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周利利
1月,北京寒意正浓,中国网络文艺评论界却热度高涨。1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内,一场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第四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发布典礼暨“新媒介与文艺评论新样态”圆桌分享会在此举行。众多学界与业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于此,展开了一场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发布典礼所呈现的优秀成果,为网络文艺评论树立了榜样,而圆桌分享会上的深度交流,进一步拓展了评论的视野与维度。
网络文艺评论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网络文艺评论其命唯新,尤当与时代同频共振。若用一字形容这场会议,“新”字最为贴切。会议主题是“新媒介与文艺评论新样态”,圆桌分享会的子议题是“新媒体平台文艺评论的新趋势、新特征”“文艺评论家如何进入新媒介场域”“新媒介评论如何提高专业性权威性”,专家学者在发言中的高频词也是“新”。这充分彰显出网络文艺评论在新时代不断探索求新的蓬勃态势。“在人工智能、5G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网络文艺产生了新的类型、形态和传播渠道,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网络文艺工作者正在重新思考技术话语和文艺话语的结合,厘清媒介技术对文艺创作和评论的重要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雁云在致辞中的这段发言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强烈共鸣。《文艺研究》杂志社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第四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评委李修建提出,面对新媒介时代的新文艺形式,传统的文艺理论面临失效之虞,需要因时应变、革故鼎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新样态导致了新格局,新格局导致了新的判断标准和分析的方法路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新媒体大大助推了评论的覆盖率、到达度,包括技术推动,新媒体评论对于这些年文艺创作繁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破圈”和现象级的作品都有新媒体评论加持、赋能所产生的影响。
在“新媒体平台文艺评论的新趋势和新特征”的讨论中,来自新媒体的资深专家从不同平台的角度出发,呈现了网络文艺评论丰富多样的新面貌。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编委、副总经理杜大力指出,网络文艺评论呈现出大众化、分众化、纪实性、互动性的特点,传播覆盖面极广。如“学习强国”一些文艺评论专题的播放量和阅读量可达千万级,这是传统媒体平台难以企及的。同时,新技术的发展对文艺评论产生着深远影响,从数字化、互联网化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每一次技术变革都推动着文艺评论的演变。
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卢雅君表示,哔哩哔哩上的文艺评论以弹幕、二创等形式为基础,加入了如时间倒叙弹幕等新的技术变化,增强了用户的代入感和交互体验。作为中国年轻人聚集度最高的平台,哔哩哔哩年轻用户对评论质量要求严苛,追求有深度的硬核内容,体现出这一代年轻人在文艺评论方面强烈的表达欲和良好的审美价值取向。
快手副总编倪超介绍,快手平台用户规模庞大,“老铁”们的评论直接热烈,评论区即时互动功能进一步激发了优秀作品的共创,AIGC应用更是为文艺评论带来了视觉化和动态化的表达方式。
好的创作和评论的关系应该是跳交谊舞的关系,两者之间更多的是高山流水觅知音,互为磨刀石。爱奇艺执行总编王亮认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文艺时代使评论主体变得空前丰富多元,包括职业和专业评论家、自媒体人、用户观众等。网络文艺评论的载体和传播形式变得空前丰富立体,社交媒体、组织传播、社群传播等多种方式并存,人际传播在其中仍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同时,文艺评论已经高度介入文艺创作生产的全过程,从IP改编的起始到作品播出后的舆情,都受到评论的影响。
文艺评论家进入新媒介场域的策略
作为第四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评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撰文指出,“网络文学评论者大多是从传统文学评论队伍转场过来,他们的活跃表现有力地佐证了文学评论的功能和作用:创作和评论乃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发展平衡则飞得高、跑得远,否则会相互掣肘,甚至栽倒、翻车”。她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直指问题核心——文艺评论家如何进入新媒介场域?
圆桌分享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陈刚,“央视剧评”主编杨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卢蓉以及“四味读书”创始人谭飞围绕大众媒体、学术期刊和新媒体这三类文艺评论展开了深入探讨。
以往,以报刊为核心的传统媒体承载着文艺批评的重任,发挥着引导人们观看电影、阅读小说等作用。然而,如今这一领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其话语权正快速向新媒体平台转移。张颐武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评论成为新的增量,改变了原有的文艺评论格局。新媒体评论的形态变得多样,影像批评日益重要,评价机制也发生了变化,群体性和分群现象愈发明显,直接性的批评对作品的影响巨大。
谭飞基于自己创建“四味读书”的经验提出,新媒体时代“去中心化”特征明显,流量成为重要标志,文艺评论从以出书为标志转向以视频点赞数等为衡量标准。为适应时代媒介的变化,他自己也从以写为主转型为以出镜和访谈为主。他强调主流媒体在引导主流价值方面的重要性,应避免网络乱象和无底线的流量导向。
“央视剧评”作为主流媒体的文艺评论平台,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杨珺表示,为增强吸引力、影响力,“央视剧评”通过汇聚全国顶级评论家资源,将专业评论进行新媒体语态的转换。例如,通过将专业文章标题转换为更具吸引力的表述,成功提升了文章的阅读量,实现了主流媒体价值观的有效触达。而对于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网络文艺而言,网络评论的“首因效应”第一决定因素就是速度,网络文艺评论之剑出鞘不光要利,更要快还要准。卢蓉认为,文艺评论者应积极拥抱媒介变化,理解时代发展。在海量信息和去中心化的环境中,要善于发现真问题,避免急于下定义。保持诚实的态度,在诚实之上进行发现。同时,要做强专业性,提升美学素养和媒介素养,以这三个内核为基础,在新媒体场域中发出有价值的声音。
新媒介评论专业性与权威性的提升方法
微博AI机器人“评论罗伯特”的神回复让人忍俊不禁,哔哩哔哩“AI视频总结”“AI笔记”功能上线让网友大呼过瘾,快手短视频评论区的“AI玩评”让观剧妙趣横生……一方面是作为“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结合的产物,AI大模型正在深度介入文艺评论之中;另一方面网络文艺评论更趋大众化,不仅有文字、图片、视频、弹幕等形式的评论,也包含评分、票房、排行等数据性评价,这些都对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教授刘永昶,浙江大学休闲学与艺术哲学研究院教授林玮,人民视频对外合作部主任马强,新媒体博主、文学博士、网络作家苏小北围绕“新媒介评论如何提高专业性权威性”进行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
刘永昶首先提出三个关键词:“合纵连横”,即新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新媒体与高校师生之间加强合作联动;“化整为零”,将长文中的思想闪光点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呈现于新媒体,以适应快速阅读时代;“源源不断”,新媒体号与专家学者紧密联动,在速度上抢跑,第一时间推送专业权威的评论,占领舆论高地。
林玮认为,专业批评家和学者应站在一线发声,与年轻人和快速发生的现象对话。呼吁人人都是艺术家,要具备共情和包容能力以及基本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史审美素养。同时,人人都是批评家,通过发声与粉丝群体、网络水军对抗;在人人发声中,让权威性自然浮现;人人是他自己,发言要言为心声,避免受外界不当影响。
马强介绍了人民视频提高内容专业性和权威性的“五个依靠”:依靠《人民日报》党报党网的基因和数据,确保为人民发声;依靠科技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和科学算法制作技术软件和程序,保障内容不出错;依靠专业的体系化团队,团队成员严格自律,具备政治自觉;依靠不断学习,把握中央和人民关切;依靠主动作为和担当,主动设置议程,拥抱互联网。
苏小北以网络文学创作者和评论者的双重身份提出,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评论者需要加强在新媒体平台上与用户的互动,从而不断调整定位,只有做好垂直领域的深耕,才能提升评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正如发布典礼上演的《莫比乌斯环》所象征的发展不息、融合共进,网络文艺评论作为连接文化艺术与数字科技、文艺创作与价值塑造的“莫比乌斯环”正深度融入新型文艺生态的塑造进程。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网络文艺评论凭借自身优势,打破传统桎梏,有力推动文艺领域多元融合。它让文化艺术搭乘数字快车,拓展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引导文艺创作坚守正确价值导向,提升作品的思想境界。当前,文化强国建设蹄疾步稳,网络文艺评论重任在肩。期待其不断创新,提升品质,以更有力的担当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为营造良好文艺生态注入澎湃动力,在新时代征程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周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