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语境下,文艺评论如何提升战斗力、说服力、影响力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线下沙龙 > 正文

新语境下,文艺评论如何提升战斗力、说服力、影响力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1-13 10:26

  在媒体融合浪潮奔涌的当下,文艺评论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崛起,文艺评论的传播模式与受众格局焕然一新。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播路径,而是借助新媒体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成功触达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对提升大众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认知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艺评论的创新发展,对网络文艺内容建设意义重大。网络文艺领域内容丰富但质量良莠不齐,急需专业、客观的文艺评论来进行引导与规范。文艺评论能够为网络文艺作品提供精准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标准,帮助创作者找准方向,提升作品质量。通过挖掘网络文艺作品中的亮点,文艺评论将优秀作品推向大众,有力地推动了网络文艺的繁荣。同时,对于不良倾向和低俗内容,文艺评论也能及时予以批判,起到净化网络文艺环境的作用,引领网络文艺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前行。

新语境下,文艺评论如何提升战斗力、说服力、影响力

  如何进一步发挥文艺评论在网络文艺内容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文艺事业迈向新高度?近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承办的“新媒介与文艺评论新样态”圆桌分享会给出了思路。在此次会议上,众多专家学者和行业从业者齐聚一堂,围绕相关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文艺评论与网络文艺的协同发展出谋划策。

  网络文艺评论的新特点、新变化

  2020年,B站的跨年晚会在“学习强国”平台破圈,2021年,以《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为代表的建党百年主题电视剧在B站掀起爱国热潮。B站公共政策研究院长卢雅君意识到,网络视频评论正在成为网络文艺的新形式,“互联网的点赞之交是非常浅层次的互动。B站的年轻用户很挑剔,他们对于评论的质量要求很高,严厉抵制‘预制菜’,希望发出自己的观点和有深度的硬核内容。这一代年轻人表达欲很强,同时有很好的审美价值取向。”

  中国评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网络文艺新的形态不仅打破了原来的文艺边界和文艺之间的门槛,也给大家提供了第一手通过互联网获取对文艺作品的感受、体验、认知的信息,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包括很多共创和二创形态,对于影视作品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2024年12月初,快手可灵AI与李少红、贾樟柯等位知名导演共创完成了9部AIGC实验短片。“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可灵AI在影视作品中创作的潜力,也给评论带来了很多视觉化和动态化的表达方式。通过快手可灵,专业文艺评论创作者可以在讲解内容的时候同步生成相关的视频画面,给观众提供更加生动的艺术体验。”快手副总编倪超说道。

  网络文艺评论使文艺评论主体空前丰富多元,不同主体虽有表达权,但也面临着表达圈层化的问题,需要思考如何破圈与有效交流的方法和对策。对此,爱奇艺执行总编王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是要让评论继续深度介入文艺创作生产的全过程。这样创作的每一个过程都难以逃脱被审视、被凝视、被观察、被讨论、被围观的命运。然而,好的创作和评论之间更多的是高山流水觅知音,互为磨刀石。另一方面,网络文艺评论的载体和传播形式变得空前丰富立体,包括传统大众传媒、社交媒体、组织传播、社群传播、弹幕、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都会对创作等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文艺评论如何有效进入新媒介场域

  当下文艺评论主要依托三种媒介展开,其一是传统的大众媒介,涵盖传统纸媒以及传统主流媒体;其二为学术评论,常见于各类学术期刊。其三,也是带来巨大冲击的新媒体评论。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作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本应相辅相成。但如今,不少学者在面对新媒体评论时陷入失语状态,不知该如何在新媒体新场域中表达对一部作品的评价。因此,如何构建新媒体场域下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中国人对伦理性批评的追求,如对道德、伦理高度以及好坏判断的关注,在传统文艺批评和新媒体中都有体现,这与西方知识论差异较大,存在未来发展的空间增长点。大量新增量空间为基于中国经验、知识、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新判断与分析提供了可能,虽然发展道路漫长,但已展现出良好的未来前景。”

  “四味毒叔”创始人谭飞从实操层面出发,建议文艺评论需建立四种小建构。一是文化建构,文艺作品评价不能缺乏文化自信,简单挪用国外模式;二是专业建构,应避免未深入了解就情绪化评价,要从专业角度出发;三是互动建构,评论需与受众互动交流,如今公号和视频号的回应就是良好范例;四是立场建构,不能为追求流量和热度而极端化、不顾客观事实,文艺评论应发挥积极的心灵滋养作用,立场客观至关重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陈刚则表示,未来新媒体文艺评论还面临着三个平衡的问题,第一是主流话语、主流价值引领和与受众跟评论家之间的互动找到平衡。第二是如何在保持评论家独立品格的同时,又能让自己的观点与观众形成互动。第三是如何使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真正实现良性互动。这些都是文艺评论者面临且亟待解决的挑战和问题。(光明网记者刘冰雅)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 2024微短剧:新时代呼唤新内涵,新变化折射新要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