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疏离与断裂之间

来源:艺评空间2024-11-05 10:06

  作者:李夏荷

  专门去看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双重期待。一是沈伟对于华人舞蹈、中国舞蹈有过巨大启示,他的国际视野、视觉理想、现代观念,在给他和他的作品带来世界声誉的同时,也极大启迪过中国舞蹈家们的创作思路。自他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各种不同于传统舞蹈肢体语言形态的图象、色彩、造型、走位等表现形态,这些外在于肢体本身的形态,拓展了舞蹈尤其舞剧的表现可能。而且,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越来越多。

疏离与断裂之间

  二是东坡之于舞蹈的无限可能性。东坡的人文质地,是丰厚充沛的,其精神趣味,都足以让创作者沉迷。但用舞蹈外化,这是个巨大的挑战。我猜想,沈伟一定会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去演绎,毕竟,如果只对东坡做生活的一般化呈现,90分钟,怕是连个皮相也不能得,完全没有抵达其生命状态的可能性。沈伟不会那么愚笨。这种“表现”,更贴近舞蹈艺术的精神旨归,非常值得期待。

  于是在这种期待中看完全剧。当初说好的舞剧,已然变成了“现代舞诗剧”,感觉像是面对出品方的妥协,这是个办法,也很好理解。毕竟,做这么一部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明白的作品,说是“舞剧”,以惯常审视,大概率是过不了出资方的关的,但如果说是“现代舞”且还是“诗剧”,也便相当于直白以告,别期待故事,甚至压根就没想让你看明白我讲什么。事情反倒简单了许多。诗剧就诗剧吧,舞台上呈现的这个结构,说得通的。

  观演过程算不上愉悦,越到后来越乏味。有些东西做得有点意思的,但归根结底,沈伟借东坡这个 IP 做了一次自说自话的视觉表达,他很努力地表达他的艺术理想、手段和沉淀,却与东坡、东坡诗意无关。

  如我所想,他完全剥离开历史、背景和所有生活样貌,用最大限度的疏离与陌生,将观众拉出他们认为的应有的样子,服装、布景,都不关联当时。这种跳出,本身是明智的,东坡那些事,大家都知晓,不面面俱到于形,才会倾心贯注于神,而且对于“表现”的极致追求,也应该与任何摹拟拉开距离,这是语境的统一,也关乎审美的纯粹。这个是表现意义上的,也很具现代性,应该说,很有点意思。

  但从东坡的面貌与情境跳出后,将他拉向何处?这个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来了:沈伟没读懂东坡和东坡诗意!剧中有几次尝次,最典型也最接近具象还原的,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他用光影色彩加人物造型、几何构图成功营建了凄凉诡吊的阴阳情境,加上阴森音效,舞台忽若黑夜坟地,人缓缓行走,如僵如尸。他终究没能表达出,短松坟岗是冷的,而东坡,肠是热的、心是酣的、思念是缠绵的、揪扯的。这大概是剧中东坡诗词最有画面感的、最有情感外化途径的一段,却只一场鬼片儿,无半点人气。

疏离与断裂之间

  “明月几时有”,情愫被错位作用在了离别上,大段的贯穿《阳关三叠》的音乐,将“把酒问天”的超迈、“共婵娟”的冀盼,全然表达成了一番不痛不痒的“阴柔”与“残缺”。“老夫聊发少年狂”,毫无慷慨意气,而至于东坡陶陶乐尽天真的旷达至境,烟雨任平生,诗酒趁年华,明月清风我,创作者已不能触及半分,或虽有愿景,但也力不能逮。

  这样的创作,是尴尬的,再好看的样子,也与那个在国人心中沉浮千载的苏东坡渐行渐远,你还做什么东坡和东坡诗意呢?这种“表现”,超出了与气质相关的度,文与质之间已全然断裂,根本谈不上表现与现代性生发的张力了。就是故弄玄虚,也得做出点若即若离的样子,留下一点不可言说的幽微涵义吧?

  这是个能力问题,也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是沈伟的人文体悟,他从根本上未理解东坡的生命历程和东坡的诗意诗性,用尽了全力,也不过在他的思维中转圈圈;二是沈伟的语汇储备,即便将他的优势项目视觉与形式感都加上,他在诗意的表达上也无法企及最基本的要求:准确。多义与延展更不可能,说得重一些,沈伟的语汇是浅薄的。

  审视他所用于表达的语汇,除了个别现代舞中常见的“类肩周炎”动作,他想遵循戏曲、太极的动作基因,因而风格上较具开阖感,有伸展性,能兼具古典与现代的审美趣味,只可惜思虑太短。他对于这些基因元素的变化再创造,没有很好的发展能力,在这个题材内更显得束手无策,因而其呈现的动作语汇是单一的、单薄的,从头至尾,还是那些形态,直至谢幕,也没能变个花样儿来。

  这绝非语汇的主题集中,而是不会玩,缺少撒开玩的能力,间或拉出点他那与本体无关的惯常舞台形式,布个阵型,弄点姿态,也都脱离了主旨,完全回到他赖以立足的高形式感了。这是真正的为形式而形式,为现代而现代了。至于那些行走至舞台中央的2023的滑板车和自行车,就更是“为赋新词”了。

  要说这个作品能揪住我的,只一段,开场那段。音乐甫起,居然是独奏的古琴曲《忆故人》。舞台中间升起一个圆形空间,内置一人,独舞。音乐与情境,都与东坡、东坡诗意无关,但其表现的生发,却是意重重、思绵绵,关系又妥贴得很。也只这一段,便演完了全场。独舞的空间很小,时间也不长,语言延至全场,又是一台90分钟的剧,5分钟到位。不大的辗转腾挪,蒙胧而淋漓,将舞蹈表意的“有”与“无”诠释得很到位。我是能听出这段琴曲的名称来,自有一番感悟,同时我也相信没有几个人能听得出来,那么在高度写意、高度表现的古琴音乐之下,每个人大概都能产生悟读,这种容量,才是真正的现代艺术张力所在吧。这段舞,有人视为忆东坡,有人视他为东坡,一时间我也恍惚,恍惚后又落定,这种起落,让人虚空又充盈,很是美好。5分钟之后的重复与浅薄不说,能有此5分钟,这一晚便是值得的。

  当然,也是与我二十来年的一段思考有关。古琴音乐是写意的,其内在精神是基于表现的,除了个别曲目有形而下的拟声,如张孔山《流水》之七十二滚拂,以及个别曲名题解经琴人附会外,大多琴曲完全是内心外化于声,涵养着文人修为与格调的。古琴音乐写意、写神,写情都是少的,这个最为古典的乐器,它的音乐特性却最具现代性!它声不拟形,没有功能性的律动感,却最具节奏张力,它在不同打谱与演奏条件下、一定程度的即时即兴,是能很好地作为舞蹈艺术表达的生发依据的,这两个互为高级的艺术形态,遇见便是最美好。

  这些年来,我曾跟一些舞蹈家交流过这个事情,你就看吧,《列子御风》,多好的独舞题材,《渔樵问答》《孤馆遇神》,双人舞,《平沙落雁》,独舞加群舞,但不能扮成大雁,就如某些琴师所言“剌伏”之声为猎人开枪那样的拙劣。太多了,编成舞蹈,都是气质精神的互相成就。说过挺多次,很可惜,他们似乎都没感觉,或者力有不逮,我挺遗憾,但也没撤。

  沈伟让古琴进来,现场演奏,赵晓霞弹了几首曲,舞蹈就着琴曲。说实在的,也就第一曲《忆故人》。后头都不太对路,最莫名其妙的是《阳关三叠》,古琴讲中正平和、轻微淡远,很少宣泄情感,但这一首是浓郁的离情别绪,很显著。用错了地方。陈其钢发展了它的音乐主题,几乎贯穿全部音乐,也是对东坡诗意基调的误解。东坡很少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离别,更少有愁绪。这是误解误会,并非误读。《酒狂》与《神人畅》,以及赵晓霞的一段即兴,也都不搭调。沈伟要的,充其量还是个形式,他没有推敲琴曲本身,或者,不太熟悉吧。

  舞蹈也好,琴曲也罢,诗忆东坡,既然是个依据,总还得找点相干,不相干就别做对应,像做无标题音乐那样,做做无标题舞蹈,也挺好。用诗句做篇章的引首,还把诗句打上天幕,这是引导,是题解,也是舞蹈的精神标记,要对得上或者起码基本靠边才行,如果对不上,或者我就要个实验性,那就学学宋人写词的招数好了:定风波、临江仙、水调歌头、八声甘州,这种标题的“无标题”,又辨证,又雅致,也是一种哄得了人的形式感呢。戏言了。(李夏荷)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庄 宁:在探寻文本奥秘中深化语文教学

  • 《花儿与少年》:综艺不是一场狂欢式的审判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