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驱之
历史考证具有克己的美德,谨慎地断定已然,拒绝穿凿附会。而历史书写又充满了裂隙与褶皱,这就有待能够想象当然、测度所以然的艺术创作将其弥合。由光束戏剧和鹰剧坊联合出品、近日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的话剧《国子监风波》,正是这样一部在历史裂隙里做文章的作品。
《国子监风波》取材于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大诰》中所记载的一则案例——吏部尚书余熂(音同细)与国子监学录金文徵(音同征)告发国子监祭酒宋讷苛待学生,却反被诛杀。剧作以寥寥数语的史料为起点,通过用心捕捉和打磨,让平淡的文字“横生波澜”,化为一段具有说服力的叙事,让迷人的事物潜藏在细节中。本文将以五个关键词管窥全剧之义。
《国子监风波》剧照(摄影/张学军)
梦境
话剧以朱元璋的梦开始。两个双手持面具、颇似在傩舞的神秘人游荡在御座旁,扰动他的梦境。四张面具捉摸不定,它们也许象征古代“四民”(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也许暗示朱元璋为治理权贵和贪污引发的“洪武四大案”。当然,在剧作设定的时间点,郭桓案正在查治中,蓝玉案尚未发生,面具更可能是一种抽象的指涉。这一情节出现了两次,一次在风波发酵前,一次则在平息后。挥之不去的梦境代表不能被违逆的历史规律,也是朱元璋无法克服的心结。他觉得自己一日不得安闲。在他的幻想中,马皇后引述《道德经》之语:“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但这注定是幻想,并且无法被朱元璋认同。他出身底层,深察百姓疾苦、痛恨贪官污吏,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卑、多疑、掌控欲和攻击性强的性格。而当唯一能给予他温情的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更是彻底成为孤家寡人。这构成了全剧的紧张感。
在场
这种紧张感通过演员的“在场”具象化地展示出来。整部剧中,朱元璋一直强势在场,只有在宋讷和金文徵吟诗时才短暂退场——那是两人的精神世界,只有在那里他们才能得到片刻解脱,尽管其诗文仍难以完全摆脱紧张感。在其他角色的主场,如国子监、余熂家中,朱元璋仿佛潜藏于暗影中,默默注视着一切。这恐怕不能仅仅用便于舞台调度来解释,而是有意的设计。一个例证就是,当暗室中的余熂图穷匕见,对金文徵提出逼迫宋讷致仕的计划时,一声惊雷响起,电光照亮朱元璋的身影——难知如阴的帝王心终于在这一刻露出峥嵘。
朱元璋的无所不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明代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某日早晨,朱元璋询问宋讷昨夜为何生气,并拿出一幅画,上面是他生气的表情。不难想象,在这样严密的监视与钳制下,宋讷们只能委曲求全,心甘情愿地按照帝王心意参与剧中棋局。在这里,必须特别称赞一下这位扮演朱元璋的来自北京京剧院的演员,她以十分扎实的舞台功底,立住了朱元璋的形象。
棋局
宋讷在与朱元璋下棋时执白,但在与金文徵殿上对质时则执黑。他执白时可以一退再退,但执黑时则绝无退让之可能。剧中棋局的设计也颇有巧思,正是对权力关系的隐喻。在宋讷和金文徵对质时,两人你来我往,在唇枪舌剑中将棋子移到舞台中间。让国际象棋元素深度参与这部历史剧,固然会造成些许不协调,但这场戏会让你觉得它嵌入的分寸是恰当的,因为棋子只有高下错落、针锋相对,才会富有动感,才会显得美。
宋、金二人对质时分居舞台左右,朱元璋和余熂居中,不偏不倚,如同裁判。不过我们知道,宋讷实际上在替朱元璋落子。而很快,余熂也露出了马脚。他形同输送弹药般帮金文徵拎出一枚白子,再由后者送到对质前线。这已然犯了大忌。下一场戏回溯余、金暗室密谋,两位演员不得不处理上一场被移到舞台中间的棋子。于是,饰演余熂的演员以一套庄重、颇具仪式感的动作,将所有棋子送回原位。或许,这才是他被唯一允许的行动,即不带感情地维持秩序。与朱元璋的威、金文徵的愤、宋讷的沉郁不同,余熂身上始终跳动着几分狡黠。他显然不具备参与这盘生死棋局的觉悟,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秉持
真正配得上参与棋局、成为朱元璋对手的,只有金文徵。剧中他的手里一直握着件东西,我多次拿出望远镜试图弄清那是什么,推测可能是笛子、符节、教具等,并且预想着某一刻他会悲愤地将它丢掉。然而没有。他刚直犯上,激昂陈词,锒铛入狱,呵壁问天,慷慨赴死,却始终持握着这件东西。金文徵是一个很理想化的人物,不难看出创作者对他的褒扬:“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他当得起勇敢,也称得上纯粹。从设定看,金文徵入仕多年,又曾至边地,已是颇有阅历的中年人,但剧中则呈现出十分年轻的状态,似乎有意淡化年龄。而后,再让他于吟诗时一口气释放沧桑:“东飞乌,西飞兔,海变桑田知几度?烛龙肯缓羲和辔,流光应向人间住。流光不住将奈何,坐令蛾黛秋霜多,手摩铜狄嗟蹉跎!”原作是一首游仙诗,瑰丽的想象甚至让诗句流露出一种只争朝夕的少年气。金文徵希望司夜的烛龙和驭日的羲和为人间稍住流光,但注定无果。“佩环一落空中响,世上犹存千载思”,他最终以果决的姿态殉其理想,并得以留名。
衰老
与金文徵的年轻相对应,宋讷身上由内而外地散发着衰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大半生经历乱世,看到过秩序最崩坏时的惨状,因此知道重塑秩序的重要性;在鼎革之后受到新朝恩遇,有着朴素的食禄忠君之意,却苦于无法洗刷旧朝标签;知道自己珍视的晚节会被帝王轻易碾碎,于是认命般地顺从;成了工具,但又无法完全认同,只能用坚硬的外壳将内心挣扎包裹起来。在全剧中,宋讷内心的挣扎大概是最剧烈的,但衰老成为他的包袱,他已习惯用最消极的姿态去应对。
《庄子》里提到一只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被楚王珍藏于庙堂之上——这也是朱元璋为宋讷安排好的命运。不过,如果宋讷有得选择,他大概还是愿意做曳尾泥中的凡龟。有诗为证:“行止常惊坎窞中,衰年欲作嗫嚅翁。才华不是鸣阳凤,踪迹浑如踏雪鸿。黄犊陇头蓑笠雨,白驹场上几筵风。祇知此意堪娱老,未信先生不我同。”他自嘲不是能够伸张正义的“鸣阳凤”,随处都是的陷阱逼得他嗫嚅噤声,只想致仕归隐。“未信先生不我同”,宋讷设想别人一定能够明白他的处境与期望,唯有如此才能老怀稍慰。剧作努力让观众产生“了解之同情”,也就无法轻易指斥他的“平庸之恶”。
对于朱元璋时期的国子监,史学界一般认为,严厉的监规以侵占监生的私领域为代价,换来了国子监畸形的繁荣。不必讳言,该剧或许带有一丝文人之作“自我陶醉”的意味,但我们还是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去真诚地面对历史,在任何时候都是可贵的品质。(王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