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电影要和更多观众在一起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电影要和更多观众在一起

来源:艺评空间2024-11-19 13:59

电影要和更多观众在一起

——从金鸡奖看当前中国电影的五个问题

  作者:支菲娜

  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于11月16日晚在厦门落下帷幕。作为中国国内电影专业评奖的最高荣誉,金鸡奖再一次展现了中国电影人锐意创新、团结奋进的精神传承。从“50后”的张艺谋、陈凯歌,到“90后”的陈小雨、张裕笛,导演群体保持着以电影书写民族历史、社会温度、人文品性的敏感性;从依托于虚拟摄制技术的《安国夫人》,到依托于专题片采访素材的《里斯本丸沉没》,创作群体不拘泥于形式和技术;从宏大叙事、家国情怀的《志愿军:雄兵出击》到微小叙事、个人成长的《屋顶足球》,多面相地展现了这一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最新成就;从小心平衡着冷静的法条与执法者的人心、展现人情事理观照之下“依法治国”进程的《第二十条》,到超越意识形态、用人道主义构筑起跨越时光和国境的情感号召力的《里斯本丸沉没》,这些作品都朴拙真挚、立体丰满地呈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形象。

电影要和更多观众在一起

  电影和更多观众在一起了吗?

  然而,与金鸡奖红毯上的熠熠星光、电影圈的弹冠相庆不相称的,是全国电影市场的冷清和观众的淡然。

  首先,流媒体发展叠加疫情影响,观众对进影院看电影兴趣寥寥,这一现象在今年显得尤为突出。即便11月16日是周六,即便有获得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的《里斯本丸沉没》和多部知名中外优秀影片排映,全国票房也就刚刚过亿元、影院平均上座率勉强达5%——远难达到上座率15%的影院盈亏平衡点。

电影要和更多观众在一起

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海报。(图片源于网络)

  其次,观众对小成本优秀电影的兴趣寥寥,电影“传播圈层化”日益明显,优秀的创作者、审慎的评委和普通的观众之间的信息鸿沟日益增大。2024年金鸡奖获奖影片里,《飞驰人生2》《热烈》等几部在大档期公映的高票房影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屋顶足球》《乘船而去》《守龙者》等中小成本电影鲜为人知,观众不足10万人,《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安国夫人》的观众甚至不足1万人。如果将电影范围扩展到提名名单,更多影片之于普通观众几乎是“没听说过”。

  还有,由于各种层出不穷的影视节、影视周,观众已对明星和晚会“祛魅”,甚至对中国电影金鸡奖这样的业界盛事本身也兴趣寥寥。数据显示,新浪微博的“#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话题阅读量只有1.3亿次,已跌至2020年有统计以来各届金鸡奖话题阅读量的最低。

  电影,不仅仅是电影

  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中国电影行业面临的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电影不仅仅是电影,还是国家形象最为具象化、通俗化的表现,而当前电影产业链越来越趋于“沙漏型”的畸形发展,产业较为脆弱。电影作为率先进行产业化改革的文化门类,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排头兵,更是全球文化战争的主战场。电影产业链分为前端(制作)、中端(宣传发行)、后端(放映和后产业),良好的产业形态应该是匀称的。而近十年来,电影产业形态逐渐从“橄榄型”向“哑铃型”发展,最终成为今天的“沙漏型”。也即,制作和放映两端积聚了不少产能,但是宣传发行环节“平台独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影片想要进入市场只能高价争抢窄如沙漏的发行通道;大量影院也只能被迫等待沙漏的涓滴细流。因此,影片集中于大档期投放的现象日益突出,这也使得观众养成了只在年节才进影院的习惯。

  第二个问题,电影不仅仅是电影,还是部分地方管理部门的政绩与门面,其颟顸蛮干,使人民群众受够了“仿古街”“NPC”式的同质化供给。党的二十大以来,行政主管部门尽快理顺了管理节奏,继续简政放权、做好服务,行业获得了明显复苏,迎来了“电影市场红红火火”的局面。然而也要看到,自2018年电影管理职能转隶以来,一些地方管理部门人事更换频繁,再加上对电影的艺术规律、产业规律、管理规律认识不足,政策措施容易陷入“拍大片、建基地、办节展”的“三板斧”窠臼,有资源的争抢资源,没有资源的就盲目上马老套说教的“政绩”电影,建设千篇一律的影视基地,举办千篇一律的电影节展,这与群众追求代入感、个性化、新鲜感、体验型的消费需求背道而驰。

  第三个问题,电影不仅仅是电影,还是一些相关部门借“守土有责”之名、行“戏精附体”之实,刷存在感的方式,使从业者动辄得咎、无力应对。近年来,中央传递了对电影宣传文化功能的准确认知和高度信心,极大拓展了电影创作的视野和空间:“只要是传递真善美、弘扬主流价值的,不管什么题材、什么类型,都是主旋律、正能量,都是我们所鼓励和倡导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电影有相关部门协助审查的制度。党的二十大以来,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孤注一掷》《第二十条》《三大队》等优秀作品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实际调研发现,仍有部分相关部门奉行“本本主义”,无视艺术规律、创作规律、市场规律,只考虑电影上映后会不会“给自己找麻烦”。即便不在协审范围内,也动不动约谈创作者、经营者,将艺术创作等同于政策文件和教科书,将正常的电影经营当作影响仕途的风险点,“只求不犯错,不管好不好”。

电影要和更多观众在一起

电影《三大队》海报。(图片源于网络)

  第四个问题,电影不仅仅是电影,还是一些偏颇观点党同伐异的对象,“扣帽子”“贴标签”“查立场”“开盲盒”的舆论环境,使投资者如惊弓之鸟,逐渐离场。电影是最为大众化的艺术,电影评价天然不具备门槛。然而,权威批评体系的崩溃、“红包影评”的失能,使得一些偏颇的观点粉墨登场、翻弄市场。有的评论者动辄甩出各种耸人听闻的大帽子,或者过度炒作艺人隐私,使得一些电影的评价完全脱离本体,影片无法在市场上获得相应的回报,成为私权的牺牲品。虽然也有宏观经济因素,但投资离场也是不争的事实。2020年至2024年10月末,电影领域的私募股权融资总宗数与2019年以前相比有明显下降,其中逾亿元的更是连续4年一宗也没有,融资环境之严峻可见一斑。与其他文化门类不同,电影是一门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风险的艺术。上游资金池枯竭、行业自有资金池见底,长此以往,行业萎缩不可避免。

  第五个问题,电影不仅仅是电影,还是宣传教育观众、疗愈社会心理、承担社会情绪的重要载体,但在快餐式短视频的冲击下,这种功能几乎被消解殆尽。电影发展史屡屡证明,电影不仅能影响个体或群体的一生,而且常常能影响社会发展进程。近年来,“三分钟看电影”之类的切片化短视频,既不合法,也将电影作为教育传承、文化传播的意义消解殆尽。电影与短视频切片的区别就如同全谷物和超加工食品,一个注重口感丰富、营养全面、维持身体健康,一个注重高油、高盐、高快感、高利润。2023年,中国网民人均的单日短视频使用时长为153分钟,而观众人均单日观影时长仅为0.3分钟。最近几年,社会情绪一方面处于内卷的焦虑状态,一方面又处于充斥着无力感、无意义感的情绪疲软状态。电影应能更好、更大范围地发挥好心理疗愈功能,让社会更包容、积极、富有生命力。

  怎么办?

  尽管行业面临的问题既具体又抽象,既有阶段性问题又有结构性问题,既有中国的个性化问题又有全球影视行业的共性化问题,但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星光萤火却不绝不止,真正的电影人始终不曾离开。一年多来,电影人感受到20余年电影产业化改革与开放带来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感受到来自行业管理者的包容担当及其背后深沉坚定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一年多来,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中外电影产品进入市场,屡屡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一年多来,业界开始探索“差异化发行”道路,努力让更多个性化观众在个性化影院看到个性化的电影,已积累不少成功的创新经验。

电影要和更多观众在一起

电影《第二十条》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在今天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电影应该拿出更多像《里斯本丸沉没》《第二十条》一样反映当代中国人精神风貌的电影走向世界,“要在开放的气氛中实现中国电影的繁荣”。中国电影走到今天,需要重新回到改革与开放的初心。我们看到,全国的生气、生机,仍在缓慢但顽强地恢复着。这个阶段,不要自作聪明,不要突发奇想,更不要锣鼓喧天,只需要老老实实地尊重艺术规律、行业规律、管理规律,避免封闭僵化,坚持守正创新,鼓励试错,更要容错,产业和企业会给国家和社会一个好的结果。相信人民、尊重人民、追随人民,是电影、也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唯一道路。

  (作者系电影研究者)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