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 彦
整容拷问、情商批评、导师“工伤”表情包……一档本该演技中心的综艺,开播后满屏话题,却自带“谁认真评价表演,谁就输了”的荒谬感。
《演员请就位》第三季回归,从官宣阵容至第一周节目上线,各类节目切片、营销话题便频频占据微博热搜。花式炒作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某些违反过公序良俗的艺人能不能参加?曾发布不雅视频、以整容博流量的网红博主带来了怎样不堪入目的表演?一样的迟到行为缘何遭遇全然不同的对待?一众“洋相”到底是演员们按脚本装疯卖傻,还是本身业务能力实在低下?
不同的话题设置,相同的核心诉求——流量。仿佛只要能掀起社交平台热度,“卖丑”可以不计下限。一通“黑红”式自贬自卖,节目得到网友“发疯式综艺”的评价,“审丑”俨然成了获得关注的第一捷径。
诚然,节目中不乏有意义的段落。孙丞潇与赵蕴卓搭档演绎小吃摊主遭遇小乞丐,自然不做作的表演得到导师于佩尔和陈凯歌的认可;宋伊人诠释卖身葬父母的苦孩子,从道具上设置的错别字到她回应章子怡的发问,都让人看到一个演员的认真;喜剧人锤娜丽莎的表演难言成功,但在她与导师间的互动里能提炼出不少干货。遗憾的是,节目组似乎既不相信观众的审美,也不信任专业主义,把出圈的路径设计为“黑红”引流、热搜先行,不惜以场外争议甚至道德敏感问题为卖点来造话题、博流量,走回真人秀“流量至上”的老路。
回望竞演综艺的开端,2017年,《演员的诞生》拉开类型大幕。个别流量明星留下的荒诞表演画面、一些导师输出的表演理念,迄今活跃在网络世界。彼时被群嘲的糟糕表演,基于观众“苦烂演技久矣”,是以嘲讽表达对那个阶段“流量大于演技”的影视创作风向的不满;彼时出圈的导师指点,立足“审美通识”,是将一些“炸裂式表演”的话术引向正常的评价范畴,旨在打通大众对表演的“欣赏门道”。8年后的现在,当一部声称“还原演员真实生态位”的竞演综艺,以“审丑”开道引发网络狂欢,挤压的只能是好内容的关注空间,伤害的则是竞演类综艺认真探讨演技、为行业造血、寻找遗珠之憾和可塑之才的初心。
不“审丑”便无人问津?竞演综艺的流量焦虑,问题根源出在哪儿?
首先是这一类型在专业上有“先天不足”。相比一个演员的成长周期,或一部电影、电视剧的创作周期,真人秀属性的竞演综艺宛如速成班。指望经年累月的学习、沉淀,被压缩到综艺片段录制的几天时间,“脱胎换骨”的演技提升,要么是极小概率事件,要么是综艺剧本安排的先抑后扬。
这条赛道上,固然曾有“宝藏”演员被发现、被广泛认可。但随着近年来大众审美品位提升、演艺大环境不断纠偏,通过一档综艺来发掘被市场冷落的演技派,越发显出伪命题的一面。尤其一段时间来,《演员的诞生》《演员请就位》《导演请指教》《无线超越班》等同类型节目在各平台粉墨登场,一季又一季,消耗真演员存量,也消耗题材的创新度与生命力。严重的审美疲劳下,如今找争议选手为自己“洗白”,找本就信奉流量至上的网红来“献丑”,或干脆把镜头对准导师们的“微表情”,反复消费,成了一类节目“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此“专攻”,已令一类综艺陷入流量傀儡的死循环了。
需要看到的是,演员的“就位”也好,一部优秀视听作品的诞生也罢,不应是流量的傀儡,而是专业与审美的回归。事实上,过去几年,观众真诚地为好作品、好演员点赞。一些真正的表演“遗珠”并非从竞演综艺的喧嚣里为大众认知,而是从实打实的好剧好作品走到观众面前。没有台词的蒋奇明在《漫长的季节》一鸣惊人,凭本事赢得了后续好角色;石云鹏在《小巷人家》的演员表里本是不起眼的一个,但剧终时,他饰演的鹏飞得到大家交口称赞。就连从喜剧综艺里脱颖而出的多位演员,他们的表演也从来不靠“审丑”衬托,而是凭用心打磨的作品被大众认可。
影视行业转向“内容为王”的时代,一些节目方、制作人不妨放下极端功利化的制作思维,用真内容去换取真共鸣。又或许,当一类真人秀终究与观众审美背道而驰,是时候以创新思维,重新开辟真赛道了。(王 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