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谢伟锋
一个民族的文明能够赓续数千年而不断绝,传统节日是最具说服力的活化物证。“春节”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让其不仅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还是全人类共享的节日和文化。当腊八拉开了春节红红火火的序幕,元宵则为它画上圆满的句号。此时,一场全民共赏、世界瞩目的文化盛宴,正在祖国大地热情上演。
有人认为,狂欢节是欧美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们追求快乐、放松心情的重要方式:巴西狂欢节以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妆容和壮观的场面著称,意大利威尼斯狂欢节的圣母节游行和假面舞会等活动令人印象深刻,法国尼斯狂欢节以巨型人偶、彩车花仗和摇滚音乐会为特色……在这些闻名于世的狂欢节里,可以看见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性格使然。而作为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的到来,亦像一场盛大的全民狂欢,把华夏儿女对新春的欢乐与期盼推向又一个高潮。
对中国人来说,过元宵往往被称为闹元宵。一个“闹”字,是传统文化带来的千年浸染,与那些蹦蹦跳跳的狂欢相比,它在场景和意义上有进一步的延伸:从“食”上说,在盛有糯米粉的笸箩里滚来滚去的元宵,那是团圆的味道;从“赏”上说,形态各异的花灯争奇斗艳,让人沉浸在古老的传说之中;从“思”上说,一张张写有谜语的纸条,增添了不少趣味和智慧的火花;从“玩”上说,舞狮者做出各种逗趣的动作,引得观众阵阵喝彩……解码节日习俗里的欢乐密码,能看到元宵节的精彩与内涵。
内敛、安静、沉稳——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性格符号,而元宵节则让全世界看到中华民族的乐天、热情和活力。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浪漫诗意,到“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的欢快气息,再到“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的盛世景象……闹元宵不仅仅是让节日氛围沸腾起来,更展现出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再看看走庙会、看社火、放焰火、览明月等一系列的“节日大赏”,这些最具辨识度的民俗活动,构筑起“东方版狂欢节”的名场面,从中可以窥见“何以为中国”。
扎根历史沃土,映照民族精神,看见民俗点滴——每年的元宵节,总会带来新的演绎、新的内容和新的感慨。元宵佳节临近之际,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就举办了“欢乐春节——走进中心过大年”活动,数百名德国当地民众热情参与,学汉语、穿汉服、写书法、学烹饪,感受中国年俗的独特韵味。申遗成功,让中国春节在国际舞台上C位出道,也让文化传承有了人际传播的土壤。热热闹闹的元宵节,让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存在感日益增强,让人看见一场节日的盛典、一个活力的中国。(谢伟锋)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