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民间戏剧的“守夜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民间戏剧的“守夜人”

来源:艺评空间2024-11-24 09:47

  作者:常 丰

  看戏时总在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戏剧?需要什么样的戏曲?牛气哄哄、“光彩”夺目的那种精品固然不可缺,毕竟有些地方要靠它撑门面,甚至戏剧的发展要靠它来引领,戏剧的观念要靠它来变革。但是,在戏剧艺术已然没落的今天,戏剧的土壤靠什么涵养?承载了戏曲当中那么多珍贵遗存的技、艺、道靠什么系统地接续?“精品”恐怕有心无力,它们不足以支撑起一个民族最深厚、最广泛的文化诉求。大概,我们可能更需要那些散落在各地、散落在民间的“守夜人”。是的,守夜人,不是喧闹中顾影自怜的那种,而是大家都睡了,不再关注戏剧的世界,没有很多的观众,但他们还在、还不孤独的那种。

  涟水县淮剧团的艺术家们就是这样一群“守夜人”。一个县级团,演的是普法,演的是村干部好人的高台教化,却用了最高级的艺术状态。在我不断被剧情带出时,又反复被他们的艺术带入,不是这个戏有多完美,而是戏曲的审美高级,淮剧的艺术高级。只要舞台上的状态是“从来处来”,它从不会让人失望!

民间戏剧的“守夜人”

大型现代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这几位演员是一定要记下的:饰演陆二黑的陆前生,饰演白天鹅的许晴,饰演钱哆哆的陈丽娜!

  我一直觉得舞台上表演应有一格一境,格是格局、格调,境是境地、境界。格,关乎技术的从容与控制。陆前生不是个完美的戏曲演员,他的舞台行为没有程式支撑,也缺少设计,但是他的演唱却是高格,那条听起来像抽多了烟的嗓子,就在残而不破的临界状态生出太多的况味来。大概是他在基层演得太多,各种场合张口就来,他对自己声音的把握已极为从容。更难得的是,他能够极好地控制自己,没有在舞台上把情绪泼洒得找不着自己。十分的力气,他只用了七分。这个七分,是多么珍贵、多么难得的拿捏。这是一个对舞台、对艺术充满敬畏的拿捏!

  至于境,就很难言传了,大致的状态是“忘乎所以”,也可以说走心,但走心还不足够。忘乎所以,与控制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忘乎所以”并不只是演员“忘乎所以”,还得带着观众一起“忘乎所以”。不施控制的忘乎所以,只是演员的“忘乎所以”,而观众会一脸愕然,那是狗血!我说被剧情带出,又被他们的表演带入,其实就是那台上台下共享的那种“忘乎所以”,所以我能会心,能够笑出泪!大型现代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那位“白天鹅”,她的嗓子不是最好的,但她有忘乎所以的表演,洒脱,到位,游刃有余。颦笑之间,细微之际,尽得戏剧真味。她的表演让我一下子联想到演高甲戏《阿搭嫂》的吴晶晶,她的气质、气息、气韵,都像!她们的平台可是天上地下。但,那又怎样呢?在进入艺境的过程中,她们谁比谁更心安、更不心安?

  不得不说,他们是来自最基层的剧团,苏北一个不太富裕的县,涟水。每次春节后开车返京,车过淮阴,经涟水,而至新沂,路边的民居渐渐破旧。涟水虽非最贫,却一定不富,然而他们就有这样的文化坚守。50年的时间,这个团排演了大小剧目300余部。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但也正因为此,他们对淮剧这一出自乡土的文化种属投向了乡土,这种交互式的养育是伟大的。戏曲不灭,大概正在于这样的涵养,在观与演的互参中你来我往,完成了一种完全融入世俗的、看不出神圣感的、看不出仪式感的文化仪典。万事皆有因。没有这些,就不可能有今天剧场中这样的“忘乎所以”!

  我要这样的赞赏他们,没有半分矫情!其实这部戏不是没毛病,法律我们也懂些,对故事的内核心存诸多质疑,戏剧发展的合理性也不断会拉我出戏。演员也不是无可挑剔。但这种放下身段进入恰当状态的剧,就是能够让我用更理性、更客观,同时又更热忱的目光来注视他们。他们在政府与民间的夹缝中穿行,以艺术的姿态!没有什么比这样更让人肃然起敬了!试想,对于涟水县淮剧团这样的团体,如果他们端起来演,演高大上,演无比正确,演无比高超,那种感觉可想而知。

  戏剧,有时真要分个真热闹与假热闹。这个戏、这个剧团、这群人,属于民间,这一点不影响他们的伟大。放至庙堂之中,反而倒真落个顾影自怜了。南城的观众还真是懂戏的,他们没有因为一个县剧团,一个陌生的剧种,而吝啬他们的掌声、喝彩声。因而我想,这群“守夜人”虽然行走在戏曲的深夜里,但内心一定富足、温暖。孤独,与他们无关。祝福他们!

  再看涟水县淮剧团这台《花喜鹊》,当我看到戏曲民间性的回归,并真正从中领悟到它的价值和内涵时,不禁泪流满面!从创作者到演员,我一个也没听说过。我是被彻底地感动了,不只是因为戏,更多是因为他们的状态。技术、手段,那些跟所谓高档相关的词汇,在本体的鲜活、生动、生命力勃发面前,要多苍白有多苍白!

民间戏剧的“守夜人”

大型现代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其实我并不认为锣鼓队和锣鼓作坊最后一定能够脱贫致富,但在戏中我不自觉地愿意相信。这是一个整体性的赋予,来自编剧,来自导演,来自唱腔音乐设计,来自台上演员的一个动作、一句唱,一个表情、一句台词。都知道这是在做戏,都知道台上不过在演,但能调动各种力量带着观众的情绪、驾驭着观众的审美体验,在真实的生活当中的确不太可能,就是变成了舞台上的可能,甚至必然。

  这说明了戏剧间离生活的特殊追求,说明戏曲不只是简单的叙事艺术而已,它得有独特的舞台属性、戏剧属性、戏曲属性。因为节奏、气韵、连接、语言、腔韵等一系列综合起来的元素,而使它绝对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叙事和抒情状态。我的感动,不再停留于剧情,而是眼前淬炼过的、恰当而默契的所有舞台行为。对于现代戏曲的程式化改造而言,这部戏也从微观的角度验证着这个命题。那些动作合理适度到夸张变形,富于韵律和设计感的、出其外又在其中的程式化动作,不是生活的,却是艺术的。从写、到导、到演、到乐队,竟然哪一个方面都难以摘出来说!

  最打动我的,是从题材到呈现的民间性选择和高完成度。民间性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既包括上述各种元素的表达方式,还接受更多层面的考量。这台戏的语言极为精到。最好说又最难做到的一个词“接地气”,在这个作品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写淮海锣鼓的内容,唱淮海锣鼓的曲调,演制作锣鼓的一道道工序,这都不难,认真、有心的剧作家很容易实现。但要将其嵌在剧中成为戏剧的有机组成,而且不是民俗化的猎奇,这关系到创作中的心领神会,分寸的拿捏、节奏的控制、气韵的控制。文随意走,意随观众的普遍认知和审美意识走,这是很高级的艺术状态,这是将观众心理完全安放到了笔下。我不知道将它表述成“民间性”是不是准确,但是老百姓能够看得入神、听得有味,肯定是民间性在内容层面的基本追求。

民间戏剧的“守夜人”

大型现代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还有演员出神入化地表演和演唱。平心说,“花喜鹊”的声音和形体条件并不出众,单听她的声音,哪一句可能也比不上那些名家名角,但她将戏曲的精神融会到血液与灵魂,又投射到舞台上的每一帧,那就无比精彩了!一看就知道,她是在民间的舞台上历练出来的,只有褪去了各种外在形式的表演、且无数次实践的积累,才能成就这样的艺术状态。举手投足之间,她拥有着演员最可贵的气度、自信和控制力,用最本体的方式演一台戏,演一个“人”!其他演员也是一样,都游刃有余地驾驭着舞台上的每一个自己。

  五年前看《留守村长留守鹅》的时候,就有这样特别强烈的感受,我说她和他们是“散落在各地、散落在民间的戏曲守夜人”。反思戏曲的本真和初心,且不提老生常谈的高台教化,舞台上他们所有的温热一直延续到落幕、明天和更加久远,这大概才是戏曲民间精神的真正回归吧。

  唱腔与音乐,平素我最留意,这次居然没有太顾及。演出结束后我在回味,唱腔丰富,音乐饱满,为什么在现场没有注意到呢?原因大概只有一个:音乐唱腔来自淮剧民间性的基础构成,不同于常见的原料加工和转基因,最富戏曲生命底色。而且,这个戏的唱腔是音乐家锤打出来的,不是一时、而是一世的经营,落地这个作品上,且适应性地针对着戏剧发展和演员声音条件,因此它熨贴,恰到好处,没有丝毫违和,也因此合理到不让人注意。

  这何尝不又是一种境界!都说人看戏爱听唱,这大概亦有认识上的误区。听唱,听唱段,为的不还是那份特有的腔韵?弥散了一整台的腔韵,与一两段唱相比,观众心理上的满足感,孰轻孰重,岂不明了。这大概又是戏曲在民间的固有逻辑吧,只是在一般的作品中只能做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罢了。

  作品呈现出的基调积极而明亮,每个角色都有温情的一面。这是中国戏曲传统惯性式的情感表达方式,但这台戏不概念、不脸谱,角色的呈现都是符合各自性格的。这种温暖的叠加效应,也远远大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大团圆”,这是奔向希望的超越方式,让人非常感动。戏剧的新与旧,实在不是形式意义上的,在传统的形式中开掘戏剧观念的新,这是了不起的高明。明亮的戏剧,明亮的人心,轻快的生命,轻快的形态,却是厚重丰满的戏曲本体教科书,值得舞台艺术的每一个工种、每一个环节去学习。

  锤炼过的戏,痛快的戏,从头到尾、从上到下,几乎没有什么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只到最后,我在想,“反派”的侯山似乎也可以调得更明亮些。生活中的人,不会也不必坏得那么彻底,前面还关照他对老父亲的孝心,后面适当删减一些挑拔的言语,也便可以,也能为结尾处他的安排留出些必要的逻辑来。审镇长一节,是解决矛盾的最后着力点,似乎也可以处理得顺当些,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真正实现三言两语、举重若轻,最起码也不要有气韵不畅的感觉,尽可能不要让这一段在基本节奏之外吧。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