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脱口秀的“面子”和“里子”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脱口秀的“面子”和“里子”

来源:艺评空间2024-10-29 11:42

  作者:张鹏禹

  “只要你敢勇敢地做自己,就总有人会爱你。”伴随着最后一句宣言式的呐喊,付航在《喜剧之王单口季》决赛表演中夺冠,成为年度总冠军。相关词条迅速登上热搜第一,随之爆火的不仅有各种各样的付式段子,也带火了节目本身。据统计,总决赛播出前,《喜剧之王单口季》豆瓣评分7.5分,播出后评分升至8分。付航和节目的热度再次引发了公众的思考——什么是好的脱口秀?

脱口秀的“面子”和“里子”

  为什么是付航?

  大专、保安(BA)、“猴”……这些是贴在付航身上的标签。尽管出生在北京,他却不是一个“典型”的北京人。在部分网友想象中,北京人或多或少得是个拆迁户,家里有几套房,父母或亲戚有人在朝中做官,考北大清华只需要两三百分。然而,付航让大家“失望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出生于1994年的他,学生时代的经历乏善可陈,不仅成绩倒数,还因为爱接老师的话被罚坐到教室后排靠近垃圾桶的位置。在表演中,付航讲了一个段子,分班时自己被分在F班,还以为是按姓氏分班,结果同学告诉他,是按字母的顺序,“F代表废物”。而当他的成绩哪怕有一点点进步,自己都恨不得高兴地告诉全世界。

  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个“差生”,出路是令人堪忧的,正像他在表演中提到的那个表白对象曾问道的:付航,你得想想以后怎么办啊。

  毕业后,为了生计,付航从事过许多职业,包括保安、接线员、服务员、导游、酒店前台等,尝尽人间百态。直到2018年,他加入北京一家脱口秀俱乐部,开启了演艺生涯。后来,他的线下演出热度不断攀升,在互联网平台上更是积累了大量粉丝,经过生活的锤炼和刻苦钻研,终于成为脱口秀行业的“顶流”之一。

  以上的经历,或许正是许多人将他的夺冠总结为“小人物励志故事”“小人物终成喜剧之王”的原因。这当然没错,不过略嫌笼统。作为一名优秀的脱口秀演员,付航在素材积累、风格呈现、观众互动等方面都十分讲究。

  “你都还没有站起来去生活就坐下来写作,多徒劳啊!”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这句话,我非常喜欢。它道出了创作的金科玉律——去生活、过真正的生活。付航在成名前,有漫长的成长期,而这些置身社会角角落落,经受人间摔摔打打的经历,正成就了他脱口秀表演的文本部分。他在私人会所当保安的过往,他收钱假扮真粉丝在机场接机的桥段,既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也是个人生命史的喜剧化记录。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用“含泪的笑”面对生活的阳光男孩。

  如果说付航的表演素材源于过往生活无意识的积累,那么他“passion”的风格呈现,则有意带给观众浮夸甚至略带疯癫、神经质的“极端”审美感受。扭曲的表情、大幅度的肢体语言、声嘶力竭的叫喊……付航的脱口秀往往给人强烈的感官冲击力。它让你的视觉、听觉瞬间打开,大脑随之一片空白,融入到表演者的情绪中。不论是模仿猴子的夸张表情,还是一声“passion”的尖利嘶叫,高声量的表演程式引发观众毁誉参半的评价。究其实质,采用这种“呐喊式”的情感宣泄,是因为表演者的“人设”是作为被嘲笑、被欺负的底层人物出现的,其中带有反抗性的意味,试图呈现自己给自己打气的力量感。这正是引发观众共情的原因。

  付航的表演还非常注重与观众的互动,看过他线下演出的观众都知道,BA(保安)、大专、蒙克(Monkey)大学这些“梗”被引用率极高,他总是能根据观众千奇百怪的回答巧妙接话。甚至不少人买他的演出门票就是为了坐第一排与之互动。某种意义上说,观众就是脱口秀演员的搭档,演员的表演要随观众的反应和氛围的变化灵活调整。付航突出的随机应变能力,使其能够通过调节气氛、控制节奏,影响观众的反应。

  方言是脱口秀演员立人设的手段之一。这个特点在付航这里并不明显,他说的固然是北京话,但更在整体形象上接通了北京人自嘲、找乐、逗闷子的精神气质。比如他讲到自己吃法餐,从点餐到秀英文,bug频出,令人捧腹,直到高潮之处喝起带火的鸡尾酒,没见过世面的自己与“上流社会”的差距在“喝火”的戏剧性情节中达到冲突的顶点。而这样做的心理动因是“要面儿”。面子问题是这个桥段之所以搞笑的内核,而北京人向来要面子。不论付航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地域文化在他身上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安慰剂也要是甜的

  以上技术性的分析属于“面子”,是付航夺冠的表面原因。深层次的“里子”是,他在解构生活、嘲笑生活、讽刺生活的同时,有稳定的价值传达。观看夺冠视频,我们看到付航主要讲了三个观点:第一,每个人(动物)都有自己的苦恼;第二,做自己人生的主角;第三,总会有人爱你。付航说,很多人觉得,“做人类好累啊,永远要分一二三本,人还分三六九等,做动物就好了”,其实动物也分三六九等。他讲到了猴子和马的故事,猪的烦恼,狗的烦恼。他想说的是,不平等是这个世界的真相,然而我们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我们能做的是接受自己、做自己。在接下来讲述自己成长经历的故事中,付航说到“舔狗的剧本里,舔狗才是主角”,被拒绝时,要说:“你杀青了,在我的剧本里杀青了。”观众的情绪在这些煽情的表述中,被点燃。最后结尾有关爱情主题的升华,则让一众网友感叹“脱口秀中他讽刺了世间所有,唯独没有讽刺过爱情”。

  有人在这一点上拿付航和周星驰比较。我们发现,付航身上有《喜剧之王》中尹天仇的影子,二者构成了互文,曾经的一文不名、对梦想的痴狂、在人海中的沉浮,剧中人与现实中人相互映衬。在创作上,付航的脱口秀也有周星驰的影子。付航提到周星驰,“我这么多年,我觉得我没有白坚持,那束光永远打在周星驰的身上,然后照进我心里。”他夺冠后也得到了周星驰的发文祝贺。但最为重要的是,周星驰的喜剧有小人物的悲凉,更有普通人的梦想,有为梦想的坚守、付出。它在打破生活的滤镜时,也埋下希望的种子,保持了内心的定力。这是二者之间最重要的共通点,也是脱口秀应该具有的“里子”。

  脱口秀门槛低,甚至“人人都能讲五分钟脱口秀”。这催生了大量脱口秀演员,我们在节目中看到,从00后哲学研究生到60后退休大爷,不论年龄、学历、职业、经历、性别,大量从素人出道的演员同台竞技,让普通人的人生被聚光灯照亮。平凡人的故事经过网络的放大,被无穷远方的人们所看见,是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现象。

  “被看见”是有力量的。来自不同群体和阶层的演员,通过表演传递出多样性的声音,为他们背后站立的人群充当“嘴替”,极大丰富了舆论场的信息量,也引发了大众对一些公共议题的思考。有的脱口秀演员吐槽职场加班文化,讽刺老板“相信一切就是不信《劳动法》”;有的视障脱口秀演员吐槽盲道的不合理,引发大众对视障群体出行权利的关注;有的女性脱口秀演员勇敢谈论“月经羞耻”,直指传统价值观僵化的顽疾。这些“嘴替”机智幽默、暗含机锋、先抑后扬的风格,用喜剧的外壳包裹对现实的敏锐感受,微妙地起到了革新大众观念的作用。

  在资本加持下,脱口秀产业蓬勃发展,头部脱口秀演员爆火,身价迅速攀升。这从一些演员的线下演出费走高和商业代言增多中可以得到证明。另一方面,脱口秀俱乐部数量和线上节目新人面孔的激增中,也能看到资本对从业者的强大拉动力。在“被看见”的同时,像付航一样的一众脱口秀演员也被公众所“承认”。越来越多人摘掉“好学生”的有色眼镜,给予这些“耍嘴皮子”的人充分尊重。从“被看见”到“被尊重”,我们看到社会日益开放多元的一面,这是一种进步。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拥有庞大粉丝、麦克风声量巨大的演员作为公众人物,是否也要承担与流量相匹配的责任?

  我们看到,有些脱口秀演员的表演过于注重冲突效果,其对他人的“冒犯”超过艺术表演应有的边界,演变为人身攻击;有些过度炒作性别对立话题,从社会撕裂中换取身价攀升;有些分不清表演和生活的界限,把生活当“表演”,塌房新闻不断传来。出现上述情况的根源是,演员在成功面前心态失衡了。他们过度迎合公众情绪,观众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是美酒还是毒药。这令我想起电影《十二公民》中作伪证的大爷。他伪造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没有任何目的,除了被关注、被尊重。当一个“就连小孩都不愿听你说话”的老人,面对电视台的采访、警察的询问,他的心态失衡了。他渴望抓住这个机会,让别人拿他当回事。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又多么可恨!

  面对巨大的诱惑,无论是脱口秀演员,还是一切人,都必须明白自己的立场。即使你给观众的只是一点点安慰剂,它也要是甜的。

  “我们”也是喜剧的一部分

  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有一部长篇小说《喜剧》,这本书很有意思,讲的是贺氏一门父子两代喜剧演员的传奇人生。父亲贺少天是大名鼎鼎的喜剧表演艺术家,演技精湛且深谙喜剧之道,凭借天生异相与孜孜不倦的钻研练就了一身绝活。大儿子贺加贝、二儿子贺火炬从小耳濡目染,在父亲的督促与言传身教下日益成长为舞台上的优秀演员。大儿子贺加贝开办贺氏喜剧坊,生意蒸蒸日上,潜在的危机也日益凸显。随着观众索要笑声的频率越来越高,贺加贝从几分钟给观众一个笑点,到十几秒就要有一个笑点。什么时候有小笑点、什么时候要让观众捧腹大笑,都必须经过精密计算。他的帮手史托芬更是用数据化手段管理演出,经营剧场每日的笑点。最终,贺加贝不仅透支了自己,也被观众所抛弃。

脱口秀的“面子”和“里子”

  在作家陈彦看来,高度数学化的精密计算、一味迎合低俗趣味,不是导致小说中喜剧转变为悲剧的唯一原因。小说中的每一个观众都有责任为喜剧的沦陷埋单。《喜剧》像一个寓言,同样为今天的脱口秀敲响了警钟。今天的脱口秀,一个演出段落一般不超过十分钟,爆笑的段子必须连续不断,密集的金句要持续输出,观众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要与观众互动,节奏必须经过严格把控。最要命的是,观众不能出现疲惫,演出不能冷场,包袱不能抖不响。很多脱口秀演员都表示过熬夜写本子的挣扎,想不出好点子时的苦恼。在享受快乐时,我们是无法感受到创作者的痛苦的。

  不论是演员,还是观众,似乎都陷入“欢乐焦虑”中。演员自不待言,观众等待笑声的时间也不断缩短,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从道德角度对此加以批驳是无意义的,需要看到的是社会加速已成为时代显著症候之一。“社会加速”理论的代表性学者、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哈特穆特·罗萨2005年出版了《加速:现代时间结构的变化》一书。他认为,时代的加速带来的不仅是时间的改变,更是精神和心灵结构的变化。

  随着生活步调不断加快,“当下”的时间区间不断萎缩,我们主动或被动地要求“在一定时间单位当中行动事件或体验事件量的增加”。理论可以与我们的感受相对照:飞机、高铁已经很快,还是觉得慢;手机在地下室信号不好,人变得急不可耐;刷微信推送看了三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觉得作者啰哩啰嗦;短视频超过一分钟就受不了,看电影有时还不如看剧情切片……我们着急是因为想要做或者体验得更多。尽管很难改变这种现状,但作为观众,是否可以适当提醒自己:多一分耐心与包容给脱口秀演员们?

  除了笑点频繁外,脱口秀的另一大特点是必须充分调动观众情绪。这种情绪发挥的不是认知功能,它引发的是观众的感官反应,使其获得心理满足。也就是说,与其诉诸理性,诉诸情绪更为重要。我们需要的是“情绪价值”。这就使得脱口秀同样具备口头文学的现场感,它的文本更近似于行动。

  这是什么意思?不妨引入J.L.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对“施行话语”与“记述话语”的区分加以解释。在奥斯汀看来,当我们述说或报道世界中的事实或事件,因其可以与世界相印证,所以它的主要功能是描述功能,这种言谈行为的行动性不强,可以和其他行为区分开。另一类话语有陈述句的语法构成,但它们并不履行描述或陈述功能,比如婚礼上说“我愿意”、踩到别人脚时说“我道歉”,说话本身就是在实施这类活动或履行其中的一部分。这种“说”就是“做”的话语,称之为“施行话语”。

  脱口秀的话语本身,尤其是金句,多是表明某种态度,演员的“说”就是“做”。比如某演员在表演时曾说,“家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成绩好的孩子不打,男孩不打。”这讨伐的是重男轻女的观念。又如“别看我不是承重墙,但砸我你得花钱”,表明的是员工对于雇主的自尊态度。充斥着施行话语的脱口秀,立起了演员的人设,观众对人设的认可,折射出对鲜明主体性的肯定,体现出年轻一代普遍追求个性的心理。在“粉”这些演员的同时,观众是否也在其中投射进自身对自我意识的追求?我想是肯定的,这也是脱口秀的积极影响。

  最重要的是,在光芒四射的脱口秀演员身上,观众看到了一点——人生不止一条赛道。这些出身草根的脱口秀演员被承认,从本质上说,与大众反感“优绩主义”的心理是投合的。

  曾经,我们时代有各种各样的“英雄”,比如当年的“白卷英雄”张铁生,就是特定社会意识的产物。今天,脱口秀演员或许也是时代的“英雄”之一,他们刺破了“优绩主义”的神话,让人们看到了做题、高考、按部就班地考研考公并不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曾经一段时间里,社会充斥着对“小镇做题家”的议论。这个词记录着单一赛道对个体成长不可磨灭的影响,对它的讥讽或言说者的自嘲,亦暗含着对“优绩主义”的反思。

  从源头上说,“优绩主义”一词出自美国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著作《精英的傲慢》。它阐释了这样的价值观:社会与经济的奖励机制应当依据才能、努力和成就这些“优绩”来决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解释说:“优绩主义伦理的核心是,成功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可以获得的东西,‘英雄不问出处’,你哪怕出身贫贱,‘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那么成功者就应该获得奖赏。”优绩主义观念容易导致这样的误区:“我没能得到我想要的,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

  不论是脱口秀演员在表演中所传递的观念,还是他们中的某些成功者所昭示的,都与这句话相反。除了“不够努力”,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问题?即使我们改变不了外界环境,是否可以反观自身,思考我们是否选错了赛道?或者说,我们是否“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脱口秀向我们抛出了如上问题。(张鹏禹)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风味人间5》:香料绘就的文化长卷与多维审视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