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时光远去,记忆永存——梅兰芳访美与中国戏剧出海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时光远去,记忆永存——梅兰芳访美与中国戏剧出海

来源:艺评空间2024-10-08 10:57

  作者:董 单

  2024年,恰逢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也是其访美演出94周年。1930年,梅兰芳先生以中国艺术家的豪情与气魄,带领中国京剧赴美演出,开创了中国戏剧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序幕。从1930年梅兰芳访美开始,梅兰芳这个名字就不仅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梅兰芳不仅轰动美国艺术界,甚至在访美之后几年中,仍有美国艺术评论家对其进行评述。他将中国戏剧特别是京剧艺术推向世界,自此世界对中国戏剧的研究,特别是梅兰芳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不仅有访美期间,美国各报刊杂志的艺术评论,一些海外学者甚至开始关注梅兰芳,出现介绍梅兰芳和中国戏剧的英文专著。进入21世纪以来,海外学者对梅兰芳的研究更加深入和专业,出版了大量著作,特别是近二十年更有数量庞大的期刊文献发表有关研究梅兰芳的文章。

  有人说:“梅兰芳是20世纪中国戏剧的一个奇迹,他的思想需要系统研究,他的成就值得认真总结,他的曲折经历,更是我们认识时代变迁的重要窗口。”因此,重温历史,了解海外学者对梅兰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而全面地研究梅兰芳和梅兰芳艺术。

访美演出

  众所周知,梅兰芳先生的访美演出筹备许久,除经费问题外,如何向美国观众宣传京剧是梅兰芳和其团队考虑的头等大事。在筹备过程中,智囊团的核心成员齐如山先生为梅兰芳访美演出编写了四本介绍性书籍:

  第一本是《中国剧之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Opera),其中包括声腔、舞蹈、表演、服装、盔头、胡子和髯口、道具、配乐等八部分内容;

  第二本《梅兰芳》,包括梅兰芳家族史、旦角的起源、中国戏剧中的旦角、梅兰芳的艺术、梅兰芳艺术在中国戏剧的地位、他在中国的声望、他的国际声誉等七部分内容;

  第三本为《梅兰芳歌曲谱》(Mei Lanfang’s Singing),专门介绍中国戏曲的演唱,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戏曲中的唱是西方人最难理解的部分,因此将戏曲的公尺谱翻译成西方乐谱;

  第四本是《剧目说明书》,除简要介绍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还对故事中要表演的部分和意义进行了具体说明。

  以上四本书均被译成英文并印刷成册,方便美国观众和文艺界更好地理解与欣赏中国戏剧。

  除文字资料外,还有两百多幅图片同样配有英文介绍,这些宣传资料为梅兰芳访美演出起到了重要作用。

时光远去,记忆永存——梅兰芳访美与中国戏剧出海

  在访美演出过程中,美国媒体对梅兰芳的表演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评价。

  在纽约的第一晚演出后,1930年2月17日,《纽约世界》(New York World) 对梅兰芳前一晚的演出进行了报道。文章认为“尽管对公元前200年或是更久的戏剧背景一无所知,尽管有数百种舞台规范和手势,尽管情感价值观与你完全不同,尽管音乐伴奏经常会让你的耳朵不舒服,但你仍然会时不时被它迷住。”“只要他站在舞台上三分钟,你就会承认,梅兰芳是你见过的最杰出的演员之一。他集演员、歌手和舞蹈家于一身,使你永远看不到这三种艺术之间的界限,事实上,这三种艺术在中国戏剧中是不可分割的。”

  同一天,《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报道中说到,梅兰芳带来的京剧和他们所熟悉的西方戏剧没有相似之处,但与一门完全异国情调的艺术相比,语言的障碍微不足道。作者认为中国戏剧风格独特,具有程式规范,且历史久远。如果抛开它的不同与新奇,欣赏它的程式动作和精美服饰,你会隐约感到自己在触碰几个世纪而形成的陌生且成熟的戏剧。“也许你甚至会有片刻痛苦的反思,虽然我们的戏剧形式也足够生动,但在想象方面从来没有像中国戏剧这样自由。”

  梅兰芳在纽约首演之后,美国媒体纷纷争相报道。1930年2月20日,《纽约世界》(New York World) 刊登了William Bolitho的报道,他首次提出“在第49街剧院演出的梅兰芳,无疑是本季纽约艺术演出的最高峰之一。”他认为梅兰芳首先是舞者,而且是最高水平的舞者。如果要像运动员那样排名的话,在世界顶级戏剧家中,梅兰芳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梅兰芳在芝加哥和加州的演出同样受到美国媒体的关注。1930年4月1日,《芝加哥每日论坛》(Chicago Daily Tribune) 报道了梅兰芳的演出,标题为“中国演员在公主剧院赢得赞誉”(CHINESE ACTOR WINS APPROVAL AT PRIINCESS THEATRE)。文章把中国古典戏剧比作一个人第一次看到一幅美丽的画作,却不知道其中隐藏的含义,他感觉到了美,但画的深意远超过了它外表的颜色。

时光远去,记忆永存——梅兰芳访美与中国戏剧出海

访美意义

  梅兰芳访美演出的成功极大鼓舞了中国的有学之士,唤醒了学人的文化自觉,开启了中国近代戏曲翻译的高潮。

  20世纪30年代,正在英国深造的熊式一,在多位教授的鼓励下,改写了中国传统戏剧王宝钏的故事,创作了英文话剧《王宝川》(Lady Precious Stream)。该剧在英国演出大获成功后,次年秋登上纽约百老汇的舞台。《王宝川》英译本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中外学者和戏剧家研究的热点,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正如英国雷丁大学的 Ashley Thorpe 博士所说,“这出戏(《王宝川》) 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第一部被中国学者译写、导演并且搬上伦敦舞台的中国传统戏剧”。

  20世纪30年代,大量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创办英文杂志,努力构建中西文化的桥梁。1935年8月,创刊于上海的英文杂志《天下月刊》(T’ien Hsia Monthly, 1935-1941) 应运而生,刊名源自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理念,表达了创刊者广博的文化视野与胸襟。

  当时《天下》的编辑与作者群聚集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文人学者,其“评论”专栏刊载了大量有关中西文化评论的文章,钱钟书的名篇“中国旧剧中的悲剧”(Tragedy in Old Chinese Drama),姚莘农的“元杂剧的主题与结构”(The Theme and Structure of The Yuan Drama) 和“昆曲艺术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K’un Ch’u) 就发表于此;而“译文”专栏集合了当时国内外优秀的汉学家与译者,发表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译作,林语堂所译清朝沈复的《浮生六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多期连载,姚辛农的译作《贩马记》(Madame Cassia) 和《打渔杀家》(The Right To Kill) ,以及英国汉学家Harold Acton 所译的《春香闹学》(Ch’un-hsiang Nao Hshueh)、《狮吼记》(Scenes from Shih Hou Chi) 和《林冲夜奔》(Lin Ch’ung Yeh Pen) 均发表于此。

  在中国近代史上,传统戏曲剧本翻译的高峰期,以及对中国戏曲的英文评论几乎都发表在《天下》,后世学者在研究中国戏曲海外翻译时,《天下》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文献。

  此外,梅兰芳的访美演出对后来的中国戏曲海外演出具有开创之举。特别是张彭春通过实践总结出的海外演出模式,直到今天对海外的中国戏曲演出仍具借鉴意义:结合观众审美和心理的剧目挑选;传统戏的保留;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对文人学者等主流群体的关照;注重媒体宣传和艺术评论的作用及影响;举办配合演出的相关文化讲座等。

  2006年9月,由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白先勇教授策划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在美国演出,也在某种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张彭春为梅剧团所定下的演出方案。2015年9月,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教授《锁麟囊》和《白蛇传》的访美演出,以及2016年苏州昆曲剧院的《牡丹亭》在英国演出,也同样借鉴了媒体、宣传、评论、讲座、大学巡讲等系列活动的演出模式。

访美影响

  随着梅兰芳访美演出成功,以及熊式一的《王宝川》在海外演出的影响,海外的汉学研究逐渐热了起来。

  到20世纪中后期,国际汉学研究的中心已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受益于早期庚款留学,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大儒,在美国创办了旨在研究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期刊。如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与美国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1969年在美国创办的“中国演唱文艺研究”,并将杂志取名为CHINOPERL,其中CHIN为Chinese, O代表Opera, PER是Performing,L则是Literature。由此可以看出创刊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初心,现在杂志不仅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而且已经成为海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献。

  此外,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CLEAR)(《中国文学》)、Asian Theatre Journal(《亚洲戏剧》)等也是当代美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的主要学术期刊。

时光远去,记忆永存——梅兰芳访美与中国戏剧出海

  美国学者对中国戏剧开始产生浓厚兴趣。

  前期参与梅兰芳访美筹备中,为其图谱进行翻译的美籍华人梁社乾(George Kin Leung),在梅兰芳访美前后,先后出版介绍性书籍《梅兰芳:中国顶级演员》(Mei Lan-Fang: Foremost Actor of China) 与《梅兰芳和中国戏剧》(Mei Lan-Fang and Chinese Drama)。

  在旧金山演出时,美国学者欧内斯特·K·莫(Ernest K·Moy)编纂了《梅兰芳太平洋沿岸演出》(The Pacific Coast Tour of Mei Lanfang) 的英文文集。《文集》多为介绍中国京剧和梅兰芳生平及艺术表演的文章,为首一篇则是胡适撰写的《梅兰芳和中国戏剧》,在文章最后胡适还特别提到,“梅兰芳和他的朋友们为这次访问演出所准备的许多中国戏剧图表和其他解释性资料,对研究世界戏剧艺术史发展的人士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价值”。

  多年后,1935年张彭春编辑整理了梅兰芳访美期间美国报刊杂志对梅兰芳演出的评论和报道,出版《梅兰芳在美国:回顾与评论》(Mei Lan-Fang in America: Reviews And Criticisms)。

  而受梅兰芳访美影响最深的当属美国学者施高德(A.C. Scott)。他曾在20世纪50年代专门绕道香港来到北京与梅兰芳会面,著有《梅兰芳:梨园魁首》(Mei Lan-fang: Leader of The Pear Garden)。该书以学者视角全面介绍中国传统戏剧和梅兰芳。

  近百年来,海外学者对梅兰芳的研究从未间断,进入新世纪更热了起来。2009年,美国华裔学者杨富森(Richard Fusen Yang)著《梅兰芳和京剧》(Mei Lanfang and Peking Opera),该书以梅兰芳成长为主线,贯穿介绍京剧知识;2010年,旅美华裔学者田民(Min Tian)出版《中国最伟大的男旦演员:梅兰芳的艺术人生》(China’s Greatest Operatic Male Actor of Female Roles: Documenting the Life and Art of Mei Lanfang, 1894-1961),这是第一本从中国、西方和跨文化的角度以及梅兰芳自己的角度论述梅兰芳生活和艺术的英文书籍;作者于2012年又出版《梅兰芳与20世纪国际舞台——中国戏剧的定位与置换》(Mei Lanfang and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ternational Stage: Chinese Theatre Placed and Displaced),该书以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影响为视角,探究其艺术的跨国和跨文化作用。

  虽然已经过去94年,但梅兰芳的访美演出仍然意义非凡。它与一般的商业演出不同,而是赋予了中国文人的文化自觉,更像是寻求世界戏剧舞台上的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自此,中国戏剧走向世界舞台,海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研究和梅兰芳研究,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外汉学的重要内容。梅兰芳,将他的名字和中国戏剧成功留在了北美这片土地上。

  今天,我们不仅回望历史,更关注海外的“梅学”研究,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国内学者的研究共同铸就着梅兰芳艺术的研究内容。在新世纪,相信梅兰芳访美的佳话,会继续续写着新的内涵和意义。(董 单)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