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陆玄同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从遍插茱萸、登高赋诗的古时习俗,到厚德仁爱、敬老爱老的现代意蕴,重阳节越过千年,更加指向厚重的时间感与生命感。
重阳节,因“九九”与“久久”同音,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被后世赋予新的内涵。自1989年定农历九月初九为“老人节”后,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便成为重阳节的题中之义。关爱老人也需与时俱进。当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创新,为养老带来新的打开方式,科技赋能“老有所养”便成为解题关键。也唯如此,养老才有温度,享老才有醇度。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97亿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17亿人,占总人口的15.4%。如此庞大的银发群体,他们的背后是一个个的家庭。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如何让子女在工作与尽孝中找到一种平衡?智慧养老给出了可行的答案。
一个有尊严、有价值且有意义的晚年生活,离不开技术加持。近年来,我们从乡村旅居养老、生态养老等康养产业,到可穿戴设备、康复辅助器具等产品,再到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智慧养老服务方面,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产业链。比如智能健康小站里,老人可以自助测量血压、血氧;失能老人家庭通过智能床垫,实时监测心率、呼吸等体征数据,并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实时查看。再比如上海通过实施长者服务“银色数字工程”,打造“智慧长者食堂”、开展“100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行动”、上线长者数字生活“随申学”微信小程序等,建立智慧养老的“四梁八柱”;山西省大同市智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通过自主研发的“398贴心保”智能化终端设备和“398智慧养老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助救、助购、助餐、助医、助洁、助行等服务……随着银发经济越来越“智慧”,智慧养老正帮助老人由生存型养老向品质型养老迈进。
当然,智慧养老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亲情陪伴和科技赋能。藉由亲人或社区工作人员帮助跨过“数字鸿沟”,老人们才能在智慧养老构筑的养老场景里自如应对。同时,社区需要更多资源、服务和管理,这是智慧养老应用落地的基础所在。毕竟智能技术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数字应用和人工服务、线上监测和线下响应相辅相成,才能让老年人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文关怀下的智慧养老,兼具数字精度与人文温度。但对于老人来说,科技产品只是副产品,子女的嘘寒问暖和陪伴才是主产品。重阳节所延续的是文化意蕴、家国情怀。这个特殊的日子,既彰显韶光易逝,又铭刻岁月不老。这一刻,让我们把视角深度聚焦到家中的老人,思考如何为他们构筑美好数字生活,这是孝道的使然,也是生命的自觉。我们一代代人就是在这样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基因中赓续向前,写下一段段家族传奇,留下一幕幕其乐融融的画面。
敬老爱老当在日常,只不过这一节点更为浓郁。婆娑世界里,带着“暗香盈袖”的生活诗意,拿出“人间重晚晴”的生命关怀,向身边的老人献上真诚的祝福,帮助他们在数字构筑的便捷养老生活里徜徉,挺起老年生活的尊严,这才是孝道的本来。(陆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