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电影这十年:光影礼赞时代,精品奉献人民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中国电影这十年:光影礼赞时代,精品奉献人民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4-08-02 10:16

  作者:孙立军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阐明文艺在当前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文艺发展方向。十年来,中国电影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用光影礼赞时代,以精品奉献人民,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仅在票房方面,中国电影不断刷新历史纪录,从2014年的296亿元到2023年的549.15亿元,中国电影票房成功实现飞跃,其中2023年国产电影票房占当年电影总票房83.77%,票房排名前10位均为国产影片,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彻底站稳脚跟。2024年春节档电影总票房达80.16亿元,总观影人次1.63亿,票房、观影人次及场次三项关键数据均创下中国影史新高。

  新主流电影:旋律更嘹亮,价值更彰显

  十年来,中国新主流电影紧扣时代主题和国家脉搏,经历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主要力量。一批新主流电影更加注重体现文化自信。例如,《战狼》系列通过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和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展现中国军人的英勇形象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湄公河行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展现中国警方跨国执法的能力和决心,彰显法治精神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感和影响力。《红海行动》以中国海军的海外撤侨行动为背景,刻画中国军队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专业救援能力,传递和平与正义价值观。《我和我的祖国》通过七个短片串联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历史时刻,反映普通人与国家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对国家发展的自豪。这些影片通过各自独特的叙事和艺术表现,不仅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更在建立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还有一批主旋律电影强化家国文化认同,展现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多元魅力和时代精神。例如,《中国机长》根据2018年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的真实事件改编,通过曲折的情节设置和对真实事件的高度还原,体现中国新主流电影对现实题材的深刻挖掘和艺术再现。《长津湖》以朝鲜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抗战故事,用宏大的战争场面、深刻的人物思想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展现中国新主流电影在战争题材上的突破和创新。同类型的《金刚川》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契机,通过多个视角刻画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以及对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的弘扬。而作为《我和我的祖国》的姊妹篇,《我和我的父辈》通过讲述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的父辈故事,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十年来的中国新主流电影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质量的艺术表现,赢得广大人民的高度认可和市场积极响应,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展现国家文化的主流价值和时代精神。

  科幻电影:技术更升级,概念更成型

  在科幻电影方面,十年来,中国科幻电影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科幻概念逐渐成形,技术应用逐步升级。2019年,《流浪地球》率先打开本土硬科幻大门,其根据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改编,讲述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变成红巨星,地球面临被吞噬的危机。为了全人类的生存,全球联合政府启动“流浪地球”宏大计划,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行星发动机,通过这些发动机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新家园。《流浪地球》运用大量CGI和视觉特效技术来展现宇宙、行星发动机、冰冻地球等壮观场景,这些技术塑造的视觉效果在当时的中国电影中是前所未有的,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更重要的是,《流浪地球》以其深刻的主题、宏大的叙事和震撼的特效,展现人类面对绝境时的团结与勇气,以及对家园的深切情感,同时也探讨人类与地球、科技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激发了市场对本土科幻电影的热情,拓展了观众群体,还引领了题材创新和科幻思维的普及,提升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科幻电影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疯狂的外星人》《独行月球》《宇宙探索编辑部》《飞向月球》《流浪地球2》等一大批国产科幻继续前行,探索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强国的影像征程。例如,《飞向月球》作为一部科幻儿童动画电影,其故事背景设定在2050年,讲述一位独居老人董大宝和他的陪伴型机器人孙子董小宝之间的故事。在一次意外中,爷孙俩获得一次共同去月球旅行的机会。于是他们经历了一系列既有趣又充满温情的冒险,最终加深彼此的感情,并对家庭和陪伴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飞向月球》对数字虚拟角色技术的探索是该片的科幻意义之一,其将数字虚拟角色与真人演员相结合,创造出中国第一位全新概念的数字儿童演员“董小宝” 。在创作过程中,团队采用先进的动作捕捉和面部捕捉技术,通过“超小绿幕”和精确传感器捕捉演员微表情和微动作,赋予数字虚拟角色以更强的生命力和真实感,不仅提升了观众对数字角色的认可与接受程度,也拓宽了科幻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

  因此,2014年以来的中国科幻电影经历了从起步到繁荣的快速发展阶段,不仅在技术层面实现质的飞跃,更在科幻概念构型、故事改编与叙述和未来科技文化内涵上发掘了深度与广度。

  动画电影:产业更繁荣,底蕴更厚重

  在动画电影方面,十年来,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繁荣,创作探索守正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达到新的高度。《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姜子牙》《雄狮少年》《深海》《立秋》《秋实》《长安三万里》等不仅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极大地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承创新。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开启动画电影“新神话系列”,最终累计票房9.56亿元,成为当时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冠军;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收入超过50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动画电影,并曾一度位列中国电影史票房总榜第二位,标志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高度和商业潜力;2023年《长安三万里》最终总票房18.24亿,总观影人次4415.5万,位列当前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榜第二位和2023年中国电影票房榜第七位。从动画电影数量上来看,2023年新上映动画电影数量为62部,同比增加34.78%,其中国产动画37部,动画电影累计票房79.98亿元,在总票房中占比达14.56%,接近发达国家动画电影票房占比水平。而从整个动漫产业总产值来看,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从2013年的882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212亿元,2023年更是增长至3000亿元,十来年增长3.4倍,反映出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以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此外,中国动画电影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已经成为电影领域的排头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纵观创作实践,除了一批改编自《西游记》《封神演义》《白蛇传》等古典名著的电影和《雄狮少年》《深海》等现实题材的动画电影之外,《长安三万里》等影片成功探索出历史文化题材的动画类型,将中华诗词文化精髓与现代动画艺术结合,展现文化与视觉的盛宴。该电影以高适和李白的生活轨迹为背景,精心挑选并展示48首脍炙人口的唐诗,通过动画形式让这些古典诗词焕发新的生命力。影片不仅重现盛唐的辉煌景象,更通过构建充满想象力的“唐诗宇宙”,让观众得以一窥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在传承的同时,电影采用创新叙事手法和视觉效果,如“双男主”叙事模式,以及对传统水墨画的现代演绎,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新的路径。此外,《秋实》《立秋》等一批短、小、精、深的短片动画电影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中国水墨画的独特艺术风格与动画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秋实》利用8K超高清数字影像技术,结合传统水墨技法,使得水墨动画在细节上更加丰富和生动,同时保留中国画的平面性与电影的空间感。《立秋》在角色塑造和叙事结构上进行突破,使得角色性格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和完整,引发现代观众共鸣。二者立足于水墨动画的本质特性,在赓续传统中追求新变,体现对中国绘画程式的承袭和写意观的延续。

  因此,2014年以来,中国动画电影在产业产值和创作质量上实现显著提升,动画创作者们通过现代化创新手法和高新技术应用,成功打造出一批既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动画精品,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艺术实践范例。

  纪录电影:主题更宏大,视野更开阔

  十年来,中国纪录电影聚焦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紧扣社会话题,把握时代大势。《诞生地》《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风华正茂百年青》《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二十二》《行进中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1950他们正年轻》《北京2022》等一批纪录电影以开阔的视野记录人民生活,捕捉时代脉动,展现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例如,《诞生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叙事手法,展现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的革命活动和奋斗历程,从而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点纪录电影之一。该片不仅彰显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深厚历史背景,而且通过实地寻访、权威采访与城市历史影像的结合,将党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事件进行艺术化、人格化的叙述。《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以微纪录片形式,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以小故事揭示大道理,用易于传播的微纪录片形式,向观众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则以真实影像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峥嵘历程,通过珍贵的战场纪实画面和抗美援朝摄影队老兵的采访口述,让观众震撼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唤起全民爱国热情。《1950他们正年轻》同样聚焦参加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轻人,通过老兵的讲述,呈现他们的青春与梦想,还原战场的真实情况,通过个体记忆片段,展现战友情感、老兵心愿、战场杀敌和战地生活,彰显志愿军英勇顽强、慷慨奉献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精神。这些纪录电影作品不仅在艺术表现和思想深度上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更在传递价值追求和文化意义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此外,还有一批纪录电影关注当下,注重描摹鲜活的时代景观。《行进中的中国》通过两位外籍主持人的国际视角,深入中国不同地区,通过真实人物故事和案例,向世界展示中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践中的中国方案。该片在国内外播出后不仅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而且被译成多国语言,向世界展现中国积极应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国家担当。《我在故宫修文物》深入故宫,以其文化的视角生动记录文物修复师们对国宝级文物的精心修复过程,展现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工艺的精湛智慧,传递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影片通过展示修复师们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为现代快节奏生活提供深刻反思。《北京2022》则捕捉北京冬奥会的辉煌瞬间和幕后故事,传递奥林匹克精神,展现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自信,不仅作为中国首次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历史见证,而且通过艺术化的叙事手法,提升体育纪录片的艺术性,对内强化国家文化认同,对外展示中国开放姿态和包容精神,成为传承奥林匹克精神、推动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十年来,中国电影人始终深入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接地气的故事、多类型融合的手法,用光影再现民族记忆,奏响时代强音。当前,中国电影事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国电影人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强烈的信念、更加坚定的决心,一如既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勇攀电影艺术高峰,为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书写中国电影新辉煌。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