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典林
在五千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中华民族在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舞台上,创造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从古老的民歌、传统的舞蹈,到技艺精巧的手工艺品……这些非遗不仅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正式与大众见面。节目延续了第一季“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创作理念,继续聚焦非遗传承与创新,带领观众相继走进广西、贵州、浙江等地,开启精彩纷呈的非遗之旅,在全方位展现非遗的技艺智慧、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中华民族匠心精神的同时,还用时代性的眼光展现非遗在新时代迸发出的活力。
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在体验中饱览非遗魅力
中华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并孕育出了既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非遗。如何让观众更好地认识、理解、认同非遗及其价值?《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以地域为单元,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通过互动体验、创新表演等形式,生动、立体地呈现非遗,让观众跟随嘉宾的视角体验非遗,饱览非遗的魅力。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节目在广西南宁的民俗村里,唱响了毛南族民歌《不怕大老虎》、仫佬族古歌《党和仫老亲友亲》、瑶族蝴蝶歌《流水欢唱迎客来》、壮族三声部民歌《生活美如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时代乐章,充分展现出多民族的音乐文化魅力。在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被称为“苗绣版《清明上河图》”的《锦绣台江》,融合了破线绣、打籽绣、辫绣等十几种苗绣传统针法和技巧,每种针法都是绣娘们代代相传而来的技艺,让指尖的技艺与心间的记忆交织在一幅长卷中。在浙江湖州,古琴十大名曲之一《广陵散》融入流行曲目《刀剑如梦》,用18人合奏的方式,让千年古琴奏响悠悠神韵,在袅袅丝弦中和鸣新潮国音。集竞技、武术、舞蹈于一体的滚灯表演,既有江南舞蹈的秀美,又有武术的动态美。除了集体观看非遗表演,嘉宾们还现场体验了火药雕刻和金石篆刻,品尝了别具风味的南浔三道茶、寓意“得胜凯旋”的定胜糕等地方特色美食……
融合加创新,讲述非遗的时代生机
在聚焦非遗传承的同时,节目还展现了非遗与当代生活联结后所迸发出的火花,呈现出富有生命力和张力的非遗,让观众在惊叹传统技艺精巧的同时,感受到历经千年传承的非遗在新时代蕴藏的巨大能量。
作为生物医药制品中的重要辅料,纯度达到99.9%以上的“注射级蔗糖”,其提纯过程,和古法制糖制作的传统工艺一脉相承,打破了以往我国“注射级蔗糖”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硬度高、强度大、韧性好的天然牙釉质设备采用的烧结技术,基于陶瓷烧结过程中传统高温烧结工艺进行了现代化的升级与运用。大国重器“华龙一号”核岛堆内构件使用的特种不锈钢,其耐腐蚀性和高强度与淬火工艺紧密相关,而这一工艺与龙泉宝剑的淬火工艺一脉相传,体现出古人的卓越智慧。从古老的金石篆刻到现代的火药雕刻,尽管时光在变迁,但是在方寸之间倾注心血、专工雕刻的匠心始终不变。
古为今用,与古为新。非遗赋能时代发展,让人们看到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接轨;时代也为非遗传承与创新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传递文化自信的力量
非遗的历史,是人的历史,也是关乎文化的历史。非遗传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统技艺的留存,更在于挖掘和传播非遗中蕴藏着的精神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非遗里的中国》秉持活态传承的理念,在深度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铺展出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画卷的同时,也书写了非遗走向世界的过程,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进一步提升观众的文化自信。
湖笔制作的兴盛,为湖州赢得了“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美誉。湖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王晓华,40年秉持“千万毛中拣一毫”的精工细作的初心,将光彩赋予器物,在岁月慢行中以热爱对抗寂寞,是伟大工匠精神的生动注脚。还有来自王尚小学的学生以精彩的猴鼓舞表演,呈现出“非遗在校园”的非遗教育成效,展现了非遗在当下不断传承、生生不息,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非遗的重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形态,非遗在国际交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擅长以中国元素结合现代裁剪的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以贵州苗族元素为基底创作《蝶》系列服装,并在法国进行走秀演出,向世界展现中国苗绣之美。侗族音乐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对中国音乐没有复调音乐的误解。不远万里来到贵州侗寨寻找侗族大歌的比利时国宝级音乐家尚·马龙,在一次次演出中传播中国民族音乐,推动侗族大歌走向世界。
《非遗里的中国》通过艺术化手段创新讲述非遗故事,带领观众近距离走进非遗,挖掘植根于非遗的文化内涵,并借由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