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阿拉善岩画:写在岩壁上的叙事长诗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阿拉善岩画:写在岩壁上的叙事长诗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11-11 10:12

  作者:斯琴别立格

  结绳记事,刻石为诗。岩画是指在硬质岩面上通过彩绘、线刻、凿刻、磨刻、浮雕等方式制作的美术作品。自从远古时代起,岩石就成为人类广泛利用的对象,既作为劳动工具,也作为日常用品,此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画布”。古人在岩石上磨刻和涂画,来描绘他们的生活、想象以及愿望,由此出现了最早的岩画。岩画中的各种图像,构成了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最早的“文献”。岩画不仅记录了原始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生活,还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以其独有的艺术语言打动人心,并绵延至现代的原始部族。人类最早遗留在岩石上的画作,距今约四万年的历史。今天被人们发现的岩画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的印度和中国。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广西、贵州和云南是我国岩画主要分布省份。内蒙古是岩画大省,作品主要集中分布于阿拉善、巴彦淖尔、乌兰察布、赤峰、包头和乌海等地。

  阿拉善盟域内的主要山脉均有岩画分布。从远古到明清时期,这些岩画的时间跨度约为 300--30000年,主要刻画在玄武岩、花岗岩等岩体表面,技艺以磨刻、凿刻、线刻为主。岩画的内容极为丰富,包含了人面神像、狩猎、放牧、骑乘、崇拜、祭祀主,还有鹿、虎、狼、羊、牛、马、骆驼、野驴、岩羊、盘羊、鹰等动物及日月星辰符号。它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时代之下形成的艺术珍品,是北方草原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周边的内蒙古阴山山脉、河西走廊甚至新疆天山岩画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关研究揭开了中国北方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面纱,找寻到了现代文化的根源,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民族史、畜牧史、美术史以及民族迁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学术价值。

  据最新统计,阿拉善盟全境共分布有118处岩画点、5万余组(幅),数十万幅个体图像。其中,阿左旗39处,阿右旗76处,额济纳旗3处。部分岩画分布在两省交界和中蒙边境地区,在保护利用等方面极具特殊性。在这5万余幅岩画遗存中,雅布赖山洞窟手印岩画、曼德拉山岩画群、苏亥赛岩画群以及新近发现的贺兰山西麓草原岩画,其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无疑是我盟岩画中的珍品,阿拉善岩画的代表作,堪称我国西北古代艺术画廊。

  岩画是刻在石头上的“语言文字”,是“来自远古的对话和表白”,每一帧岩画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大段部族往事;每一幅岩画里面,都承载着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

  隐藏在洞穴中的神秘手印

  手印岩画是原始人类产生审美意识的具象呈现,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早的色彩图像;它“既是对手的赞颂和崇拜,又是原始人类对手的美感艺术的升华”。手印岩画在埃及、美国、法国、巴西、澳大利亚、西班牙、阿根廷、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均有发现。中国的彩绘手印(手形)岩画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如内蒙古、甘肃、青海、广西等地。除阿拉善盟的雅布赖山外,最近在青海省刚察县也发现了一处洞穴(岩棚)手印岩画。此外,甘肃嘉峪关的手印岩画喷绘在旷野零散的石块上,且其露地着有颜色;广西崇左的花山岩画为阳纹手印,制作方法相对简单。雅布赖山的洞窟手印岩画与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手印岩画如出一辙。目前,已在雅布赖山脉发现了陶乃高勒、布布、特格几格、额勒森呼特勒、乌克尔础鲁等6处洞窟手印岩画,共90个可见手印。这些手印岩画的发现对研究人类生活史、美术史、环境演变史等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和科研价值。

阿拉善岩画:写在岩壁上的叙事长诗

  据考证,雅布赖洞穴手印岩画为旧石器时代的作品,距今约1.3--3万年。与普通的阳纹手印岩画(如广西崇左的花山岩画)不同,雅布赖手印岩画的制作手法极为特别:先用赭石粉加上粘合剂——动物的脂血和清水调和制成液体颜料,注入骨管(鸟骨或其它管状物),再把手贴于洞穴崖壁(岩棚),然后用嘴吹骨管,将骨管中的液体颜料喷射在手缘和石壁上,如此,岩石表面就形成了红色露地的阴文手印岩画。

阿拉善岩画:写在岩壁上的叙事长诗

  我国雅布赖山手印岩画与法国、西班牙等西欧旧石器时代的洞窟手印岩画在表现方式上展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这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发生了文化交流和传播,还是人类在心理和审美意识发展阶段的趋同性使然?这似乎还是一个待解之谜。雅布赖山手印岩画的发现改写了彩陶(距今6000年)之前无“彩色”历史,还填补了我国美术史近万年的“空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如我国著名岩画学家盖山林所言,雅布赖山手印岩画“可能把我国的色彩图像艺术史推至万年以上”。雅布赖山脉的手印岩画群,质朴、传神、夸张,是草原先民智慧的结晶,是留在石头上的“史书”,是阿拉善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

  山顶上的古代画廊

  曼德拉山岩画位于内蒙古阿右旗曼德拉苏木呼德呼都格嘎查境内的曼都拉山中。这里集中分布着6000余幅形态各异的岩画,其中在18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内藏有普查建档的岩画4234幅。曼德拉系蒙古语,意为“升起、兴旺、腾飞”。绵延数公里的曼德拉山曾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留下了这一幅幅神秘的符号,创造了灿烂的岩画文化。历史上曾有许多游牧狩猎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可寻的踪迹。

阿拉善岩画:写在岩壁上的叙事长诗

  这些岩画是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生活、精神的写照,由羌、月氏、匈奴、鲜卑、回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共同制作完成。岩画的造型技法有凿刻、磨刻和线刻。画面内容为狩猎、放牧、战斗、日月星辰、寺庙建筑、舞蹈、竞技以及游乐等。这些作品形象生动地记录了远古及近代阿拉善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形态、自然环境风貌,被誉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

阿拉善岩画:写在岩壁上的叙事长诗

  曼德拉山岩画的分布相对集中,四千多幅岩画分布在山脊一条拱起的玄武岩岩脉上,画面舒展大气,场面蔚为壮观,徜徉其间,仿佛在浏览远古的画廊。其中代表性作品“繁衍生息图”“牧猎图”等具有叙事性,对野牛、骆驼的刻画堪称经典。岩画是描绘或刻制于岩石上的图像,是人类先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厚、珍贵的文化遗产。据专家考证,这些岩画的制作时间,约从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早期开始,历经新石器时代的狩猎盛行时期和原始社会牧业萌芽时期,经历了夏、商、周、秦、汉、北魏、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跨越6000多年的历史。它们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民族史、畜牧史、美术史以及民族迁徙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人面像:悬挂于崖壁的庙宇

  所谓人面像岩画是指那些看起来使人感觉到类似人面,或可以联想到人面的岩画图形。这些图形有的较为简单,近似于符号;有的较为复杂,是某些符号组合后又加以修饰的结果。这些人面像岩画大小不一、形态多样、表情各异。有的使人感到神秘莫测,有的则和蔼可亲,有的狰狞可怖。在内蒙古和宁夏的某些岩画遗址中,各种人面像刻满山崖,似向现代人诉说着远古先民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显然,制作者有意使人面像岩画的图形与真正的人面保持着一个似是非是的适当距离,以达到既不是人面又不失人面的效果。

阿拉善岩画:写在岩壁上的叙事长诗

  尽管岩画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但人面像岩画仅仅出现在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它们分布在亚洲的中国、蒙古、俄罗斯,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复活节岛等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内蒙古阿拉善贺兰山西麓的人脸沟、大沟、松鸡沟、科学井和阿拉善右旗的人面像岩画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这些作品构图复杂且极具想象力,其中尤以科学井人面像为上乘,是贺兰山东西两侧包括阴山岩画人面像中的极品。这些人面像岩画大都分布在沿河槽临水一面的石崖低处,为典型的摩崖石刻,是家族或部落族群祭祀时顶礼膜拜的对象,为古代宗教活动的遗存,相当于那个时代露天的部族“家庙”。在顽强地跨越了数千年之后,这支神秘的部族不敌时间,消失在了茫茫沙海与荒山之中,没有留下任何历史记载,只为后人留下了人面像岩画这个千古之谜。

阿拉善岩画:写在岩壁上的叙事长诗

  雕刻在红色岩壁上的叙事诗

  地处闻名于世的草原丝绸之路要冲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节点,自古以来阿拉善地区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圣洁之地。在这里,各族人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也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

阿拉善岩画:写在岩壁上的叙事长诗

  在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就有一处特别珍贵的岩画,在该苏木温都日毛道嘎查境内的一座山谷拐弯处的半山腰有一个巨大的山洞,当地人称许特耐阿贵。许特耐阿贵系蒙古语,意为祭祀洞或座禅洞。徐特耐阿贵岩画刻在山谷左侧红色砂岩上,处在洪水冲积形成的砂岩崖壁下方,在一处高约0.9米至1.3米,长7.5米的沙岩上刻有65幅连续的单体图像,内容有类人面像、复杂符号和蛇、马等动物图像,仿佛一幅铺展开的书画卷轴,年代久远,非同凡响。

阿拉善岩画:写在岩壁上的叙事长诗

  根据初步判断,许特耐阿贵岩画所描绘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叙事风格,类人图案和复杂符号具备文字特征,个别符号近似甲骨文,有会意特点,但具体描绘的是什么内容,目前尚无定论,但其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不容小觑。许特耐阿贵岩画仿佛来自远古的“天书”,它展示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具有东西文化交流交融和文明互鉴的痕迹。每一幅岩画作品无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以其特有的方式为一代代后人讲述阿拉善往事。只有珍惜和保护这些岩画,未来我们才有可能揭开这些远古文明的神秘面纱。

  (作者斯琴别立格系收藏家、作家、阿拉善历史地理研究者)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