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在厚重的文化积淀中探索非遗的时代风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在厚重的文化积淀中探索非遗的时代风貌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9-13 10:05

  作者:黄典林

  在五千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中华民族在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舞台上,创造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从古老的民歌、传统的舞蹈,到技艺精巧的手工艺品……这些非遗不仅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正式与大众见面。节目延续了第一季“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创作理念,继续聚焦非遗传承与创新,带领观众相继走进广西、贵州、浙江等地,开启精彩纷呈的非遗之旅,在全方位展现非遗的技艺智慧、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中华民族匠心精神的同时,还用时代性的眼光展现非遗在新时代迸发出的活力。

《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在厚重的文化积淀中探索非遗的时代风貌

  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在体验中饱览非遗魅力

  中华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并孕育出了既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非遗。如何让观众更好地认识、理解、认同非遗及其价值?《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以地域为单元,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通过互动体验、创新表演等形式,生动、立体地呈现非遗,让观众跟随嘉宾的视角体验非遗,饱览非遗的魅力。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节目在广西南宁的民俗村里,唱响了毛南族民歌《不怕大老虎》、仫佬族古歌《党和仫老亲友亲》、瑶族蝴蝶歌《流水欢唱迎客来》、壮族三声部民歌《生活美如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时代乐章,充分展现出多民族的音乐文化魅力。在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被称为“苗绣版《清明上河图》”的《锦绣台江》,融合了破线绣、打籽绣、辫绣等十几种苗绣传统针法和技巧,每种针法都是绣娘们代代相传而来的技艺,让指尖的技艺与心间的记忆交织在一幅长卷中。在浙江湖州,古琴十大名曲之一《广陵散》融入流行曲目《刀剑如梦》,用18人合奏的方式,让千年古琴奏响悠悠神韵,在袅袅丝弦中和鸣新潮国音。集竞技、武术、舞蹈于一体的滚灯表演,既有江南舞蹈的秀美,又有武术的动态美。除了集体观看非遗表演,嘉宾们还现场体验了火药雕刻和金石篆刻,品尝了别具风味的南浔三道茶、寓意“得胜凯旋”的定胜糕等地方特色美食……

  融合加创新,讲述非遗的时代生机

  在聚焦非遗传承的同时,节目还展现了非遗与当代生活联结后所迸发出的火花,呈现出富有生命力和张力的非遗,让观众在惊叹传统技艺精巧的同时,感受到历经千年传承的非遗在新时代蕴藏的巨大能量。

  作为生物医药制品中的重要辅料,纯度达到99.9%以上的“注射级蔗糖”,其提纯过程,和古法制糖制作的传统工艺一脉相承,打破了以往我国“注射级蔗糖”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硬度高、强度大、韧性好的天然牙釉质设备采用的烧结技术,基于陶瓷烧结过程中传统高温烧结工艺进行了现代化的升级与运用。大国重器“华龙一号”核岛堆内构件使用的特种不锈钢,其耐腐蚀性和高强度与淬火工艺紧密相关,而这一工艺与龙泉宝剑的淬火工艺一脉相传,体现出古人的卓越智慧。从古老的金石篆刻到现代的火药雕刻,尽管时光在变迁,但是在方寸之间倾注心血、专工雕刻的匠心始终不变。

  古为今用,与古为新。非遗赋能时代发展,让人们看到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接轨;时代也为非遗传承与创新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传递文化自信的力量

  非遗的历史,是人的历史,也是关乎文化的历史。非遗传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统技艺的留存,更在于挖掘和传播非遗中蕴藏着的精神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非遗里的中国》秉持活态传承的理念,在深度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铺展出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画卷的同时,也书写了非遗走向世界的过程,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进一步提升观众的文化自信。

  湖笔制作的兴盛,为湖州赢得了“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美誉。湖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王晓华,40年秉持“千万毛中拣一毫”的精工细作的初心,将光彩赋予器物,在岁月慢行中以热爱对抗寂寞,是伟大工匠精神的生动注脚。还有来自王尚小学的学生以精彩的猴鼓舞表演,呈现出“非遗在校园”的非遗教育成效,展现了非遗在当下不断传承、生生不息,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非遗的重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形态,非遗在国际交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擅长以中国元素结合现代裁剪的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以贵州苗族元素为基底创作《蝶》系列服装,并在法国进行走秀演出,向世界展现中国苗绣之美。侗族音乐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对中国音乐没有复调音乐的误解。不远万里来到贵州侗寨寻找侗族大歌的比利时国宝级音乐家尚·马龙,在一次次演出中传播中国民族音乐,推动侗族大歌走向世界。

  《非遗里的中国》通过艺术化手段创新讲述非遗故事,带领观众近距离走进非遗,挖掘植根于非遗的文化内涵,并借由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