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武巍峰
舞蹈的文化表达是多方面的,它承载着民族文化,反映着社会现实。
首先,从尊重历史、融合现代性编创的角度来看,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舞蹈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变迁,是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尊重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性编创的源头活水。舞蹈创作者应在不破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运用现代艺术手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一是运用静态传承的手段。舞蹈创作更深层次的文化表达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静态传承。如依据典籍、古诗词、文物、壁画等遗存,进行现代性编创的融合。若现代性的编创离开传统文化,缺少文化依据,那么与之相关的舞蹈艺术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方面的舞蹈作品创作也会成为一种空谈。只有尊重历史文化,才能用好这方面素材,使这方面的舞蹈作品更加有立足点。舞蹈创作中的文化表达不可避免地会用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使其在当代视野中进行现代性重构。在对其进行现代性重构时,不应只围绕叙事展开,应打破模式雷同的表达方式,走出原有编舞思路和方法,寻找与现代的融合,丰富艺术表达。也就是说,在创作过程中要认识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
例如,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创作、入围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的《香草美人》,以“屈原精神”为榜样,将时间久远、存在于书本上的屈原形象合理地植入作品,将《离骚》尾声“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具象地展现在舞蹈作品中,以传统文化元素为素材,用当代人的审美进行再创造,用艺术传递感受,使人感受到“屈原精神”就在身边。
二是注重写意手法的运用。写意是用高度概括、浓缩、精练的方式,营造出留白的境界,使整个作品留下相应的想象空间。这不仅是一种思想境界的表达,更蕴含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舞蹈创作要追求更有效的文化表达,就应当运用我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艺术手法——写意,将物理空间的“留白”与心理空间的想象贴合,使作品刻画由物境逐步升为意境。
舞蹈创作可融通传统古乐、国画、诗词、书法等,开掘作品中的文化意象、文化精神、文化情怀的表达,再结合现代性进行编创,达到与现代艺术的对话。例如舞剧《高山流水》,运用传统袖的技艺,以古朴的舞姿和写意的舞台设计,在“留有余地”的想象空间中折射出无穷的意蕴,勾勒出高山流水的美学意境,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其次,从注重跨界合作、丰富多层面表达的角度来看,舞蹈创作者应借他山之石赋予舞蹈创作新生机,注重舞蹈与各领域的跨界合作,丰富当下舞蹈创作的文化表达。
一是融合人类学研究。舞蹈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将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和艺术史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在人类学视域下对民俗舞蹈文化进行探究,有助于促进舞蹈文化的不断发展。舞蹈工作者可以运用人类学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活态传承,在尊重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跨界合作创新,如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对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舞剧《孔雀》的创作。
在舞蹈创作中融入人类学,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深入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为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对人类学进行研究,要求舞蹈创作者提高综合素养,以跨界的身份进行编创,展开文化交流,达到多元化理解,同时也要求舞者技术全面,能适应杂糅的语汇。
二是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舞蹈创作需要在立足舞蹈本体的前提下与科技“联姻”,进而达成跨界,要突出舞蹈艺术的特性,不能失去其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在多维交互中更好地进行思考与创作;同时还要杜绝形式主义,以免为了跨界而忽略追求内容。
对舞蹈创作者而言,对数字技术的运用拓展了舞蹈创作方式,打破了传统思维方式,为舞蹈艺术增添了活力、再造了现实空间。例如河南卫视推出的《舞千年》等,就体现了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碰撞出的新火花。在这样的媒介运用下,对于舞蹈传播而言效应显著,乃至产生“破圈”现象,助推更有效的文化表达。
最后,从结合实际体会、引起情感共鸣角度来看,舞蹈创作是一个融合艺术灵感与实际体会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舞蹈作品应表达创作者的独特体验和真情实感,让观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舞蹈艺术的力量,从而实现有效传播。
一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创作者应深入挖掘生活的点滴,从人民出发,反映现实。这要求舞蹈创作者为人民而创作,选取以人为本的现实题材作为舞蹈作品的表现内容,发挥正向作用,承担舞蹈创作者的社会责任,引导观众积极的社会情感。例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宏大叙事与私人叙事结合,用舞蹈独有的方式生动诠释革命先辈的红色精神。
二是从生命情感出发。舞蹈的艺术表达凝结着历史、当下与未来的生命体验,舞蹈创作要注重人性表达的情真意切,在舞蹈肢体语言所展现的生命情感中,建立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表达。在现场观演过程中,表演者与观者之间不断进行情感转化。
例如最近北京舞蹈学院建校七十周年的《舞向巅峰》专场演出,在民间舞系板块,身着各民族服饰的舞者于大斜线的调度中,寓意各族同胞携手,展现了中华民族一路并进的美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步调一致迈向未来,点题“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在这样的观赏活动中,观者对于舞蹈艺术的情感反应强烈,表演者和观者之间产生共情。
总的来看,舞蹈创作追求更深层次、更有效的文化表达,需要我们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历史、融合现代科技,积极研究跨文化领域的内容,从现实出发进行真善美的表达,在文化传播的层面达到与人民群众的共情。(武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