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余小鱼
截至2月2日17时16分,2025年春节档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70亿,《哪吒之魔童闹海》在票房榜中遥遥领先,暂居首位。但与节节攀升的票房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整个春节档散发出了浓浓的文化保守主义气息。一边是影院里人头攒动的热闹场景,一边则是从业者投机取巧、敷衍了事的创作态度,广大观众的观影热情是否禁得起如此消耗?
纵观春节档的六部电影,无一例外,全是既有IP的再利用、再开发。《哪吒之魔童闹海》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集;《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是《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续集;《蛟龙行动》是《红海行动》的续集;《唐探1900》是实际上的“唐探4”;《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是对经典金庸武侠小说的再次改编;就连面向儿童的《熊出没:重启未来》,也算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老朋友了。
清一色“熟面孔”的出现,当然有市场策略选择的原因——春节档能不能取得“开门红”,对于中国电影行业新一年走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就算是对经典的重新演绎,也未必就不能有创新表达。然而,整个春节档最缺乏的,或许就是“新意”二字。
《封神第一部》的上映之所以让许多观众眼前一亮,不仅是因为其出色的特效水平,更是因为主创团队以“现代性思维”改写了纣王与妲己之间的复杂关系,推翻了传统神话中所谓“红颜祸水”的刻板印象,为中国式史诗电影的叙事手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可《封神第二部》将过多注意力放在了特效和大场面上,导致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断被简化,行为动机的合理性不断被削弱,即使是相对出彩的角色邓婵玉也被网友吐槽为“恋爱脑”。大战在即,双方主帅还沉浸在情感关系里的设计,既是主创团队叙事能力不足的体现,也是片方过度依赖成功经验,押宝视觉效果的必然结果。
同样,《红海行动》曾因开创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新篇章而广受赞誉,于是,《蛟龙行动》颇有乘胜追击的架势,希望用更炫酷的拍摄方式、更硬核的军事装备吸引观众。
然而,让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却无法掩盖本片在叙事层面的极度单薄、空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我方潜艇遭遇危机、九死一生的时刻,舰长竟然拿出了一只口琴吹奏起了歌曲,扭转乾坤的方法竟然是“重启所有系统”。观众可以理解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但在必须强调严谨的军事题材电影中,出现如此儿戏的桥段,实在难以让人接受。显然,有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狂轰滥炸,却没有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好故事,只会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
如果说上述两部电影的主要问题在于创作上的墨守成规、不思进取,那么《唐探1900》遭遇的争议则源于主创团队的“聪明”。从导演的《唐探》系列、《解密》,到参与制作的《消失的她》《误杀》系列,陈思诚向来善于将各种热点话题植入电影文本,擅长调动观众的情绪价值,《唐探1900》也不例外。在幽默、搞笑桥段之外,动辄开启“讲大道理”模式,试图用情怀杀留住观众,反而让整部电影显得说教味十足,也得到了颇为两极分化的评价。如果说《唐探》系列本来是“商业电影的成功模板”,那么严重的路径依赖正在消磨这个黄金IP的生命力。
而春节档电影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或许是徐克导演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从上映前不断打破预售纪录的强劲势头,到上映后在票房榜单上大幅度落后的窘境,该片留给观众,尤其是广大武侠电影迷的,可能是深深的遗憾。
事实上,不再讲述公众耳熟能详的郭靖成长故事,而是聚焦郭靖、黄蓉保卫南宋边关的传奇经历,本片并不缺少大展拳脚的叙事空间。但主创团队既没有把郭靖本人的身份焦虑讲明白,也没有充分展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反而用一种超级英雄电影夹杂古装偶像剧的混搭方式草草收尾——作为一部武侠电影,不管是正派郭靖还是反派欧阳锋,竟然从头到尾都是隔空比画,全靠特效撑起所有武打场景,整个团队只想早点搞定收工的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因为有了这些“同行的衬托”,才让春节档中本来并没有显山露水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脱颖而出。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其很有可能冲击新的中国电影票房纪录,而口碑带来的虹吸效应,或许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起到更大的助推作用。
该片最为突出的优势或许就是制作层面的认真和用心。不仅在视觉特效、画面美学的层面上一如既往地优秀,而且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也更进一步,充分体现出创作团队的煞费苦心。不管是亦正亦邪,被观众戏称为“丑强惨”的申公豹,还是表面严厉、冷酷,实际上爱子心切,且对年轻人始终保持包容心态的老父亲敖光,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客观地说,在艺术创新方面,《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建树也同样不多。无论是赚取无数观众眼泪的亲情戏,还是哪吒自带的调皮和叛逆,实际上都是对前作原封不动的搬运。尽管该片再次扩大了“哪吒宇宙”的格局,让观众对后续作品充满期待,但是对于哪吒反抗精神的描述,却仍旧停留在空喊口号、语焉不详的程度。或许,前作的大获成功同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住了主创团队的创新脚步,让他们不敢放开手脚。
总得来看,春节档电影的文化保守主义使得一众作品都陷入了自我重复、止步不前的泥潭,且不约而同地面临“要形式还是要内容”的选择难题。这恰恰证明了中国电影工业正在不断走向成熟,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给了创作者充足的底气。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一部分电影过度依赖视觉特效、话题营销、明星阵容的加持,秉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不敢也不愿在艺术创新上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尽管有批评,有吐槽,但整个春节档电影的票房成绩仍能证明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但从长远看,如果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头部电影以及锐意创新的电影创作者,观众还会不会一直买账,显然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春节档前,“9.9元、19.9元电影票重出江湖”的话题曾一度占据热搜榜,给不少影迷带来惊喜。但从实际情况看,19.9元的电影票显然并非主流。相关数据显示,春节档的平均电影票价仍然高达51.3元,而去年的平均票价为49.1元。
对中国老百姓而言,春节期间进电影院看场电影,显然是最便宜、实惠的娱乐方式,但票价的一路走高,对观众显然并不友好。而且,在电影口碑、质量都难以得到保障的情况下,高票价还很容易让观众产生逆反心理,并不利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有理由为春节档电影的红火感到欣喜,为漂亮的票房成绩单感到高兴,但也必须认识到,整个电影行业正在接受以流媒体为代表的多种新兴媒介的冲击,已经不可能稳坐钓鱼台。节奏更快、更能提供情绪价值和娱乐性的微短剧,已经让不少人选择宅在家中刷手机,众多流媒体平台的点播功能也让许多观众宁愿选择“等一等”,而不是第一时间赶往电影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大电影从业者或许更应该有足够的忧患意识,而不是沉湎于往昔的辉煌历史。(余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