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四十年的轮椅生涯,他写就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史铁生,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他简洁、朴实的文字里藏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对命运无常的哲思和感悟。《2024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成为抖音最受欢迎的名著经典,史铁生也成为抖音最受欢迎的作家,而最偏好观看史铁生相关内容的用户年龄段为00后。史铁生的文字如何拥有穿越时空的力量,与00后产生共鸣?日前,《他再次拨动一代人的琴弦:重回地坛,重读史铁生分享会》在雍和书庭举办,知名作家梁晓声,史铁生妹妹史岚、评论家解玺璋、媒体人潘采夫,围绕史铁生与年轻人建立的精神上的沟通展开了讨论。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时代。1982年,史铁生以自己的知青生活为背景,创作了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3年,小说发表于《青年文学》,同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一时间,史铁生和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这不仅是对史铁生个人创作才华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关注现实、关注人性、关注底层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的鼓励与认可。小说的成功,无疑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1971年,我哥哥就生病了。我们这个家能挺过来,真的挺不容易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有朋友们的帮助。”史岚在回忆哥哥的患病过程时,对陪伴史铁生一起度过艰难岁月的朋友们给予了特别感谢。“他第一次住院就是在友谊医院,大夫们都对他特别好。每天医院里都有照顾、探视他的朋友,就怕他有事儿,想不开。当时大家10块、20块地凑了两百多块钱,专门给他买了一个轮椅。”史铁生的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对生命、死亡、爱情、友情等人生重大议题的深刻思考,作者通过捕捉命运中的温情细节,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激励青年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能够更加勇往直前。
史铁生的作品以其深刻的哲理思考、细腻的情感描绘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史铁生个人的心路历程,更有对生命真谛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探索。“铁生是天生拥有一颗爱心的一位作家,我读他的文字感觉到他始终是在用有温度的眼睛在观察我们的生活、看他者。”梁晓声认为,史铁生通过文字与他人进行沟通时,内心始终充满了一种与人为善的情怀。比如在散文《我与地坛》中,就穿插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深情回忆和怀念。“我几乎可以想像所有的年轻读者在读到这些文字时,第一是都会共情,第二可能会改变他们和自己父母的关系,亲密的会更亲密,感恩的会更感恩。相反地,不懂得感恩的人也会学会感恩。”梁晓声说。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精神上的分水岭、边界线,文中思考的问题都是史铁生得病后,对疾病、对人生、对写作的集中思考。”解玺璋认为,《我与地坛》解决了史铁生的两大难题。第一个是创作方向的问题。此时的史铁生已经在轮椅上进行了十年创作。在行为受限、经历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打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观察视野,这对于创作者来说十分重要。第二个是如何认识残疾的问题。“坐在轮椅上,如何给自己的未来寻找一条出路?铁生告诉自己: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解玺璋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完美的地方,有的人可能在身体上,有的人可能在精神上。虽然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生存状况、生存困境跟史铁生当年的状况不一样,但也有相通的地方。“铁生思考的问题可能在某些地方触动了他们,使得年轻人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找到契合点。”(光明网记者 刘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