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舞剧这一艺术形式火爆“出圈”。《杜甫》《永不消逝的电波》《醒·狮》《只此青绿》《红楼梦》《记忆深处》等作品的精彩舞段在线上广为传播,线下演出更是一票难求。
这些爆火的舞剧通过现代视角,对民族共有的珍贵文化记忆进行现代阐释,挖掘其所能触及的文化深度和思想高度。《只此青绿》从当代文博工作者视角切入,展现了画作背后的平凡工匠。《红楼梦》在经典改编过程中,凸显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塑造女性群像,充分展现了现代视角,拓展了舞剧的表达方式。
舞剧“好看”的核心要义,还在于建构出鲜明、独特、具有时代风格和民族气韵的美学形象。纵观当下的热门舞剧,无不是用高度风格化的舞蹈语言来凸显风格。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女子练兵舞”,《只此青绿》中高难度的“青绿腰”等,这些舞蹈语汇,不仅是凸显舞者形象的视觉符号,还与情感表达紧密相连。
当然,舞剧“繁荣”景象的背后,真正在口碑与票房上实现双丰收的作品仍然不多,同时还出现了选材重复、编排雷同等问题。面对观众的高期待,舞剧创作者需思考如何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让舞剧持续优质发展,理性看待明星化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带着问题意识在反思中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舞剧未来可期。
(内容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2月12日16版《中国舞剧:佳作频现 未来可期》;作者: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王柯月)