身心体验当地人的生活。这使他在若干年后书写了不少南方故事,《堕落诗》《平安批》等可为代表,坐实了随着时空变化,“作家自己在成长,文字也会跟着成长”的事实。他的作品切入现代最前沿的生活,切实描绘现实都市人生的众生相,透视资本对人的异化;或发掘南方独特的历史,潜入南方文化的深层,使作品拥有了散淡、从容、轻盈、优雅的江南情调。

  可是,陈继明毕竟是西北人,他清楚一个人对新地方的认同“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时间,方可以动笔写作”。所以,在珠海的头几年他基本处于歇笔状态,重拾写作以后主要还是写西北故事,着意表现大西北的粗犷和刚劲。就是在放胆书写南方以后,也穿插创作了《七步镇》《敦煌》这样的西北故事。有论者讲,“陈继明笔下的乡土要比城市写得更熟稔、更有味道”,根源显然还是在于故乡对于创作的根基性。郎伟如是说:“个人生活的原初之地”,从来就是他“创作取材最为深切之处”。

  作家是谛视生命的一个特殊群体,故乡对于他们有着特殊意义。故乡是一个人生命的本源之地,它储存了作家的童年梦幻,是母亲般的怀抱和依泊生命的港湾,由此成为耿弘明所说的一个人“一生所有时刻中的高光时刻,一生所有空间体验中的最高峰体验”,成为缓释生活压力、消散痛苦的富于诗意的“童话空间”,成为作家的“精神原乡”。迟子建讲“故乡是文学永恒的根”。阎连科认为,一个作家写得最好的“一定是与他生长的土地结合最亲密的”作品。贾平凹一直在“用文字寻找故乡”。这也是杨志军、雪漠、陈继明等人远离故乡,依然倾心书写故乡的缘由。

  然而,作为一种“神话”,故乡是“诞生于现代社会”的产物,当一个人在遥远的地方对其怀念时才有意义。这意味着“故乡”是和人生的漂泊联系在一起的,唯有异地的经历空前刺激和唤醒了一个人的身份归属和主体认知,“故乡”才变得清晰起来。杨志军、雪漠、陈继明都面对了西部和东南部的巨大差异,他们很大程度是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写作的。这个时候,故乡的不如意和优势都被空前彰显和放大。对于这几位作家,不如意主要指西北自然环境的严酷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落后,优势主要在于漫长历史过程中西北人所铸就的精神高地。在此情形下,身在异地的他们所经受的撕裂感就会更盛,缝合这种撕裂感也就显示出更大的张力。

  这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创作的面貌:一方面基于厚实的生命体验为祖祖辈辈生存的大地书写具有“反现代性”意味的诗性话语,为古老的故乡招魂;一方面又借助西部和东部、北方和南方、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强烈对照,透视整个民族的历史命运,多角度探究人性、人的命运、人类的精神问题。这个时候,故乡成为他们这些“他乡之客的一个沟通符码”,通过故乡彼此辨认,寻找能够安顿灵魂的具有终极意义的故乡。此时的故乡不再是一个具体地点,而是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性、表现性的精神空间,促使作者最终完成最具文学魅力的故乡表达。这就是史铁生所讲的故乡:“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杨志军、雪漠、陈继明的身体迁移和写作具有特殊的文学史意义,他们以西北人的漂泊彰显了当代中国人生命流徙的困境和意义,由此凸显了故乡的生命价值,也通过创作在新的语境中的延伸,造就了一种不同区域强烈对照与联结的话语,成为透视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的独特镜像,给我们带来了深长的思索。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